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你的旅行青蛙在鍋里呢!這是又一個差點被中國吃滅絕的入侵物種

你的旅行青蛙在鍋里呢!這是又一個差點被中國吃滅絕的入侵物種

【軍武次位面】作者:書劍為酒

水雞去身用腿,先用油灼之,加秋油、甜酒、瓜、姜起鍋。或拆肉炒之,味與雞相似。—《隨園食單 水族無鱗單》乾隆57年出版(1792年)。

近日一款「佛系」手游引爆了網路,這款來著日本的養成類遊戲《旅行青蛙》一夜間刷爆朋友圈。

這款遊戲出奇的簡單,每次只需上線按時收割「三葉草」並為蛙兒子準備好出門旅行的行頭就行,至於蛙兒子何時出門,什麼時候回來完全不由「父母」控制,來去自由;蛙兒子在家的時候,也是想幹啥幹啥,完全不鳥「父母」,看書、吃飯、磨刀......

萌萌蛙仔引爆手游

《旅行青蛙》與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手游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節奏慢,玩法單純,想起來了就玩下,沒時間玩時青蛙也會自己出去旅遊,完全不用你管,遊戲界面也很乾凈利落。

蛙兒子萬一在旅行中遇到貝爺怎麼辦?

不過這隻蛙兒子不在家的時候也實在令人擔心,每次連招呼都不打一聲就溜了,沒事寄個照片回來,幸虧只是在日本旅遊,要是來中國,呵呵,說不定就會跟它親戚牛蛙一樣成為我國一道經典名菜「干鍋牛蛙」,要知道當年牛蛙也是不遠萬里來中國旅遊的。

1. 旅行牛蛙

牛蛙原產地在北美洲,又稱美國水蛙,因其叫聲酷似牛叫而得名,同青蛙相比,古巴牛蛙的體型更大,相當於一般青蛙的兩倍,彈跳高度可達兩米,口味也更鮮美滑嫩(劃重點)。可這美國蛙在本國不怎麼受人見待,反而在鄰近的古巴有大規模的養殖。對於那個年代的中國人而言,別說在餐桌上見不到,就連牛蛙這個詞,也是聞所未聞。

大家好,俺是古巴牛蛙

古巴革命勝利後,卡斯特羅為了振興經濟修建了8家國營牛蛙養殖場,一來解決國內人民吃飯問題,二來可以出口創匯,打破美國的經濟封鎖。要知道,在20世紀60年代,牛蛙可是古巴第三大出口商品,僅次於大名鼎鼎的古巴雪茄和古巴紅糖。

那這牛蛙是如何到中國旅行的呢?這還要從卡斯特羅在中國大使館的一次宴會說起。

意氣風發的卡斯特羅與格瓦拉

卡斯特羅在搞革命之餘,最大的愛好是吃,是個十足的吃貨。美味的中國菜舉世聞名,卡斯特羅怎能錯過?那時中古關係正處於蜜月期,卡斯特羅沒事就來中國駐古巴大使館轉悠,一來談兩國合作,二來前來解饞,他最喜歡吃的就是中國名菜「松花蛋」和「糖醋魚」,再配上幾杯中國的「桂花酒」那滋味就別提有多美了。

卡斯特羅正在用筷子吃中餐

1961年的一天,卡斯特羅和往常一樣來到中國大使館,隨行的還有大名鼎鼎的切·格瓦拉,中國大使申健立刻命令廚房準備好飯菜款待來客。

主賓雙方剛在餐桌上這麼一落座,話題就在「吃」上展開了。申健大使對卡斯特羅說,目前中古雙方農業合作開展的非常順利,中方將派遣北京鴨、淡水魚和水稻等領域專家到古巴,教授當地人種植水稻、飼養鴨子和淡水魚(古巴本土沒有鴨子)

卡斯特羅是農場主的兒子,一提到養殖,便來了勁,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起他小時候在農場里生活的故事。這話題說著說著就聊到了古巴牛蛙,這時,申健大使話鋒一轉,說道:「古巴牛蛙享譽世界,飼養周期短,出肉率高,能不能弄點到中國養殖?」

