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想拍出炫酷的「AR特效短片」?比抖音還魔性的PartyNow來了

想拍出炫酷的「AR特效短片」?比抖音還魔性的PartyNow來了

在審美升級的大趨勢下,年輕人對短視頻應用的認知也在發生巨大的改變。看起來,我們手機里也裝著好幾款不錯的短視頻App,但似乎總缺少那麼一款最能表達自己的。

如今,有那麼一款畫風略顯新奇的新短視頻App來了。從畫面里來看,小哥哥吹一口氣,面前就飛起無數個小桃心;而在另一個畫面里,小哥哥只要手指一划,整個星空都下來了。不妨先來看看效果吧:

這些看起來有點複雜的特效,其實都是由美圖最近推出的一款應用PartyNow來完成的。這款產品的最大亮點是結合了蘋果最新的ARkit技術的空間畫筆功能,上述前兩個短視頻正是使用了該功能的彩虹糖效果和星空效果。

PartyNow產品總監David在接受36氪採訪時介紹,在研究了大量流行文化後,1.1.0版本共推出了14款空間特效。其中,包括有煙霧棒、彩虹糖、小宇宙和銀行系4款空間畫筆功能。

另外,還有10款空間氛圍功能,包括追光者、超次元、迷幻夢、十一維、蒸汽波、暗物質、無標籤、大魔王、超新星、引力波。空間氛圍特效主打視頻濾鏡和眼部趣味元素。每一款空間氛圍都有不同風格和顏色的濾鏡。比如,使用追光者氛圍能通過人臉識別功能,準確定位到眼睛添加特效,放射出類似《X戰警》中鐳射眼的效果;十一維特效可以為用戶添加電子潮酷的眼鏡;引力波則可以在視頻里發射有趣的彩色光波。

這次PartyNow推出的空間畫筆功能。結合了蘋果ARkit技術的動作和場景追蹤功能,從而為用戶提供增強現實體驗。用戶在拍攝前先在空間里自由塗鴉,然後再在自己創作的空間里拍攝視頻,就可以拍出一支自己的「AR特效大片」。到底怎麼拍?可以看下面完整的視頻教程了:

據David介紹,ARKit技術推出來不久後,蘋果公司曾與美圖有過接觸,希望結合美圖的海量用戶和影像處理技術優勢來推出一款產品。而與此同時,美圖在這之前就已經關注到蘋果的這一技術並希望推出一款個性化產品。所以,將ARKit這一非常好玩、非常未來的技術與短視頻結合起來,就有了比較有創意的短視頻應用PartyNow。

目前,PartyNow在iOS平台和Android平台上都已上線。不過,空間畫筆功能只能在蘋果6s以上的機型及IOS11以上的系統上才可以用,並且安卓系統目前還不支持這個功能。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用戶,習慣了用文字、影像等各種方式表達自我,但千篇一律的濾鏡、模板已經無法滿足個性化表達,如何和別人玩的不一樣、獲得更新鮮的視覺衝擊成為這些群體表達自我的最大訴求。因此與市面上的快手、火山、西瓜、抖音等短視頻平台不同的是,PartyNow想做一款類似於VUE的個性化短視頻拍攝工具。

「用戶的審美在慢慢提高,我們也在短視頻領域做了很多持續的嘗試跟創新,我們發現其實用戶可能會更加希望自己掌握主動權,不希望完全照搬模板,我們會開放給用戶更多自己搭配進行創作的功能。像空間畫筆,用戶就可以有創意的體驗很多不一樣的玩法,我們在做這個事情的同時還要保證說使用門檻不會太高。」David說道。

美圖的產品矩陣里已經有像美拍這樣的短視頻社區。但David表示,公司仍然希望擁抱趨勢,推出一款更加超前和純粹的短視頻拍攝工具,從而與美拍進行更好的互補。PartyNow從2017年10月份立項,在20多人的團隊、經過近四個月的研發、優化、測試後,終於於近日正式上線。該產品的目標用戶,正是那些對個性表達新方式有需求、潮酷的年輕人。

David認為,PartyNow不僅可以為這些用戶降低短視頻創作門檻,而且可以成為他們表現自我的輸出渠道。「產品的功能特效或許有限,但用戶的創意和玩法可以是無限的。希望讓每個人能夠花10秒拍出自己的AR特效短視頻。」他還透露,PartyNow後續會結合人工智慧及更加前沿的影像技術來推出更多的功能和效果。比如,智能配樂、變速相機等。同時,PartyNow也不排除未來社區化的可能。

相比於吃穿住行領域相對剛需的產品而言,解決潮酷年輕人表達欲的PartyNow遵循一種什麼樣的產品邏輯?在David看來,PartyNow的思路會比較類似於「Snapchat」,實際上後者爆紅是因為它的閱後即焚的功能,大家用完之後發現它聊天也很好,就用它來聊天。所以,PartyNow通過空間畫筆和AR特效等功能經過這樣的發展後,還是希望用戶回到基礎的拍攝短視頻的功能並滿足他們的日常需要。而想要在後續的發展中獲得更大的成功,就需要在效果上進行持續的創新,同時有更多能滿足用戶拍攝基礎短視頻的功能。

那麼,看起來十分酷炫的PartyNow會成為下一個爆款短視頻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我為什麼離開Google加入Grab?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