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共創趨勢:跨越組織邊界·打造生態共同體

共創趨勢:跨越組織邊界·打造生態共同體

本文源自於周老師在第三屆LCP年會上的講話,講到了未來趨勢,也講到了人才培養,相信會給我們領導者們很多啟發。

這次年會的主題是共創。我們來自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地方,我們希望跨界、跨行業、跨組織實現共創。

今天來的有很多是中層管理者,大家看自己的組織會比較多,很少零距離的去看其他組織。

所以我們希望能夠創造一種生態,讓大家跨越組織的邊界,去看到更多的生態。

同行指的是模仿,跨行才能創新。

我們只有跨行才能聽到與你行業不同的東西,所以我們要跨越行業的邊界。

這兩天中確實發現很多夥伴不再只是站在自己的組織,自己的行業來看問題,這是一種成長。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七個問題。

這個問題說的是人性,一切管理理念都是基於你對人的看法,你怎麼樣看待人,你就會怎麼樣看待組織,就會設立怎麼樣的文化、機制。

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儒家思想分為兩派,有人認為人生來就是善良的,有人認為人是惡的。

西方有人提出x理論和y理論,x理論認為人本性是不願意工作的,人是懶惰的,人是需要管理的,x理論成為了西方管理的一派。

50年代,有人提出,人本來就願意工作,工作是人的成就感的來源。他提出人不需要管理,而是要激發他內心的善意。

x理論認為y理論是談理想。y理論認為x理論不符合人性。

中國的改革開放長達三十幾年,在座有些夥伴的公司已經成立了20多年甚至30年,相信大家在管理過程當中都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人性是本惡還是本善呢?

你怎麼認知人性,你就會怎麼管理員工,不是對錯,而是認知。所以在中國,我們講的是陰陽理論。

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是善意的,但是我也相信每個人都有他的局限和不足。我們既要相信他的善,同時也要幫助他棄惡揚善。

我在《教練管理》一書中提出了三代管理:

科學管理,以效率為中心,將效率做到了極致;

目標管理,以人的動機為中心;

教練管理,以激發人的創造力為中心。

教練管理的基礎就是相信人是善意的,相信每一個人都是有潛力的。

教練管理並不是反對權力和機制,但是還是有很多不是機制能解決的問題。

教練管理更多是一種認知上的突破,這種突破帶來了管理的變革。

我們要共創,「共」比「創」更重要,也就是說,方式比內容更重要。

教練管理並不以效率和動機為中心,教練管理以人的創造力為中心,關注個性,通過開放的網路來獲得發展。

我們深信人是願意工作的,但是合作的方式需要改變。很多公司都用新的方式,於是有了新的發展。

大家都是稀里糊塗的進入了LCP,但是要恭喜你,了解新的領域、建立新的認知並不容易。

過去我們是半封閉的,未來我們是開放的,未來員工這詞不存在了,人才會取代員工這個詞。

這是一個非常有爭議性的話題。馬斯洛很多年前提出了五層次需求理論,生存、安全、自我實現……

現在我們發現,未來未必一定要金字塔式,未必一定要先解決生存問題,再解決發展問題。

很多時候是中國的陰陽理論,是說安全需求中也有自我實現需求,自我實現的時候依然有安全需求。

所以並不是非A即B。

剛才劉總說發現公司一半的員工是90後,很顯然,年輕人的需求跟我們是不一樣的。

調查顯示,年輕人更關注的首先是機會,成長和發展的機會;其次是尊重,有一份體面的工作,能得到尊重和認可;最後才是薪酬與福利,薪水不一定能產生激勵,薪酬的結構和內涵才構成激勵。

所以這是年輕人的是什麼的問題,並不是我們怎麼看的問題。

有很多東西在變化,過去我們談客戶的體驗,今天我們發現員工的體驗才變得彌足珍貴。很多時候員工離職並不是工作不好,而是體驗不好。

就像今天章老師講的一樣,客戶買的不一定是產品,不完全是服務,而是價值和體驗。

調查顯示,有56%的人認為,成就感是非常重要的體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成就感。

年輕人對錢的需求29%,非現金佔71%,像旅遊、課程這種非物質激勵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激勵的方式在發生著與時俱進的變化。