卡斯特羅當場拍板「完全可以,我們不但要送一批牛蛙給中國同志,還要教授全部的養殖技術。」一旁的切·格瓦拉也表示贊同。還是社會主義兄弟仗義。

當年11月,申健大使就跑回國和國內專家商量如何接收這批「旅行的牛蛙」。

鍛煉好身體才能去中國旅遊

專家表示,這牛蛙咱們沒養過,又是活物,就怕船還沒開到中國路上就全死了,還是要派個年輕的小夥子去古巴當地接收和學習養殖技術,來著上海的蘇錦祥和南京的張興忠有幸被選中派往古巴。

那時,「牛蛙工程」算是秘密項目,不能對外宣傳。蘇錦祥出國前在水產院上班時,突然來了一名攝影師拿著照片和他本人比對,口裡念叨著:「嗯,還挺像的。」說完就神秘兮兮地走了,留下一面懵逼的蘇錦祥。後來,他才知道,這名攝影師是來為他拍護照的,可由於項目保密,又不能找本人拍,就改作用檔案中的老照片翻拍,拍完後又怕跟本人有出入,才特意拿著照片比對。

到了古巴哈瓦那的蘇錦祥和張興忠受到了當地人熱烈歡迎,一路綠燈,兩人考察了當地牛蛙養殖場的生產情況,古巴人知無不言,將養殖技術毫無保留的全盤托出。於是400隻正處在「青壯年」的牛蛙被選中帶回了中國。

2. 快煮熟的牛蛙跑了

400隻牛蛙抵達中國後,立刻成了明星,《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等國內主流媒體紛紛在重要版面報道此事《卡斯特羅總理向我國贈送一批牛蛙》《古巴牛蛙安居上海》《古巴牛蛙在上海生長良好》......

《人民日報》刊登牛蛙來華消息

既然蛙已經弄回來了,就開始養吧。自1962年-1964年,經過媒體的廣泛宣傳,「牛蛙」已從一個陌生的名詞漸漸被國人所熟悉,可報紙再怎麼熱烈的宣傳「牛蛙肉質細嫩潔白,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但老百姓還是沒吃過,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在當時吃過牛蛙肉的人可謂鳳毛麟角。

有一次,老一輩革命家陳毅在招待文化部一批同志時興沖沖地對與會者說:「明天中午,我請大家吃牛蛙。」出席會議的人別說吃了,絕大部分連見都沒見過牛蛙。

第二天中午一上桌,大家就交頭接耳討論到底哪一道菜是牛蛙,這時,陳毅不好意思地說:「對不住大家了,昨天我打招呼打晚了,牛蛙沒了。」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當時就算是陳毅這樣級別的老同志也不是隨意就能吃到牛蛙的。

牛蛙在國內養殖順利,每次古巴外交人員來中國參觀時,總是少不了看一看「中古友誼」的象徵——牛蛙。

中方的養殖人員驕傲地對古巴同志介紹說:「牛蛙剛來中國時,每隻只有4兩左右,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現在每隻已漲到一斤半。數量從400隻增長到3萬多隻。」

可牛蛙養殖存在一個巨大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中國養殖人員:牛蛙太能吃了,付出與產出不成比例...那個年代連人還沒吃飽哪有餘糧給牛蛙呢?牛蛙幼年時食慾十分旺盛,一天之中攝食的時間都在6小時以上,都快趕上大熊貓了。

古巴養殖牛蛙的套路是從野外大量捕捉成年牛蛙,送到養殖場短暫養殖後就可送入餐桌,中國人要從零開始,從小蝌蚪開始養起,一直到可以吃,消耗的飼料太多,仔細一算賬,這是一筆虧本的買賣。這也是牛蛙遲遲不能大規模投產的主要原因。

