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答疑解惑:臨滄熟茶何以不出彩?

答疑解惑:臨滄熟茶何以不出彩?

作為普洱茶三大產區的老二,號稱是「大葉種種質資源的寶庫」的臨滄在業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眾多知名山頭如雷貫耳,冰島、昔歸、永德大雪山之品質不遜於勐海易武,但在熟茶的表現力方面卻是乏善可陳,難以和其應有的江湖地位匹配,勐海有「勐海味」,普洱有「瀾滄味」,臨滄在熟茶方面卻猶如集體禁聲一般,毫無出彩之處!

關於此業界有如下的解釋

(1)歷史原因,1973年熟茶渥堆發酵實驗成功,以及1975年大範圍推行以後,熟茶的生產集中在了昆明、下關、勐海三個地方,臨滄是扮演提供原料的角色,其原料大批供應勐海茶廠,下關等地,鄒炳良對此有相關的回憶,因此臨滄並無渥堆發酵技術的累積。

一直到2003年前,臨滄基本是還是以製作紅茶以及綠茶的原料為主,一沒有生產熟茶的傳統,二者沒有相關經驗,既無規模化效應,也沒有技術上的優勢,整整落後了不下40多年,顯然這是短時間難以彌補和趕超的。

(2)原料的先天不足,業界上有句話是這樣的:勐海苦,臨滄澀,普洱淡,當然這是整體而言,並不否認個別地區脫離這一特性。苦底重的茶在後發酵的時候強過澀底茶,這很好理解,苦茶大家追捧,而澀底則避之惟恐不及,市面上也沒有人專門賣澀茶的。

因為苦好化而澀轉化得慢,甚至一度有人認為臨滄茶沒有後陳化的必要,這不免有些街矯枉過正了,澀雖轉化慢,但卻能在苦底轉化殆盡時起到提味的作用,是苦的不可或缺。

不過澀底茶製成熟茶有一個避不開的問題,那就是澀底對熟茶整體香甜滋味的破壞,一些企業往往通過發酵偏重的方式來降低澀味,但這同時又降低了臨滄熟茶的濃郁,實在不好平衡。

(3)工藝缺陷,臨滄茶不知是初制時殺青偏輕,還是揉捻的偏輕,或者是其他未知的原因還是等級太高,發酵時葉底並沒有充分的破壞,致使茶葉在堆子中轉化較慢,也可能與臨滄的氣候有關係,發酵出的熟茶滋味很容易發酸,可是運到勐海發酵酸味又不存在了。 臨滄的熟茶偏酸一度成為了標籤化的名詞,負面影響不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你的熟茶發霉了嗎?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