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類簡史》-美洲的「潔凈」觀念

《人類簡史》-美洲的「潔凈」觀念

現代美洲也延續著這種階級制度的惡性循環。從16世紀到18世紀,歐洲征服者引進數百萬名非洲奴隸到美洲做礦奴或農奴。之所以選擇非洲而非歐洲或東亞,環境因素有三

第一,非洲與美洲地理接近,所以從塞內加爾進口奴隸比起到越南找人更為容易。第二,當時非洲已經發展出成熟的奴隸貿易(主要將奴隸出口至中東地區),但蓄奴在歐洲仍然非常罕見。可想而知,從現有市場買個奴隸,要比自己建立整個市場容易得多。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當時美洲的殖民農莊多半位於弗吉尼亞、海地和巴西之類的地區,常有來自非洲的瘧疾和黃熱病侵擾。非洲人經過世世代代演化,對這些疾病已經發展出部分的免疫力,但歐洲人全無招架之力,一病便倒。因此,農莊主人如果有點聰明,就知道買奴隸或僱用工人的時候該挑非洲來的,而不是歐洲來的

諷刺的是,非洲人在基因上的優勢(免疫力)竟造成了他們在社會上的劣勢:正因為他們比歐洲人更能適應熱帶氣候,反讓他們成了遭到歐洲主人蹂躪的奴隸!由於這些環境因素,美洲的新興社會也出現了另一個種姓階級:歐洲白人的統治階級,以及非洲黑人的奴隸階級。但是,沒有人會承認他們把某種種族或出身的人當作奴隸只是為了經濟利益。就像征服印度的雅利安人一樣,歐洲白種人也希望自己在美洲人眼中不只是財大氣粗,而是代表著虔誠、公正、客觀的形象。於是,這時就要利用種種宗教和科學的虛構故事來找借口。神學家聲稱非洲人是諾亞的兒子含(Ham)的後代,而諾亞曾詛咒含的後代要做其他兄弟的奴隸。生物學家聲稱,黑人不如白人聰明,道德感也發展較差。醫生也聲稱,黑人居住環境骯髒,會傳播疾病,換句話說,就是種污染的來源。

這些虛構的故事牽動著美洲文化,也影響整個西方文化。即使當初蓄奴的條件早已消失,故事卻依然存在。19世紀初,大英帝國認定蓄奴違法,停止了大西洋的奴隸貿易,並在接下來數十年間逐步將蓄奴趕出美洲大陸。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有蓄奴社會自願廢除了奴隸制度。然而,就算奴隸已經得到自由,過去作為蓄奴借口的虛構種族故事卻揮之不去。無論是種族歧視的法律,或是社會的習俗,都還是維持著種族分離的情形。

於是,這一切形成了一個自為因果、不斷自我強化的惡性循環。美國南北戰爭甫落幕的南方就是一例。美國於1865年通過憲法第十三條和第十四條修正案,前者禁止蓄奴,後者明定不得因種族而剝奪公民權及受法律保護的權利。然而,經過兩個世紀的奴役,大多數黑人家庭的經濟情況和受教育程度都遠遠不及白人。於是就算某個黑人在1865年出生於美國南方的亞拉巴馬州,他要得到良好教育和高薪工作的機會絕對比不上他的白人鄰居。等到19世紀80、90年代,他的孩子出生了,還是得面對一樣的問題:家境貧寒、教育缺失。而且,黑人要面對的問題還不只經濟弱勢一項。畢竟,亞拉巴馬州並不是只有黑人窮,貧窮的白人家庭也不少,不是所有白人都是有錢的農場主人。在當時工業革命和移民潮的推動之下,美國是個流動極度快速的社會,今日窮困潦倒沒關係,處處都有一夕致富的機會。這樣說來,如果黑人所面對的只有錢的問題,靠著通婚等種種方式,應該很快就能消弭種族之間的鴻溝。

