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12年春節不歸 拉黑父母6年 他還寫萬字長文數落父母!

12年春節不歸 拉黑父母6年 他還寫萬字長文數落父母!

壹姐導讀:

對於大部分在外漂泊一年才回一兩次家的人,給父母打電話問的最多的可能就是,身體好著沒,吃飯了沒……當然事無巨細都像父母彙報的好孩子也有,但是12年不回家,還把父母拉黑,這就不正常了吧?

12年不回家,將父母拉黑6年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哪怕外面過的再苦再累,過年也是要回家的,因為大年三十是團圓的日子,就算有些特殊情況,沒過去,那也不過是一次兩次而已,如果做到12年不回家,這絕對是常人難以想像的,百事孝為先,到底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北大畢業的美國留學生12年都不回家呢?

在父母和外人眼裡,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別人家孩子」特徵:從小成績數一數二,四川一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被北大最好專業之一的生物專業錄取,本科後又成為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研究生……

然而,這一切光環的背後,卻是王猛和父母的決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過春節;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

兒子的萬字長信

這封足有15000餘字的長信,記錄著他從小學到北大,再到美國研究生畢業前後,與父母間的種種經歷,以及生活工作的不順利等等。行文間,言辭激烈。

他的文字里,滿是父母的「肆意操控」、「衝突」和「炫耀」,父母的過度關愛以及缺乏親情,讓他沒能樹立足夠的信心。他說,「父母的愛其實是傷害,過去的經歷無法與我的認知調和。」

被控制的愛:單純環境限制了社交能力

王猛是大院子弟,從上小學到高中畢業,所有的生活圈子幾乎都在這個院子里,「包括朋友,都是他們(父母)認識、了解或者聽過的,跳出學校的幾乎沒有」。

王猛介紹,五六年級時,自己對奧數很有感覺,而一開始母親並不樂意讓自己去,一次在外參加奧數考試回來後,發現攜帶的文件夾不見了,找回後發現被人劃壞並塗抹,「回到家後,母親不但沒有安慰我,反而說『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高中時,王猛曾強烈要求到外面的學校上學,但遭到了父母的拒絕。此後多次爭取也均遭到家人拒絕。儘管後來考上北大,但王猛認為,正是這一封閉單純的環境讓自己的社交能力從小就受到了影響,與一些同學的難以相處也讓他對人際交往不再期盼。

原本以為,考上北大,就能遠離家鄉,逃離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沒有。「就在離開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電話,請她之後多多照顧」。王猛說,大姨果然像父母一樣「照顧」他:不斷給他打電話,甚至悄悄聯繫他同學了解他的情況。

在王猛看來,這不是照顧,而是一種控制。

情感的孤兒:向父母求助從未得到支持

在王猛看來,家人所有的「愛」和「保護」不過是保證控制對象的基本安全以便持續控制,至於成長環境和心理健康並不在考慮之列。自己成長過程中的數次「救助」都沒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持。

「這種不支持從小就有。」王猛說,小學時,因為不會剝雞蛋,他遭到同學的取笑,後來傳到家裡親戚耳里,又一次遭到了親戚的取笑,且不止一次,「但面對取笑,家人從來沒有保護過我,不以為然。」

而在上學擇校的問題上,同樣有類似遭遇。王猛稱,在大院學校上高中時,一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調座位後身邊環境變得糟糕時,也遭到了父親的打罵,「你憑什麼要學校優待你?憑成績好?」

2005年春節成了王猛在家度過的最後一個春節。當時,王猛即將大學畢業,小時候取笑他不會剝雞蛋的親戚來到家裡,「她看我正在做一件塑料模型就瞟了我一眼,訕笑道『原來你只有玩模型時,動手能力才不那麼差』。」

自那以後,王猛便沒在家過春節。2018年春節,他也依然沒有回家的想法。畢業後,在經歷了幾年不太順利的工作後,王猛借著英語優勢決定出國讀研。

然而父母的「關愛」如影隨行,隨後就給他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顧他。在與家人的通信中,王猛講述了與這位「老朋友」並無共同話題,並列舉出其為人的諸多問題,「信有4000多字,至少在我看來是證據嚴密的,讓他們明白我跟這人的關係。」

回信一天後就來了。「儘管承認我的憤怒是真實的,但卻稱『絕交未免太狹隘無理了』,且依然要求我學會跟有問題的人交往。」王猛無法接受父親的回信,「父母的反應仍然不以為然,並不顧我的感受。」

2012年前後,一封長長的決裂信發出,接著,王猛拉黑了與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與「家」徹底告別。他不再主動聯繫家人,也幾乎不回復任何信息。

你的朋友圈會屏蔽父母嗎?

