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獨家實錄!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回國展

獨家實錄!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回國展

- 跋 -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Architectural Record 2016 Venice Biennale),是兩年一度的國際建築盛會。

2016年,由時年獲得普利茲克獎的智利人Alejandro Avarena策展,以"前線報導"( Report from the Front )為題,闡述「建築不是目的,而是一種增加生活質量的方法。從聚焦世界地平線的另一端開始,用宏觀的視野透析環境與全球議題,創造並開拓建築的新意義」。

而這年,日本館的主題是「en[緣]:連接的藝術」。微言大義,漢字「緣」用「邊界(邊緣)」的這層意思來表達「兩個事物之間的連接(緣分)」的含義,想來非常值得玩味。從這點來看,「緣」其實討論是的「連接」。

而本次從1月下旬開始展出的回國展,則是將2016年當時威尼斯雙年展中日本館的內容原封不動搬回到國內,讓大家有機會一睹為快。

展覽位於東京乃木坂站附近的TOTO Gallery 間。那麼,請到展館中來。

- 回國展 -

1月份東京迎來了一年中最冷的幾天,天空倒是很藍的。

從乃木坂車站出來,往北走,不久便能到這次展覽的場館:TOTO Gallery 間。你沒看錯,就是你家馬桶圈上的TOTO。然而TOTO公司對建築文化的投資可謂令人敬佩,TOTO Gallery 間,始終有非常不錯的建築展展出,而2樓的那家TOTO建築小書店,也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導言

關於日本的「en[緣]」展

「在第15回威尼斯雙年展國際建築展的日本館中,我們試圖重新審視那些因現代主義而逐漸喪失的社會中曾存有的各類「連結(art of nexus)」,試圖重新在亞洲式的文脈中審視我們的價值觀。以「en(緣)」為主題,我們展出了12位建築人的作品。我們將通過「人的緣」、「物的緣」以及「地域的緣」這樣三個層次,對他們的作品加以介紹。

「如果能將這12組作品仔細地讀下去,你便會理解在這12位建築人眼中所看到的作為一個社會命題的「建築」的解法。在一個又一個建築中,你會發現很多敏感而又幼稚的想法,而這則表達了我們想從日本當今的狀況中抽離出去而拓跋於未來的觀點。

「當然,這不是一次面向「大市民社會」的強烈宣言,也不是以純粹性、抽象性或是邏輯性標榜自己的現代主義建築所懷揣的「大一統理想」那樣,更不想指望能對社會全體發以什麼「革命」。相反,這些建築都是有具體的對象的,在這裡你能看到對「改善人們生活的品質」這一很好的回應。相比於邏輯上的,我們將日常上的作為對象,進行了一種即興的、即物式的回應,展示了一種「柔軟的」拼裝式(bricolage)的樣態。

「本次的回國展,是以威尼斯雙年展中日本館的展示「en[緣]:連接的藝術」為基礎的,沒有(當時雙年展的)語境,很難將主題正確傳達出來。所以,我們一邊將日本館中所展現的,能讓人聯想到位於亞洲式生活空間的延長線上的日本城市空間或是室內空間的離散狀態、密度感,以及方便「情感代入」的這些極好的作品展示出來;一邊附加上每一個設計者通過這次雙年展的經歷,在今後的創作活動中是怎樣行動的,藉此展現這些翻越困境而活躍至今的這些建築家在最前線的掙扎。」

策展人 山名義之 東京理科大學教授

關於威尼斯雙年展

從略

Japan Pavilion 日本館

「這12個以「緣」為主題的作品,不但表達了在一定的基地上融合技術與智慧的建築學性格,更是超出了這個領域,觸摸到了經濟、文化抑或是歷史的層面,可以看做是一次對關係性重新定義的實踐。

「在日本館的展示中,作為建築骨架的壁柱,順勢構成了本次展示的3個主題「人的緣」、「物的緣」、「地域的緣」的軸。以這些軸為起點,梁伸展出去,接著將12個作品沿著壁柱的邊緣安置。