然而,真實的情況並非如此。在1865年,白人(甚至還有許多黑人)完全相信黑人就是比較笨、比較懶、比較暴力、比較放蕩,而且不在乎個人衛生,所以黑人就成了暴力、竊盜、強姦和疾病的代名詞,換句話說,他們就是污染源。於是,就算有個黑人在1895年的亞拉巴馬州奇蹟似的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想申請像是銀行職員這種受尊敬的職位,他錄取的機會仍然遠遠不及白人。「黑人」成了一種印記,人們覺得他們天生就不可靠、懶惰,而且愚笨。你可能會認為,人們總會漸漸明白這些印記都是虛構的而非事實,隨著時間過去,黑人就能夠證明自己和白人一樣能幹、守法、乾淨。但情況卻正相反,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偏見只會越來越深。正由於所有最好的工作都在白人手上,人們更容易相信黑人確實低人一等。一個普通的白人很可能會說:「你看,黑人都已經自由這麼久了,但幾乎所有的教授、律師、醫生,甚至是銀行出納員都沒什麼黑人。這豈不是明白告訴我們,黑人就是沒那麼聰明,沒那麼努力嗎?」於是,黑人被困在這個惡性循環里,他們申請不到白領的工作,是因為別人以為他們笨,但證明他們笨的,又是因為白領中很少有黑人。

這種惡性循環並非到此為止,反對黑人的勢力不斷壯大,最後形成「黑人歧視法」(Jim Crow Laws)等等法規,意在維護種族階級制度。他們規定黑人不準投票,不準讀白人學校,不準到白人商店買東西,不準在白人餐廳吃飯,不準到白人旅館過夜。這一切的理由是認為黑人就是污穢、懶惰、品行不良,所以必須隔離,好保護白人。同樣,白人出於害怕疾病,會避開有黑人的旅館或餐廳;他們害怕孩子受欺負或被帶壞,所以也不希望孩子去上有黑人的學校;他們害怕黑人既無知又沒道德觀,所以不想讓黑人在選舉中投票。而這些憂慮甚至還有科學研究「證明」在後面撐腰,研究「證明」:黑人平均學歷確實較低,得到各種疾病的比率確實較高,而且犯罪率更是遠高於白人(但這些研究卻忽略了這些「事實」是出於對黑人的歧視)。

到了20世紀中葉,美國南方各州種族隔離的情形甚至比19世紀末期更為惡化。1958年,黑人克雷農·金恩(Clennon King)申請進入密西西比大學就讀,竟被強迫關進精神病院就醫。當時法官認為,一個黑人一定是瘋了,才覺得自己能進得了密西西比大學。對於當時的美國南方人(和許多北方人)來說,想到黑人男性居然可能和白人女性有性行為甚至結婚,就會覺得這實在是萬萬難以接受的事。跨種族的性行為是所有禁忌之首,一旦做出這種行為甚至只是涉嫌想有這種行為,不用經過什麼審判,就會立刻遭到私刑處置。當時出現的白人至上主義的秘密社團「三K黨」(Ku Klux Klan),就曾犯下多起相關殺人事件。講到維護潔凈這件事,他們可是讓印度教的婆羅門相形見絀。隨著時間過去,種族主義還蔓延到越來越多的文化領域。例如美國的審美觀就是以白人的美麗作為標準,白人的特質就是美麗的標準,淺色的皮膚、金黃的直發、小而翹的鼻子等等。至於典型的黑人特質,例如黝黑的皮膚、蓬鬆的黑髮、扁平的鼻子,則被視為醜陋。這些成見使得原本就由想像建構出來的階級意識更是進到意識深層,揮之不去。

這樣的惡性循環可能持續幾百年甚至幾千年,讓原本只是歷史偶發事件形成的階級制度變得根深柢固。隨著時間流逝,不公不義的歧視常常只是加劇而不是改善。富者越富,而貧者越貧。教育帶來進一步的教育,而無知只會造成進一步的無知。歷史上過去的受害者,很可能會再次受害。而歷史上過去的特權分子,他們的特權也很可能依然存在。大多數社會政治階級制度其實都沒有邏輯或生物學的基礎,不過就是由歷史的偶然事件引起,再用虛構的故事延續壯大。這正是歷史值得研究的一個很好的理由。如果黑人/白人或婆羅門/首陀羅的區別真有生物學事實根據(例如婆羅門的大腦確實比首陀羅的大腦效率高),光靠生物學就應該足以研究人類社會的種種行為。

然而事實證明,不同智人群體之間的生物差異其實就是小到能夠忽略不計,所以單憑生物學就是無法解釋印度社會和美國各種族的互動為何如此複雜。想了解這些現象,我們只能靠著研究事件本身、環境、權力關係,看看人們是怎樣將虛構的想像變成了殘酷(而且再真實不過)的社會結構

- THE END -

《人類簡史》

美編:欣凌羅 播音:婭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至科普 的精彩文章:

《人類簡史》-惡性循環

TAG:知至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