就在養殖人員絞盡腦汁誓要把牛蛙送入干鍋中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中蘇關係破裂,中古關係也隨之陷入低谷。

一場關於牛蛙前途的爭論開始了:本來養牛蛙就不划算,現在古巴人還很不給面子,作為「中古友誼」象徵的牛蛙似乎沒什麼存在的必要了。不如索性放棄這個項目,還能節省不少飼料,養殖其他經濟效益更高的農產品。

以後我們真的就要浪跡江湖了

於是,轟轟烈烈的「牛蛙工程」戛然而止,全國各地的牛蛙養殖基地當時還沒有外來入侵物種的防範意識,直接將它們一箱一箱地倒入湖中,任其自生自滅。

3. 終於把牛蛙送入了干鍋

上世紀80年代,洞庭湖附近的農民意外在湖邊發現了一種奇怪的「青蛙」,它的身體要比青蛙大一倍,叫聲洪亮,最重要的是肉還挺好吃。

聞此消息,遠在上海的蘇錦祥不禁心頭一震:「湖南本沒有牛蛙,唯一引進的便是我們從古巴帶回的那一批,雖然中途被放流野外,但很可能生存繁衍了下來。」

湖南方面傳來的實驗結果也證明了他的分析,洞庭湖邊的牛蛙的確就是古巴牛蛙的後代。因此古巴牛蛙被中國列為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之一。

然而中國的這批牛蛙並沒有像其他國家一樣,造成毀滅性的生態破壞,反而成為了許多中國人的一道道美餐。幾年以後野外的牛蛙甚至開始發生供不應求的趨勢。如今在野外基本已經很少見到牛蛙了....

干鍋牛蛙

此後,通過當地水產科研人員的不斷實驗研究,牛蛙養殖飼料的問題終於被攻克,牛蛙從湖南出發,被送往全國20多個省份進行大規模養殖。

90年代,牛蛙養殖已在全國蔚然成風,一道道牛蛙燒成的美味被推上了餐桌,得到了吃貨們的一致好評。燒法也五花八門,比較流行的有「干鍋牛蛙」、「絕味牛蛙」、「剁椒牛蛙」、「黃金咖喱牛蛙」、「鮮辣泡椒牛蛙」、「醬香栗子牛蛙」、「水煮跳跳蛙」、「秘制香辣烤牛蛙」......

最後牛蛙淪為和小龍蝦一樣的命運

4. 數千年的「吃」文化

要說吃我們中國人是老祖宗,吃飯永遠是頭等大事,正是如此,中國人才會數千年不斷尋找新的食材,把一切能吃的東西都變成食物,有了這樣的務實精神,中國人才成了全世界最會吃的民族。

比如,宋代之前,中國人並不喜歡吃豬肉,那時以牛羊肉為主,而牛和羊的成長周期長,出肉率低,牛又是農業勞作中必不可少的勞動力,吃多了誰耕地呢?而且很多朝代都法律規定不準隨便殺牛。為了解決肉食問題,長膘快,易於飼養的豬成了替代品,迅速佔領了中國人的餐桌。

到了明代商品經濟發達,東南沿海的省份發現,種植桑樹的經濟效果更好,比種糧食來錢多了。於是,農戶們大規模「改稻為桑」,南京和蘇州成了紡織業的中心,出口的絲綢換來了大批白花花的銀子。

清代人口大爆炸,人多田少的問題又凸顯出來,現有的耕田無法養活龐大的人口。這時,從美洲引進的土豆引起了統治者的注意。土豆的畝產更高,易於養活,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糧食產量,養活更多人。

據此看來或許吃貨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人,他們透過世界繁雜的表面看到了人生的本質,人活在這個世上不就圖個「吃」字嗎?他們每天都在思考著這個世界上最深奧的問題:「今天吃什麼?」

《每日一圖》

這麼半天白弄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武次位面 的精彩文章:

日本魔鬼戰機:首次出戰就讓中國空軍吃了大虧,最後卻淪為自殺機

TAG:軍武次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