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喜馬拉雅藝術行者李威:不瘋魔不成佛

喜馬拉雅藝術行者李威:不瘋魔不成佛

在看到《瘋魔見佛》這本圖錄之前,對於李威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台灣偶像劇演員和歌手的身份上,更是和喜馬拉雅藝術看似毫無關聯。

演員&歌手&喜馬拉雅藝術行者:李威

但正如李威好友一西平措所說的,在演藝圈中雖然是「老天爺賞飯吃」,但是從李威時而顯露的憂鬱中,可以察覺到他的縷縷孤寂,直至他和佛教文物的結緣,這種孤寂才驟然停頓。

大約看過李威出演過電視劇的觀眾都有這樣的一種感覺,無論是哪一個角色,李威身上有一種無法表達清楚的隱晦,這就是一西平措所說的「孤寂」吧。

《瘋魔見佛》圖錄封面

在長達一個小時的聊天中,也許是因為電視熒幕之外的第一次接觸,李威給人的感覺並沒有「明星職業病」,帶有台灣人的謙遜,對於自己的收藏娓娓道來。對於首次在拍賣市場中首次釋出自己的藏品,且全部無底價,這本《瘋魔見佛》更像是為自己藏品的做的一次系統梳理,重點在於每一件藏品的入手故事以及藏品本身的故事,全然不像是即將要被拍賣的藏品那般。

這真的是出乎意料,李威在書中所呈現出來的不是依依不捨,也不是為某一件藏品徒增市場價格籌碼,似乎是在講述一段人生故事中的瞬間,即便是多年以前的收藏,李威依然記得初次「見面」時的感覺,規規矩矩告訴讀者某件藏品的藝術性和曾經的探索,僅此而已。

「瘋魔見佛」展覽期間李威與好友

在李威精心挑選的35件藏品中,涵蓋了16世紀以前各個地區的佛教文物,在北京匡時2017年秋拍中最終全部找到有緣人。

我們也特別將這次聊天的內容釋出,從收藏緣起到如何鑒定一件帕拉石雕的真偽,也許從你看到此文以後,再見李威時,該稱呼為那個喜馬拉雅藝術收藏家李威。

雅昌藝術網:關於藝術品收藏,尤其是演藝圈跨界收藏,都會有一個所謂「引路人」或者是某種機緣,那麼您是在什麼樣的緣分下接觸到喜馬拉雅藝術?

李威:其實正如我在《瘋魔見佛》的序言中所說的,緣起於《盜墓筆記》這本小說,讓我對古代遺留的歷史痕迹有了無限的想像,隨後是在山西太原的南宮古玩市場,展開了我的收藏生涯,是在地攤上買的三件仿老的新活兒,而接觸到喜馬拉雅藝術則是在成都的送仙橋古玩藝術城,當我看到琳琅滿目的佛造像,佛像身上的那種靈氣和安定,都讓我無法自拔。

所以,當我第一次接觸到真正所謂的古代佛造像藝術的時候就陷進去了,佛像收藏和人生是很像的,更多是機緣,尤其是古代佛教藝術更是講緣分了。對於佛造像藝術的收藏也是階段性的,我從最開始的接觸到喜愛,結下了這個緣,再到發現一些感悟,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和感受,通過收藏認識了佛法,因為在我收藏的初始要去研究佛造像的儀軌以及背後的故事,每一件造像的故事以及和佛陀之間的故事,慢慢的擴散,我覺得這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

十三至十四世紀 馬拉時期 文殊菩薩 高40cm

收藏故事:出自英國最古老、且最負盛名的古董藝術品公司斯賓克

雅昌藝術網:在選擇收藏的時候您談到一個機緣,但是一般來看,在我們這個年紀可能在收藏的初始會選擇現當代藝術作為一個切口,會相對比較時尚或者說現代一點,您對於佛造像藝術的選擇似乎會有些另類?