我們留意到基層、中層、高層對認可的渴望是不同的,很多公司更多的關注和尊重高層,對中層和基層的尊重和認同是不足的。

實際上,越基層的人越希望獲得尊重和認同,未來企業要越來越重視基層員工的尊重和認同。

人才在發生變化,原來是人才池,今天是人才河流,人才是流動的,是沒有邊界的,招聘的渠道也因此在發生著變化。

數字顯示,員工推薦已經成為人才招聘的第一主力,在2015年,獵頭佔主要地位,但是現在31%是員工的推薦。

員工推薦代表員工對公司的認可,只有員工認可才會推薦,否則不會推薦。

今天在這裡的每一個夥伴都是相互推薦進來的,未來的人才也是通過相互推薦加入團隊,這將成為未來的趨勢。

未來「員工」這個詞會被「人才」取代。

過去員工在辦公室工作,現在人才在任何地點工作。

過去我們關注投入,現在更關注成果和產出。

過去員工在企業內部一級一級的晉陞,未來是人才創造晉陞機會,發展團隊,成為領導者。

過去是先設定工作,未來工作要重新定義。

過去是不斷的積累信息,現在是不斷的分享信息。

過去員工沒有發言權,現在員工成為領袖,擁有更多的發言權。

過去倚賴電子郵件,現在人們開始交流與協作。

過去注重知識,現在是重視認知。

過去是重視培訓,現在關注自主學習。

......

過去已經成為過去,重要的是我們要怎麼看到未來、跟上未來、適應未來。

管理建立在什麼之上?並不是不需要權力,而是更多的要靠影響力。

企業和員工的關係,從僱傭關係轉變成聯盟關係,並不是企業僱傭員工,而是企業與員工成立聯盟關係,相互成就。

不管你能不能接受,這都是趨勢,趨勢不是以你為中心,趨勢就是趨勢。

未來無法抗拒的組織是這樣的:有意義的工作、支持的管理層、積極的工作環境、成長的機會、信任的領導。

跨組織、共創、協作就變成了未來的趨勢。

組織最終還是要完成組織目標,那用什麼方式完成目標呢?過去是績效考核,但現在績效考核即將被淘汰。

過去關注結果,未來會更關注過程。

過去以結果為導向,我給你一個指標,讓你達成,你必須要做到,做不到就要罰。

未來既有目標也有結果,但重要的是中間的過程,你訂一個目標,你說怎麼做,你需要我什麼支持。

績效管理與績效教練有一個很大的區別:

傳統的績效管理主要是目標設計,先給你定一個目標,然後我來評估你,我來做結果反饋,是以我為中心。

績效教練的重心不是放在評估上,而是放在中間的關鍵價值鏈、關鍵任務、溝通、輔導。

這些都是咱們這些年在做的,我們在績效輔導的時候就用戰略目標、成果定義、制定計劃並長年跟進。

很多公司說做績效面談,但是績效面談做得好的人非常少,因為人們厭惡被批評,所以過程就顯得格外重要。

很難想像,年初定的目標,年底再給他一個評估,那是索然無味的。真正有效的是,訂了個目標,就要在過程中及時反饋,及時改進。

就像我們的主持人上來,每天早上我們都會給他反饋,很明顯他的任務不止是做主持,更重要的是通過做主持來獲得成長。

即時的反饋才能及時改變,如果一年以後我再來告訴你,你做主持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很多人說不管白貓黑貓,逮到老鼠就是好貓,結果很重要,但是方式也重要。

未來的趨勢是組織設計,也就是說管理最重要的方式是設計。

現實中我們很多人只關注外部的設計,而不關注內部的設計。

有人說,中國企業家是商業的天才,組織的白痴。這句話也許有點言過其實,但是實際上面我們在組織設計方面了解並不是很多,我們更多的精力用在關注市場,可是挑戰卻是來自內部。

我們花這麼多時間都是在幫助企業做內部而是外部,外部的變化大家都知道,問題是我們知道又怎樣呢?內部沒有應對能力,知道再多外部信息也沒用。

88%的人認為未來最重要的三項是:組織設計、職業生涯和學習、人才獲取。如果你的組織設計不合理,再好的人才在你的組織也發揮不出來。

我們在管理中的角色是多元的,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我們的角色是變化的。

比如我現在站在這裡,我是一個老師,晚上桌子一換,我們一起吃飯,就是朋友,你不用再把我當老師,我也不會把你當學生。

我們有太多的角色要扮演,很多的挑戰就來自於角色的錯位。我們怎麼定位自己的角色,來自於對方的需求。

過去我們談培訓,未來我們談學習;

過去我們要打造組織的培訓能力,未來要打造組織的學習能力;

