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韓松:回望,先得從熟悉的地方邁出去

韓松:回望,先得從熟悉的地方邁出去

韓松 紙媒采編轉行的出版社編輯

2017年,買入《胡適全集》《陀斯妥耶夫斯基全集》《卡夫卡全集》,加之舊有的《周作人自編文集》《胡適文集》《魯迅全集》,以及《潘光旦文集》的大部分……這許多的全集、文集,有巨大的吸引力,似在對我說,了解一位作家,應讀完全集才夠全面。

回望2017年,我有了懷念與鄙薄。懷念的是時光,鄙薄的是自我的緩慢與遲鈍。2017年,讀書不多,未能實現2016年底所立的目標。然而,就在進入2018年後,才真正感到三十歲的來臨——一切都變得匆忙,慌趕著要完成。若要回望,先得從熟悉的地方邁出。既然時光匆匆,讀得慢些,也好罷。

1.北大社版《胡適文集》

這套文集,未收錄胡適來往書信、日記、英文文稿等,但對於想了解胡適思想者,已然足夠。大約2014年購入這套,斷續至2017年才讀了一半。胡適式的實驗主義、自由主義,「不以一己之是為絕對之是」「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對現實的意義,不言而喻。

2.足本《綺情樓雜記》

大陸舊版《綺情樓雜記》是中國長安出版社出的。這部在台灣流傳多年的民國筆記,是民國知名報人喻血輪追憶往昔在報界、政界的所聞所見,涉及歷史、文化、民俗、新聞、政治、軍事等多個領域的掌故逸聞,堪稱一部「晚近版世說新語」。羽戈為此書作序《傷心最是中原事》,眉睫整理出版。近聞眉睫歸武漢,海豚社俞曉群社長退休,一些人與事,彷彿在經歷變遷。

3.《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增修版

往2018北京圖書訂貨會去的前一晚,還在讀新拿到的這本增修版。大約2013年前後,我在「我們書店」,聽馬兔子老師說起這本,說起王學泰老爺子的趣事:出書不太在意刪節,能出就出。待終於讀到增修版的第二天,忽聞王學泰先生逝世了。這部書講述的「遊民文化」,是一個現實存在又被遮蔽的區域。又,常記起徐童的「遊民三部曲」紀錄片,生存的艱難盡得展現。

4.《活著為了見證》

這是野夫先生在台灣出版的又一本書。內容依舊非虛構,沉鬱頓挫,精彩之處讓人拊掌,又不勝唏噓。野夫先生近言,「對得起這些陽光,也對得起這些黑暗」,或可看作對此書的寫照。

5.《普通讀者》《人的展開》《思想光譜》

這三本書,是西閃的作品。西閃是我很喜歡的獨立作家,印象里,其所讀書多為外國作品,不似鉤沉民國舊事的許多作家(不是說後者不好),並以此閱讀札記與闡釋,為普通讀者展開一扇扇新的大門。西門媚,也是很好的作者。

6.《何日是歸期》

居於石家莊的蕭蕭樹的《何日是歸期》,可看作是他的非虛構作品。其中不少人、事、地點、時間,隱約有據可考。按圖索驥,或將有些隱秘的收穫。

他在不平常的經歷後,在石門蟄居這許多年之後,有了這部作品。身邊友人的許多事情,多少可在這本書中找到線索與記錄。經常和他聚了,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但還是與常人不大一樣,許是因駁雜而深入的閱讀造就了其文字的老練與厚道吧。

7.重讀許知遠

上周六,在花家地單向空間,竟還是有要偶遇許知遠的念頭閃現。

在《庸眾的勝利》和「韓三篇」之後,許知遠與韓寒似走向了反面,但在堅持追求自由的立場上,二人還是有相似之處。2017年,讀過許知遠《抗爭者》《一個遊盪者的世界》《醒來:110年的中國變革》《時代的稻草人》《新聞業的懷鄉病》《中國紀事》,有重讀的意味。卻不再讀《那些憂傷的年輕人》——這本書,讀一次便好。《抗爭者》的寫作,突破禁忌,也只得在台灣出版了。與「十三邀」「單讀」所展現的智性、理性相比,我更看重《抗爭者》里他的思索,那些受訪對象的作品,也是值得閱讀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島書評 的精彩文章:

小郎中:一個電視記者的年度書單

TAG:青島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