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習鏈條上學生在哪裡,老師就要跟到哪裡

學習鏈條上學生在哪裡,老師就要跟到哪裡

學校的一切都在發生改變,這迫使我們追問:在學校里,學生去哪兒?老師在哪裡?還有,我們的管理應當何為?

學生去哪兒?

這樣的思考,源自我過去對學的一些了解。舉個例子。現在上初二的李浩,初一時數學很弱,數學Ⅱ的學習在班上排名靠後,但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他的數學成績竟然突飛猛進,進入最好的學生之列。他為什麼變了?

帶著好奇,我們訪問了李浩,發現他有一個同伴,叫「徐嘚瑟」,本名徐安。為什麼叫「徐嘚瑟」呢?因為他的數學和物理特別好,又特別喜歡用數學和物理顯擺自己,順便幫助同伴,所以就得了這麼一個名字。李浩又叫「李磨嘰」,因為他做事特別拖拉。

他們倆是好朋友。徐嘚瑟每天都給李磨嘰布置數學作業,並每天給他批改。在李浩過生日的時候,徐嘚瑟專門給他準備了一件特別的禮物—— 一本自己編的書,書中是他搜集的適合李浩做的數學題。總之,通過一年的努力,李浩進階到了初中數學的最高等級——數學Ⅲ。

老師在哪裡?

通常我們認為自己了解學生,但事實上我們並不怎麼了解,因為學生並不願意把他的全部自然地展現給我們。僅僅靠日常的、一般性的工作方式,你就無法全面了解孩子。也許,我們會感覺到這幾位學生都是「奇葩」,可是我們為什麼總是遇到這樣的學生呢?

局部突進

我們來看一下王勛的故事。他是初二的學生。當我們研究他的學習流程的時候,發現他最不擅長的學科是數學。當我們讓他畫出他的數學學習路徑的時候,我們發現他是一個非常規矩的學生,是一個嚴格按照規範的學習流程進行學習的好學生,但他的數學成績卻一直不好。為什麼呢?經過深入訪談,我們了解到是因為他在「改錯和積累錯題」這一環節上出了問題。

對這樣的學生,老師應該在哪裡?老師應該幫助這些學生,發現局部的問題,完善其學習鏈。幫助他把某一個環節加以改善,也許就改善了他的全部。

順應風格

我們再來看王南的故事。在老師讓他描述一下每天做作業的時間、順序和方法時,他寫了這麼一句話:「剛回家時還很精神,先去完成英語和語文的背誦任務。然後讀英語,培養語感。最後在夜晚糊塗的時候做數學題。」

看到這樣的回答,老師們認為他肯定不喜歡學數學,所以把做數學題放在最後。在回答問卷時,他卻認為自己最擅長的學科是數學;同時,他畫出的數學學習路徑也與眾不同。他有自己獨到的學習方式。他的數學成績,在年級里也的確名列前茅。

當問他為什麼在糊塗的時候才做數學題時,他說:「數學、物理一直是我的強項;語文還有上升空間;英語是我的弱項,於是在時間分配上,我將英語放在首位。在學習時間上,晚上七八點鐘時我精力最充沛,大腦運轉最靈活。於是,我將背誦的內容安排在前面,像英語單詞、課文,語文的古文,在我大腦最清醒的時候先完成背誦;等背誦的內容完成後再去做數學題和物理題。這樣做,一方面是換腦子;另外即使大腦運轉不快了,數學題和物理題對我來說還是很容易完成的。」原來我們都錯了。

規律遷移

我們再來說前面提到的「李磨嘰」和「徐嘚瑟」。徐嘚瑟——徐安,最強的是數學和物理,最弱的是語文。在分析他的語文學習環節時,我們發現,他對每一個環節背後到底該幹什麼並不明確。他是在用學物理的思維來學語文,他希望通過做大量題目來學語文。這違背了語文學習的規律。

我們再來看「李磨嘰」——李浩,他數學上去了,但他的英語還在後面徘徊。去年 12 月時,他和我共進午餐的時候,就談到這個苦惱。他說,他的數學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就學得很棒了,但現在用同樣的方法去提升英語時,卻沒有什麼效果。

那麼,老師此時應該做什麼呢?應該思考怎麼改變學生遷移學習方法的習慣,幫他們找到真正符合自己薄弱學科的學習規律。這個時候,老師的作用在哪裡呢?就在幫助學生實現學習規律的遷移上。

跟蹤鏈接

我們再來看另一位學生的故事。夏禹,他非常弱的學科是物理。通過他自己畫出來的學習流程,我們發現這位學生在課後基本不沾物理的邊兒。儘管課堂上他感覺聽得很明白,但他下課就再也不沾物理了。他的學習鏈是斷裂的。

這時,老師怎麼幫他呢?他的導師朱則光老師就幫他分析他的學習流程,幫他加強課前和課後環節,並要求他每兩個星期要和老師見一次面,討論物理的學習情況。幫學生續接學習鏈,這樣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跟蹤,才能把他的學習鏈從上課接到下課、從下課接到課外、從課外接到上課。在朱老師的指導下,夏禹自己在「課前」和「課後」都增加了一些學習鏈。後來,他的物理成績有了很大提高。

那麼,這時,老師在哪裡呢?此時,老師就是要長期跟蹤、幫助學生續接學習鏈。只要接上了學習鏈,他的學科學習就會有很大改善,而且會幫他形成一種終身學習的習慣。

以環帶鏈

再來看王可的故事。王可這樣描述她解決難題的經歷,她說:「有一道數學題不會,我會問同學。如果這個同學也不會,我會另找一個同學來討論;如果他也不會,就再找一個同學來討論,一直到最終討論出答案。」

這時,老師應該在哪裡呢?老師應該以學生整個學習鏈條上某一個特別突出的環節來帶動整個學習鏈。上面所說「討論」的環節、「實驗」的環節,能夠帶動孩子學習鏈條上的各個環節嗎?它們之間的規律是什麼?我們怎麼樣引導學生去總結規律,讓他從自發變成自覺的行動?

問題切入

我們再來看另外兩名學生——呂碩、王勛,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做法,就是當遇到問題的時候,會發到微信上去找答案。呂碩同學說:「在周末寫數學作業時,碰到一道不會的題目,百思不得其解,我靈機一動,用手機拍了下來發到微信群中。不一會兒,我便得到了解答,問題迎刃而解。」

王勛同學說:「將不會的題目拍下來,發到班級微信群里,或在APP里搜尋解答。」同樣是在線上尋求答案的學生,他們一樣嗎?他們也不一樣!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學習鏈:呂碩同學尋求答案是在「百思不得其解」的基礎上;而王勛同學尋找答案是即時的,發現自己不會後就上線尋找答案。

那麼,對這樣的兩位學生,老師應該在哪裡呢?老師應該從這兩位學生的問題切入,找到背後的優劣。

當時的因材施教是以學科知識為對象,沒有以人為本,沒有把學生當做一個成長的生命體,我們更沒有看到學生的學習鏈和學習路徑。所以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我們要發現學生不一樣的學習路徑,在學習鏈條的哪一個環節上有需要我們特別關注、需要我們特別去優化的地方。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來源 | 源創圖書 (ID:yuanchuangtushu)

責編 | 林思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校長 的精彩文章:

願你在2018,獨一無二

TAG:新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