過去被動學習,現在主動學習;

過去一樣的教材教很多不同的學生,批量培養,未來要針對對方的個人情況,個性化培養;

過去學知識,未來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的能力。

主動學習是基於場景的、基於活動的,是以學習者為中心。

現在很多公司的培訓部、企業大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理念的變革,傳統的企業大學已經遭受到的挑戰。

組織角色進化,80%的管理認為培訓和發展已經不是組織的義務了,企業由學習的組織者變為學習的贊助者,是你要去學,我提供贊助而已。

調查發現很多人希望領導提供資源,這點沒錯,但是提供資源的方式與過去是不一樣的。

有一些領導認為下屬要服從,這樣做時,下屬就會反過來問領導,你怎麼看?所以很多90後,你告訴怎麼做,他說這樣不對,你問他怎麼做,他說我不知道。

只問問題,不提方案的人是在耍流氓。

你自己沒有答案和方法,只問領導要怎麼干,這是很挑戰的。你越問領導,領導就越擔心,擔心你不懂、不會,然後領導就自己干。

領導越干,下屬就越沒信心,越沒信心就越服從,越服從他就越要問,越問領導就越覺得這個傢伙不可靠。

所以領導的方式要進化,過去領導不斷的給,未來是取,員工本來就有智慧,領導要去取用員工的智慧,當然取有一個過程。

農村有種壓水器,壓水器壓水之前首先要倒點水,這叫引子。

很多企業在跟匯華合作的初期,你會發現周老師講得多一點,但後面慢慢的你們上台多一點,到後來就是以你們為主了,你們的主動性越來越高。

從不斷的「給」到「取」是一種進化。

我們看到了兩個維度:高挑戰、高支持。

如果挑戰也低支持也低,那無論你問他什麼,他都說我不知道;如果挑戰高,支持低,他也會說我不知道,你覺得呢?如果高度支持的話,他可能會說我現在不清楚,我考慮一下回復你。

我們傾向於第四種,如果夥伴真的問你,初期可以說,我是這麼看,你怎麼看?而不是直接說,我不知道,你怎麼看?

一定有一個相互互動的過程,慢慢的構成大家都適應的方式。

LCP沒有什麼偉大的地方,有的只是思想。LCP是一個有關認知的課程,是一個自我反省的過程,人的本能是變革,是自我發揮,而反省是需要靜修的。

對話作為一種古老的領導力開發方式,我們重新把它撿了起來。我們看到了孔子,看到了釋迦摩尼,看到了蘇格拉底......,幾千年來,人類留下來的文化精華都是用對話來呈現。

很明顯,對話是最古老的開發才華和智慧的方式。真正的高手都在對話中誕生。

這種共創的方式的重點就是互惠共生、陰陽合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對話改變世界,分享成就未來!

我們不僅分享觀點,也分享理由,更要分享感受;

真正難以解決的是感受,就像我看到一個人哭,我不舒服,因為我希望他笑,所以他哭,我就會打斷,說不要哭了,有什麼好哭的。

人家哭關你什麼事?但你覺得哭不好,讓你不舒服,你就會忍不住去打斷。

人們常常會說,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這只是一句謊言。所以我們不僅要分享觀點,還要分享事實和感受。

比如你可以說,我剛才看到你喝了三次水,我感覺得你可能渴了。

我們要分享聽到的、看到的,以及感受。這叫同理心溝通,中間是有過程的,而不是直接跳到感受。

互動始於分享。

很多人說,我是很內向的,不願意分享,但這不是領導者該有的表現,領導力始於開放的分享。

養魚先養水,養水先清源。

沒錯,養水需要源頭,唯有源頭活水來,青山才能有綠水,培養人才才能讓生態發生根本性變化。

你說的話就是別人眼中的人。

有人說我情商不高,不會說話,不會說話最好別說。你是誰取決於你說什麼話,你說過的話構成了別人對你的印象。

沒有參與沒有責任。

領導不是控制而是解放。

只要你需要透過他人來完成工作,你就是管理者。

實踐優於理論。

領導者的角色是喚醒和激勵。

不受激勵的員工是最大的浪費。

拉力優於推力。

方式比內容更重要。

保護是本能。

反思是修鍊。

大河有水,小河不幹。

小河有水,大河不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匯華教練 的精彩文章:

從忙忙碌碌到陽春白雪,這個創始人走了一條獨具魅力的路

TAG:匯華教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