一項調查顯示,近60%的「00後」選擇在社交網路上屏蔽父母,這麼高的比例並不讓人意外。

很多同學會有如下經歷:深夜發個狀態,第二天一早爸媽就會開始思想教育;在朋友圈感慨一下人生,很快爸媽就會追問是不是出了啥事;轉發一篇觀點新穎的文章,不久爸媽就會趕來批評三觀不正……再不然,就是被爸媽轉發的各種人生哲理、學習奮鬥、勵志雞湯、健康秘訣刷屏。在此情況下,不想被打擾想圖個清靜,更不想讓父母擔心,屏蔽都成為理所當然的選擇。

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屏蔽過父母,不為別的,就是不想讓他們擔心。

父母緊張過度,會被批評教育。

在大多同學潛意識裡,父母永遠承擔著管理者的角色,而他們在微信朋友圈裡分享的內容,很多都會暴露自己的行蹤和心情。因此,孩子們覺得父母在與他們成為微信好友之後,會讓他們產生私生活受到打擾甚至窺探的反感,久而久之就會抗拒與父母間的微信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首先應該尊重、認同孩子,放下架子和面子,主動與孩子好好地溝通,多換位思考,聽他們傾訴,理解他們的苦衷,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和他們站在同一條戰線上,做他們堅強的後盾;其次,家長要包容孩子的錯誤,允許孩子犯錯誤,不要事事追求完美;最後,要學會相信孩子,相信他們可以獨立處理好自己的事情。

也就是說,孩子屏蔽你,你也不要氣餒,就把孩子的朋友圈當成他們自己的日記本吧,不要去窺探,不要去打聽;當你真正打開孩子的心門時,親子之間的鴻溝也就消失了,孩子也自然不會再把你「拉黑」。

你和父母屬於哪種類型的親子關係?

早在1950年,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就對不同類型的母嬰關係進行了深入研究,並提出了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將親子相處中的模式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種親子模式為安全型依附。

安全型依附顧名思義,從不顧慮向至親打開心扉,這些人從不屏蔽父母朋友圈。那些逢年過節會大聲說出「媽媽節日快樂!爸爸我愛你!」的人,八成與爸媽是這種關係類型。

第二種叫矛盾型依附。

長大成人的他們與父母的關係也會一如既往地延續童年模式,一面想著遠走他鄉不再做媽媽翅膀下的乖寶寶,一面又會在品嘗到那熟悉味道的飯菜時,內心湧起那對至親飽含著愧疚的深情。

第三種是紊亂型依附。

簡單說就是不按常理出牌,所表現出的喜怒哀樂,似乎與媽媽的態度沒有太直接性的關聯,而媽媽也許也會為不能找准baby的連貫性反應規律而稍顯煩惱…

第四種是逃避型依附。

母親離開時沒特別傷心,但其實,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並不像表現出來的那樣。逃避型依附嬰兒長大後,也仍然不善於過多地對父母外露感情。

小編說兩句

國內有太多的父母都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子女不是父母的複製品,雖然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期盼能在子女身上實現是人之常情,但是子女是獨立的個體,應該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父母應當尊重子女的選擇,而不是對子女嚴加管教,甚至規劃他的人生。

在父母羽翼下的孩子是長不大的,當父母的操了一輩子心,希望子女能順利成長,上學的時候擔心不好好學習,考不上好大學,各種報培訓班,也不管孩子是不是真的感興趣,上完大學又擔心找不到好工作,於是托關係給孩子安排到某某單位,也不管這樣做是不是真的有利於孩子成長,上班後又擔心孩子找不到對象,各種托親戚鄰居給孩子介紹,逼著孩子回去相親,也不管孩子是否心裡樂意……

父母們總是把自己以為好的東西強加在孩子身上,這樣的行為無異於揠苗助長,會讓孩子喪失決斷力、獨立思考能力、獨立生存能力、創造力……也許放開手,像朋友一樣和他們相處,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提供給他們幾個不同的建議,並且多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遇到事情先讓他們嘗試著自己覺得,這樣能夠更好的鍛煉孩子,激發出他們的潛力,也有利於他們發現自己想要什麼,喜歡什麼,能做好什麼~

趕鴨子上架、填鴨式教育、包辦式人生只會讓孩子喪失自我,讓他們與你心理距離越來越遠,甚至引發可怕的後果!

— THE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品健康 的精彩文章:

吃魚比亞麻籽油更能有效預防腫瘤

TAG:壹品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