李威:我覺得首先就是佛對於中國人而言,佛教信仰是不可侵犯的,在我們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是開悟者、聖者,甚至是有點偶像的概念。

我在接觸到古代佛造像的時候,準確的說,比如一尊元代或者明代的佛造像出現在我的眼前的時候,首先我對於古代歷史是感興趣的,我會驚嘆於竟然能摸到千八百年前的造像,那一刻對我來講已經是一種震撼了,我是懷有既敬畏又雀躍的心情的,覺得佛造像深不可測,我一直在想佛造像背後經歷了多少故事?多少代人?被寄予多少希望?其中包含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

再來看古代的藝術品千百種,但凡大塊地講瓷器、青銅器、文房,甚至書畫,就是說再細到鼻煙壺、印章、賞識、筆筒,就是各式各樣的收藏,唯獨佛教藝術最吸引我就是不僅僅是藝術性,還有我們忽略了宗教和內心的交流。俗氣一點來說,古代至高無上的皇帝可以派最好的工匠去製造最好的藝術品,比如宮廷傢具、宮廷瓷器等等都是用來使用或者觀賞的,只有佛像是用來安定內心的,皇帝也會去頂禮膜拜,這也是我所追求的一個信念,這能帶給我內心和佛造像之間的呼應,這是我在這麼多門類裡面獨獨中意佛教藝術的原因。

十一至十二世紀 帕拉時期 喜金剛 高12.7cm

收藏故事:一西平措先生處所請,開啟了與帕拉造像的熱愛之門

雅昌藝術網:具體的來看,佛教藝術的收藏也會有很多的種類,或者說方向,比如說顯宗、密宗,但您更關注喜馬拉雅藝術,您是從哪個角度選擇這樣一個更細化的品類開始收藏的呢?

李威:其實前面我也說到,我第一次接觸佛像是在成都送仙橋,首先這裡是喜馬拉雅藝術一個比較大的集散中心,成都距離西藏非常近,可以說整個收藏的中心就是在成都,而我也是機緣巧合的在成都開始收藏。

第二其實你說的顯宗、密宗等藏傳佛教,或者漢傳佛教都屬於大乘佛教,教義和藝術上更加寬泛,尤其是到了明代以後,佛造像藝術的題材和風格越來越模式化和程式化。但是喜馬拉雅藝術,遍及印度、尼泊爾、不丹、中國還有巴基斯坦,是屬於比較個人化的一點,所謂的小乘佛教,通過個人的修行去作為中心的一個佛教傳承,所以裡面會有很多的所謂憤怒尊、各種菩薩、各種護法等,更加具有故事性和變化性,這是我在接觸佛教藝術之後更能吸引我的地方。

雅昌藝術網:那您在成都送仙橋第一次入手、請到的佛造像是?

李威:我第一次是逛到一個店,後來才知道是著名的藏傳佛教藝術研究學者陳百忠先生的卡盧藏傳文物研究室,正好遇到他到店裡,拿了一些佛像給我介紹,簡單的交流之後,我當天就決定買兩件佛造像,我朋友當時就勸就讓我再想想,說回台灣之後幫我找,可以幫我找這個年代的、這個地區的、甚至是價格更便宜一些的,但當時我也不懂,就問他說,你能找到一模一樣的,我要的是這個味道的,他說可以幫我找類似的,但是沒有一模一樣的,我說那你別和我聊了,我就是想要這兩尊「味道」的佛像。

其中有一尊是青銅的不空成就佛造像,其實一直到現在這類風格都不屬於是商業價值或者說市場價值的佛像,但是韻味特別深的造像,當時在我們交流的過程中,我們對於藝術的價值觀也是一致的,在藝術的領域內當你需要很多繁複的東西去表現的時候,並不一定是最好的藝術品。我認為藝術沒有高低,我收藏到現在我也並不是去比較藝術品的高低,而在在於自己心中的一種根,這是自己和佛造像藝術相處過程中的感受和交流。

也正是從這第一尊佛造像之後,我就開始走上了「不歸路」和「瘋之路」。

十一至十二世紀 菩薩 高11cm

購自國內拍賣行

雅昌藝術網:您收藏佛像時間那麼長了以後,每個人可能鑒賞自己不同的方法,您是如何來鑒賞或者說來選擇自己的藏品?