「每一個作品都有自己的「緣」,加之作品之間互相重疊的輪廓,通過這樣的關係疊加產生出新的「緣」來。同時,日本館另一個有魅力的地方是包括外構在內的挑空空間。於此,通過對帶有高差的坡道、各種樹木與植栽、卍字型配置的壁柱這些元素的解讀,以及移動的光線與綠色的情境,使這裡產生出一種人們居住的地方的感覺。這樣一來,來訪的人就會感到一種做客感,也就是「緣」。」

雙年展展出

01.LT城西

愛知縣名古屋市 2013

作為將個體與時代連接的新型居住形式,我們設計了這個共享的新家(share house)。這裡採用了木造建築習慣採用的模數,以2間為單位立體化設計了13個獨立房間,最終讓建築在高度上形成2.5層,藉助這樣的方式形成一個帶有複雜凹凸感的立體空間。共享的客廳、餐廳、壁龕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連接,同時又保持一定程度的分散,使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們能夠聚集起來形成一個共同生活的家,各種各樣的使用方式與距離感也因此產生。

02.附帶食堂的公寓

東京都 2014

在近代化的過程中,一般化的「專用住宅」將個體的生活從社會中剝離開,而這種對私密性的偏重則導致了城市生活的僵化。

「附加食堂的公寓」著眼於個人營生所產生的「小型經濟」,將附有食堂或是住宅的工作場所作為媒介,目的在於營造出一個面向地域開放的生活環境。基地位於東京的下町,與紮根於職住一體生活方式的商業街比鄰,這裡將5個SOHO住宅、食堂、共享辦公空間與半室外的「立體小巷」形成一個統合的連接。由此,私人空間開始直到街道的空間,將孕育出一個相互滲透的中間領域,進而自發地生成一個都市式的語意。

03.橫濱公寓

神奈川縣橫濱市 2009

建築位於交通不便利、高低落差非常大,且高齡化不斷深化的木造建築極為密集的區域。為在這裡生活的年輕人,滿足他們製作或是展示的需求,我們設計計划了這個全4戶的木造出租公寓。這棟公寓的獨立房間群由4個三角形壁柱舉起,下方設計有一個可以稱為「廣場」的半室外共享空間。圍繞壁柱,布置有通往各個住家的樓梯,而中間的空間則作為專用的倉庫使用。這所有的種種或者說是生活的一部分,都將在這個廣場中出演。在廣場中,可以有一些面向居住者或者附近居民的活動,在這裡它將作為一個小型的共享空間不斷地成為活動的場所。

04.駒澤公園的家

東京都 2011

這是一個位於東京木造密集地段的住宅改造。高度經濟成長期所建的住宅,多使用木造在來軸組構法搭建。這樣的構法由於柱樑可以自由地搭接或拆除,使得木造軸組的建築產生出一種可變性。由此,我們將既有的房子拆分成兩個小房子,這樣一來包括新建築在內就形成了一個由3小部分組成的建築群。既有的木軸和新增的構造毫無違和感地同時存在,老的東西和新生事物渾然一體,產生了一個明快而鮮活的空間。不僅如此,這可能也會督促周圍木造建築密集的環境做出更新的姿態。

05.15安培的家

東京都 進行中

這是一所位於東京都中心附近、住宅密集地段的正在施工中的建築家自宅。2011年的地震以及核泄漏事故,讓我意識到重新鍛煉自己的身體感覺這件事的必要性。更強的抗震能力、建築師自己來施工的可能性,以及如何讓一家4口人在15安培(100V?15A)的限制下沒有不自由感地生活,以這三點為條件我進行了這個設計。這絕對不能說是一件方便舒適的事,只有通過在這裡居住的人的不斷努力才能克服居住的不便性。在這裡,一方面我將住宅的功能抑制在最小限度,同時又將生存必須的光、熱、風這些環境因素導入到住宅中,這樣的操作下我進行著縝密的分析。

