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萬曆皇帝是個怎樣的皇帝?大明王朝的衰弱真的是他造成的嗎?

萬曆皇帝是個怎樣的皇帝?大明王朝的衰弱真的是他造成的嗎?

最早接觸到萬曆皇帝是在一本書裡面,被稱為當代研究明史影響力最為巨大的黃仁宇先生《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我當時看完這本書,就被作者獨特見解所震撼,我不再贅述作者的觀點,而最值得學習的地方而是以一種宏觀分析歷史的事實,從而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歷史已經成為過眼雲煙,再過追究已經毫無意義,現代人要做的應該是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這也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最終的歷史意義。

一.萬曆皇帝是什麼樣的皇帝

萬曆皇帝一生最讓人津津樂道有兩件大事:萬曆三大征和28年不上朝,所以在許多史學家的眼裡他毀譽參半甚至一無是處,甚至有人認為:明亡,實則亡於萬曆,非崇禎也!在那個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帝王的生活和思想會深刻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發展方向和許多人的命運,所以了解萬曆皇帝非常重要,他治理下的明王朝是什麼樣子的?他為什麼長達二十八年不上朝,在中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的時候他又是怎樣的態度?

他治理下的明王朝是什麼樣子的?我查閱大部分史料,大致有這樣的一些記載,萬曆年間,經濟高度發達,思想高度解放,人們生活水平極高,商業貿易發達。官民衝突比較低,文化發展迅速,各種文學家、書畫家、思想家、科學家輩出,西方科技也迅速傳入中國,手工業、作坊、小型工廠星羅棋布,社會生產力大大發展,據當時的西方傳教士利瑪竇記載,江南各地民眾皆穿絲帛,街道乾淨整齊,人們見面相互作揖,非常講究禮節。民間有稱萬曆為當代堯舜。雖然明末吏治腐敗,但是在萬曆的治下不論民生、貿易、思想和文化都高度發達,似乎萬曆和大明第一昏君根本扯不上邊。如果光考核政績的話,萬曆的政績在明朝諸帝中絕對第一。一個二十八年不上朝,三大征全部打贏,打的日本兩百年都不敢覬覦中華、西南邊防和西北邊防得到鞏固,經濟高度發展,國民高度富裕,被民間尊為堯舜,他是如何做到的?(但是由於對日本艱苦卓絕的戰爭,從而放鬆了東北的管轄,導致後金興起,從而最使致薩爾滸戰役失敗,萬曆本人也因為此役戰敗氣急而崩,這是後話,不做闡述。)

明朝的內閣制的發展,極大限制了皇權,明朝前期皇帝依靠自身強大的影響力依然可以控制內閣,到了後期,皇權幾乎被內閣架空。到了萬曆年間,萬曆和張居正的矛盾就是內閣和皇權矛盾的一個突出的代表。萬曆皇帝或許終其一生都在與內閣鬥爭,但是鬥爭無果後只能選擇消極逃避,用不上朝來抗拒內閣。但是大明帝國的大權依然掌握在他的手裡,因為他知道與其去對抗,倒不如利用內閣來為自己服務。所以即使長時間不上朝,明朝並未出現大規模的動亂,因為萬曆深知,只要大明的線還撰在自己的手裡,就不會有問題。

二.萬曆皇帝為什麼不上朝

這個問題史學界討論了很多年,都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最終明定陵的發掘,解開了這一謎團。

明朝皇帝不上朝並不是萬曆的獨創,明憲宗、明世宗的時期就已經開始不上朝了,因為在明朝,上朝只是一個形式而已,許多事情內閣殺伐決斷,皇帝的意見都可以被駁回,而在皇帝看來,既然自己說話已經沒有了分量,我也不想和你們吵,免得被氣死還不討好,所以就選擇干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明世宗煉丹、明武宗遊玩等。萬曆不上朝也許也有諸多以上原因,但是最重要的原因無非就是他的身體,已經無法支撐他去上朝,早年的荒淫無度已經透支了他的身體,連走路基本上都需要人攙扶,從定陵出土的萬曆遺骸可以證明一切。再者他無法面對眾大臣的唾沫星子,在立太子的爭端上最終失敗,讓他心裡有極大的失落感,覺得自己這個皇帝當的可有可無,所以選擇了消極避世,你不讓我管我也就不管了,隨你們鬧。所以只要只好隱居後宮,小事情你們自己干,大事找我,小事就別找我了。所以萬曆年間的政治極為分散,沒有人管,所以社會高度自由,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但是從側面來說,由於政府缺乏干預,所以吏治腐敗,整個統治體系瀕臨崩潰,為大明王朝最後的坍塌埋下了禍根。

三.儒家文化與西方文明的對抗

萬曆年間,正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那時候歐洲的經濟迅速發展,西方各國也逐漸在海外繼續擴張,中西方之間的文明也在慢慢交流融合,但是此時的大明王朝也許意識到在地球的另一端另一個世界正在興起,在地球各個地方掠奪著財富,這個自認為禮儀之幫的王朝當然不屑一顧,或許在漢人的儒家思想裡面,並沒有野蠻民族的擴張思想,所以自恃高大,對那些侵略者不屑一顧,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或許大國思想時間久了,就會被這個地球拋棄,大明王朝失去了最佳融入世界的機會,所以在後來發生饑荒的時候,最終導致大明王朝的土崩瓦解。文藝復興以及工業革命的興起,正在逐漸打破世界的農業經濟,美洲的黃金、煙草不斷被貿易帶到其他各國,還有玉米、紅薯、西紅柿也被帶入歐洲,從而解決許多人的吃飯問題,所以饑荒逐漸消失,但是大明王朝錯失了這次機會,依然依靠農業,商業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萌芽只是曇花一現而已。而萬曆皇帝,作為大明帝國最高統治者,他自幼飽讀四書五經,講究仁愛非攻,當他和利瑪竇交流了解了西方的思想的時候,他選擇了接受,但是他對於軍事擴張卻意外否定,他認為這不是中華上國該有的行為。所以失去了最佳與世界接軌的機會,即使明朝後期的思想、文化的迅速發展,但是沒有強大的軍事後盾和糧食儲備,所以在饑荒時期,滿清入關,一個龐大的王朝如摧枯拉朽一般,從而造成了中華文明的巨大倒退。明朝的滅亡不僅僅是一個朝代的滅亡,而是漢人的骨氣、思想、禮儀的徹底滅亡,所以日本學者才有了一句:宋亡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萬曆四十七年,薩爾滸戰敗、次年萬曆皇帝駕崩,此時的大明王朝已經大廈將傾。二十四年後,李自成攻進北京,明朝滅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司南讀歷史 的精彩文章:

《蒙娜麗莎》竟是達芬奇的一副半成品

TAG:司南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