李威:我從接觸之初就喜歡所謂的高古佛造像,基本上是明以前,比如帕拉王朝、藏西古格王朝地喜馬拉雅、尼泊爾的馬拉王朝、再早到犍陀羅時期,我認為越早期的佛教藝術越神秘,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的東西越純粹,這和當時的社會歷史演變是有關係的,所以我認為早期高古的造像有更多的趣味性,有更多的變化,這可能是我在選擇藏品時的標準。

再來看鑒賞的方面,其實是需要大量的學習和閱讀,以及大量的上手經驗,有個基本的準則是你交流的圈子得是對的,在收藏這個領域內,如果你一開始進入的圈子不對,那麼可能你花大半輩子的努力也找不到門路。所以我很幸運一開始就認識了佛造像領域內非常厲害的前輩,給予了我很大的提升,加上我自己大量的閱讀和學習,所以可以說在鑒賞的方面我還是挺專業的,我可能看一眼東西,就對於佛造像風格、年代,具體是西藏工匠造的還是工尼泊爾工匠造的,我們從很多圖像學、材質、細節風格上都能做一些判斷和鑒賞。

雅昌藝術網:那您大概學習了多長時間,才能有這種獨立完成判斷一個佛造像的年代和真偽能力?

李威:大概有3-4年的時間,我跑了全世界範圍內的博物館、拍賣會、收藏家和專業學者等,真正到了一眼能看出氣息上的差別跟同質上、氣質上、跟氣韻上的一點不對,有一種發毛的感覺,所謂的發毛就是說有一種不確定性,又說不出來是什麼的這種感受的時候,我覺得四年差不多。

十二世紀 帕拉時期 白度母 高14.3cm

購自於歐洲古董商

雅昌藝術網:具體到一個佛像就是您說的氣息判斷是需要的是長久浸潤。

李威:的確,需要大量的積累,長久的記憶,我對佛像的記憶特別好,其實很多人真正跟我聊之後,就是他們是挺驚訝,他們認為我對這一塊的這種了解的程度跟投入的程度超過他們想像,不只是拿錢買而已。不是拿錢收藏,不是拿錢請佛像,而是真正對佛造像、對這塊藝術從面上的藝術史、藝術風格的研究,到背後的佛教故事跟佛法的研究都是比較用心的。

雅昌藝術網:現在從佛造像藝術收藏來看,比較明顯的特點是普遍從明清時期佛像開始收藏,後來到收藏傳密宗的佛像,一直往前到犍陀羅時期,是在倒著追溯佛造像源頭,您從起點就開始接觸高古佛像,甚至您就開始截了一條佛造像從開始到現在發展源流的一個脈絡。

李威:還是機緣和眼緣,完全是按照我自己的感受,無關好壞,明清時期也有很多精品,永樂時期更是行業內所公認的。至於我個人的收藏喜好,可能也和我的行業以及我個人的審美有關係,我喜歡更不一樣、更神秘、更生動一點的一些藝術風格,更有很多東西可以探索的。明清時期的佛造像已經趨於穩定了,從那些佛造像上只能「講述」一些法王和皇帝的故事,但是元代以前是不穩定的,沒有一個更加純粹高壓式的統治者去「規定」一定要去做什麼什麼樣的造像,這就有了更多可以探索的東西。

後來我才發現我的審美比較偏向於歐美博物館、收藏家或者是dealer,他們收藏的方向基本都在明代以前,清代的東西很少出現在歐美的博物館、大藏家和大dealer的手裡,他們比較少做這一類,除非是極其特殊的東西有,他們也認為這個年代以前的東西更具有收藏跟趣味性,應該是更具有探索的可能性的。

十三世紀 古格時期 般若佛母 高11cm

購自於北京拍賣行

雅昌藝術網:探索的可能性,您似乎特別偏愛往前一直追這條探索的線索和脈絡,而且是學習的過程你很享受。您很厲害的一點就是說把這條線索梳理出來以後,如何去進行一種更精準的往下的一種延伸。

李威:其實我覺得很多東西是有跡可尋的,其我們對於造像會提出假設性的可能,所謂的假設性是他們沒有出土依據,或者是他沒有完全可明確對比的資料的時候,我們只能推斷是「像」。