06.神山町Project

德島縣 2010-

位於德島縣中山間地區的神山町,近年來人口減少、過疏化、高齡化的問題日益嚴重。然而隨著住所式藝術(art in residence)事業以及衛星辦公室(satellite office)的增加,市民、移民、來訪的人這些各種各樣的人開始在這裡有所交集。從2010年起,BUS在神山町開展了諸如「藍熊辦公室神山(BlueBear Office Kamiyama )」、「緣側辦公室」、「KOYA」、「WEEK神山」等一系列的公建配備。這些公建,都是作為神山町中一個又一個活動與地區之間建立關係的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來設計的。不同於經濟成長時期為了調控城市整體而設置的那些基礎設施,這些公建創造了一個個活動和地區之間的關係性,是以這樣的形式成為了另一種基礎設施。

07.調布的家

東京都 2014

通常的情況來說,革新意味著全面忽略掉住戶生活的時間,或是通過將柱子、梁進行局部的生成而實現標準化。「調布的家」將所有繁雜的物體所孕育出的無數時間進行等價捕捉,通過緻密地編織這種龐大的物體關係性而完成設計,進而讓所有的時間能以現有的這種離散的狀態並存下去。這樣一來,就可以超越「竣工」這個分水嶺,讓它與居住者持續地保持關聯的同時,實現一天天不斷變化的「活著的空間」。這樣的空間,是自由的,也充滿了新的發現。

08.高岡的客人之家

富山縣 2016

在能預見到人口減少的地方,可不可以通過對建築進行拆減從而實現更加豐富的空間和生活呢?在這個作品中,我們將既有的家宅拆分成了3個小家。拆掉中間的部分,設置上祖母的住房、空有的餐廳、客人的家以及中庭,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可以接納他人的開放空間。通過翻新屋瓦,讓這個家與周邊的風景形成連結。我們還將家族產業的銅器加以使用,讓記憶得以保存,這樣我們就將解體時的材料作為新資源回收再利用。此外,我們還通過將屋頂吊起,進行移動這樣的儀式性作法以及這種輕快的可動性,讓這個老房子中吹進了新的氣息。

09.不動前的房子(7人之家)

東京都 2013

這是一個將核家族使用的住宅和倉庫,改造成一個可供7個人共同生活的再生計劃。將原本是倉庫的一層改造成一個大客廳,可以通過拉門的打開和馬路連成一片。房間所在的2層在周圍的走廊形成緣側一樣的空間,在既有的陽台搭設帳篷形成一個半室外的空間,從而將生活的氣息從建築中向馬路溢出,形成一個柔軟的邊緣。

單身生活所難以實現的豐富多彩的居住環境,通過這樣與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一起合住的方式輕鬆獲得,這就是對一種與地區的人們建立聯繫的新的「家族」形式的探索。

10.軀體的窗

千葉縣 2014

這是一扇將現存的鋼筋混凝土2層建築擴展為3個層次的「窗」。這扇窗通過整面的玻璃對陽光進行反射,是冬天中較暗的中庭變得明亮。2樓開口部的扶手也可以作為玻璃窗的欄杆使用,這樣一開窗,開口的地方除了欄杆之外什麼也沒有。此外,從建築的開口部向中庭一側移動,窗戶這一存在將室內與外庭的前提條件進行轉變,這樣就使空間整體的定義發生了動搖,進而產生出一種身體向環境擴張的感覺。

11.馬木營地

香川縣小豆島 2013

「馬木營地」和「美井戶神社」,位於高齡化和人口減少問題嚴重的瀨戶內海的小豆島。這個島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已經不能僅靠行政方式的解決,更是需要通過自己的手營造出一個自律的區域化社會,從而與島外開展積極的交流。「馬木營地」,既有通過簡易的構造方法而開展自主搭建(self build)的「硬度」(hard),同時也有為了實現地域的交流而採取的「軟性」(soft)措施。兩者同時提出,進而使營地可以作為一個社會實驗的場所加以使用。「美井戶神社」業已成為地區風土的象徵,不斷吸引著島外的人來訪此地。

