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技雜談:讓中國航天飛得更高

科技雜談:讓中國航天飛得更高

中國航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抓住快速發展的機遇期,認清自己的優勢和不足,錨定自己的發展目標,一步一步地創新趕超

最近,我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十三號正式投入使用。這顆衛星突破了不少制約我國航天技術跨越發展的瓶頸技術,創造了我國及世界通信衛星多個「首次」,是中國航天技術水平的重要體現。從去年20次左右、最近1個月近10次的航天發射狀態看,高密度發射將會成為未來幾年中國航天的一大特徵,無論是國家級的重大工程,還是商業航天的市場化項目,都將迎來一輪發展高潮。這既反映出中國航天的實力,也是中國航天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標誌之一。

近幾年的中國航天發展,可以說交出了一份很厚重的答卷。去年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任務的成功,使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走完了「三步走」規劃的前兩步,叩開了空間站時代的大門。探月工程的嫦娥三號任務則完成了首次中國航天器「登月」,或將開啟幾十年後人類「重返月球」的序幕。北斗導航工程也進入了全球組網階段,五年中從提供區域服務向全球服務拓展。其他如高分衛星工程、科學衛星項目和商業航天也都有聲有色,商業化的航天初創公司開始嶄露頭角。

這些既是中國航天值得驕傲的成績,也是下一步挺進的基礎。對處於世界第二梯隊之首的中國航天來說,以科學目標和探索計劃為牽引,從航天大國走向航天強國,是始終明確的目標。從未來幾年的航天發展規劃看也是如此:中國空間站要在未來數年內建設完成,航天員已經開始空間站任務的日常訓練;嫦娥四號、五號任務也很快就要開始實施,先後將實現月球背面著陸和取樣返回;為了完成30多顆北斗衛星全球組網的目標,今年就要發射近20顆北斗衛星。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完成這麼多高難度、高跨度的航天計劃幾乎前所未有。毫無疑問,能夠作出如此明確和具體的規劃,也說明了信心和底氣。

不過,建設航天強國不是一個「刻舟求劍」的靜態目標,「不進則退」還不足以形容這種追趕的難度。對美俄等航天強國來說,他們不會幹等著其他國家去超越,其創新的步伐不見得會比中國和其他發展航天的國家小;由於起點更高,他們的步子很有可能邁得更大。特別是航天強國處於「領跑」位置,他們的突然「變向」很可能會影響追趕者的腳步,甚至會導致猶豫不決。如果追趕者缺乏定力,很可能就會自亂陣腳。例如,國際空間站計劃2024年左右停止使用,這個消息曾讓人認為美國等相關合作國家在太空失去了一個駐足點,但去年美國在擱置載人登陸小行星計劃後正式提出重返月球並最終登上火星,這讓國際航天界意識到,航天強國基於其深厚的實力基礎,具有靈活的調整能力。

建設航天強國正式寫入了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國航天由此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對進入新時代的中國航天而言,當前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快速發展的機遇期,認清自己的優勢和不足,錨定自己的發展目標,一步一步地創新趕超。此外,航天事業是對人類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影響深遠的科技領域,中國航天界還需要以全球視野謀劃開放合作,提升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這同樣也是航天強國的重要標誌。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29日 20 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網 的精彩文章:

鹽城東台黃海國家森林公園獲批省級旅遊度假區

TAG: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