比如我收藏有一件西藏帶有大理風格的造像,但是這樣風格東西很少,我們在探索之後,判斷是在西藏和大理交界處的藏傳佛教,可能會有大理工匠或者是大理工匠的參與或者是去按照自己的意思模仿大理的造像,這只是推斷,因為並沒有出土的東西依據,我們知道這種可能性95%,但是我並不能告訴你我確定是這樣。我們從一個學術的角度,通過圖像學、歷史等等去看,所以探索是我們去了解每一段歷史,了解每一個故事,了解每一種交流,產生出來的一些東西,我們推斷它,我們通過歷史故事、通過圖像學、通過出土的一些東西,推斷一件東西可能背後更解析出更深刻的東西,這是比較有意思的。

就像我的收藏中有大量的犍陀羅和帕拉時期的石雕,在國內主流佛造像收藏市場上很多人關注,但是並不流行於拍賣市場,一方面是因為國內收藏市場上沒有來源,也不屬於國內本土。另外就是在新老真偽的鑒定上難度比較高,很多人不了解,其實大概在1970年代巴基斯塔和阿富汗就開始出現仿品,很多的歐美和日本藏家都在關注犍陀羅和帕拉石雕收藏,並且這十幾年以來大量的仿品開始出現在市場上面,是質量比較高的一些仿品,從這個角度來看,鑒定真偽也是一個問題。

十三世紀 迦舍末羅 乾陀利空行母 高13cm

購自於海外古董商,是一件初次「見面」讓李威看不懂的藏品

雅昌藝術網:犍陀羅和帕拉石雕在中國大陸的拍賣市場上沒有特別像藏傳佛教那麼風行,您早期有這樣的研究,是如何判斷真偽新老的?

李威:還是大量的學習和上手經驗,具體到帕拉石雕這個品類,首先要對每一個細節的處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比如石雕造像的腹部肯定是凸出來的,這是他們當時儀軌慣用的手法,腹部會做一個很柔軟線條處理,在對於很多不同石質上,每一個刀工的處理方式也不一樣,也許後來的工匠可以仿製雕出一個一模一樣的造像,但是在包漿、氣息和氣韻上的差別是完全模仿不來的,這就需要我們在鑒定過程中尤其注意的,當然這是通過大量經驗和資料閱讀的積累。

雅昌藝術網:這次在匡時秋拍的瘋魔見佛專場的設置,35件藏品全部無底價上拍,早就已經超出了所謂要達到某個價位的需求,更多的是同好們的一種交流,但是從心底來講,畢竟是無底價,會擔心成交嗎?

李威:當我覺得這樣的一種釋出方式之後,我圈裡的好朋友和我聊這件事的時候,我心態特別平,坦白講我根本不在乎是不是賺錢或者是賠錢,相反我是很快樂的,可能現在更多的藏家在收藏上當成一種投資,當然沒有人在收藏過程中還能夠有過億元,我相信沒有人不喜歡,但是對我來說這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與之相處的收藏過程和探索,挖掘,這種收藏的快樂,所以我是完全不在乎這些造像的價格,我只是希望每一件藏品能夠被真心喜歡的人請回去。

其實我還是想通過這次展覽、出版、拍賣,來和同好們分享佛教藝術,我想建立的是收藏的溫度,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物或者價格。

李威:收藏是修行的過程

雅昌藝術網:您一直強調收藏的溫度,在收藏佛像之後的這個溫度給您的藝術創作或者是您的藝術生涯帶來哪些改變?

李威:我想其實讓我更豐滿了,因為結識佛教藝術收藏之後,你會想去了解佛法,佛法里有很多東西在於自我的一種對抗,更多是聊怎麼都是講自己,包括佛教的儀軌,全是拿著刀、金剛杵、嘎吧拉碗等法器,其實都是斷我執、斷無名等,就是一種斷,我覺得通過收藏了解到了佛像,再了解到了佛法,對於自己生活中的這種智慧跟生活中的感悟,可能會更明晰一些。

雅昌藝術網:其實變成一種修行。

李威:對,收藏的過程就是修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既有學習又有安定自我,並與之共處的感受。

雅昌藝術網: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這一年,策展人還忙嗎?

TAG:雅昌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