12.沃美的地板

靜岡縣濱松市 2011-

在「拆與建」(scrap-and-build)已經難堪建造模式大任的地方,我們試圖著眼於房屋的成分(element),將建材的供應這一張大網作為設計的對象,進而將建築放置在一個跨越整個建設條目的「材料的流動」這樣一個層面。在「沃美的地板」中,我們將天花板的龍骨切斷貼附在地板上,而「富塚的天花板」中,我們則是將農業用的網轉化為天花板的材料得以使用。通過這樣根植於某一個個體場地的不斷調查與實踐,我們做出了許多與這個城市直接相連的建築。

- 後來的事 -

作為雙年展的尾聲,這次的回國展在第二部分中講述了各位建築師在雙年展之後的創作活動,其中的一些作品真的可以感受到建築人通過這次雙年展對「緣」的這個概念做以的更深程度的思考。

接下來就一些作品漫談一番。

一上二樓,先是看到「後續展」這樣的前言。

每一個建築師的名字都用黃色的線繩與自己牆上的作品一一對應。明明用印刷可以解決的事,非用這樣俏皮的方式去表達,我覺得非常有趣,甚至有點興奮。

樓上的展廳是這樣的,作品被張貼在兩側的牆上,前面有模型。中間的牆上投影著各個建築師接受訪談的實錄。

後來

01.

02.留學生宿舍

西田司+中川恵梨香

我覺得這個設計蠻有意思的,在一個完整的體塊的內部設計了多個凹凸進出的空間,而這些小空間又都統一在這個一個房間(one room)的大空間中了。

03.土地和街道的反饋

403 architecture [dajiba]

04.2個循環

仲建築設計工作室

這個表達很有趣,小點點都是用魔術線一個個穿起來的。

05.歷史、場所、架構

伊藤曉建築設計事務所

06.環境的改善

今村水紀+筱原動/miCo.

07.媒介館

中川純/Levi設計室

08.動搖空間的場所的結構

增田信吾+大坪克亘

09.

10.還以空間主體性

青木弘司建築設計事務所

11.樸素建築的氣氛

12.柔軟的領域

dot architects

13.

別人家的立體化表達。

- 尾聲的尾聲 -

一個不大的展覽,十餘個作品,看了一個多小時。

什麼是「緣」,或是說如何在「建立連接」這件老掉牙的事兒上讀出更多意味,想來是這次策展最核心的主題罷。

有形的緣,建築的緣,空間的緣,學科的緣,工種的緣,文化的緣……這十餘個作品,真的從很多面向我們展示了融合的可能。那這裡我又突然油生出一個疑問:為什麼必須融合,這背後究竟是什麼力量推動著整個日本建築界都在謀求這樣一個無為的主題?我還在思考。

但無論如何,這都是向標榜著建築即是居住的機器的現代主義發起的又一篇檄文。

關於本文

這篇文章,單純碼字和貼圖,前前後後竟然已兩天8個小時有餘。對著照片里模糊的字跡逐行逐行進行翻譯,很多詞的表達竟都是初見,傷了一些勞神。

那天參觀之後,夕陽西下,久違的威士忌顏色般的陽光傾灑在柏油馬路上,反出燦爛的光。走到六本木的森美術館業已入夜,在巨大的複合高層那不知多厚的玻璃之後,是安靜得聽不到一點聲音的東京。而我知道,對於東京來說,這還尚是喧鬧的初醒。

就這樣,如同雪花球里的世界一樣,這樣的東京,與火紅的東京塔。

2018.01.29 於千葉自宅

本文系「東瀛建築大観」委員會原創作品,版權歸委員會所有

如需轉載請事先聯繫委員會,並轉載時註明原文出處

Nippon House×日本建築

【有關日本建築業最IN的訊息】

轉載請事先獲得授權,並註明出處

「東瀛建築大歓」製作委員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瀛建築大觀 的精彩文章:

TAG:東瀛建築大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