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溫度和體表溫度的變化趨勢,需要我們更多的思考!
人體通過下丘腦對體溫進行調節,體內外溫度感受器感受到冷刺激,引起外周血管收縮使散熱減少,寒顫使產熱增加;當感受到熱刺激時,通過外周血管擴張和出汗使散熱增加。正常生理情況下,機體在體溫調節中樞下丘腦的控制下產熱與散熱保持動態平衡。
用於表示我們正常體溫的指標大概分為兩類,一類以膀胱、食管、直腸、鼻咽或鼓膜為代表的核心溫度;另外一類則以足背、指尖、額頭等部位為代表的體表溫度。然而,現有的大部分的文獻都主要集中於研究核心溫度的變化,卻忽略了對於體表溫度的變化。
Hynson教授比較了全身麻醉以及未被全身麻醉的人體暴露在同樣的手術室環境中,核心溫度是否會降低,結果發現未被全身麻醉核心溫度不會降低[1]。Sessler的研究證明了全麻後實際上人體熱丟失很少,但產熱量顯著降低,散熱大於產熱,即負熱平衡。實際上,全麻使我們人體的核心體溫降低,並輕微增加皮膚熱量[2]。王保國教授的團隊發現正常全麻後,以鼓膜為代表的核心溫度顯著降低,而患者的足背以及指尖溫度卻表現為上升的趨勢;隨著麻醉的減淺,鼓膜的溫度逐漸上升,而外周的溫度卻逐步下降。如果給予這些全麻患者新福林後,其體表溫度會呈現出下降的趨勢,而核心溫度則上升[3]。
以上這種現象的發生機制之一可能與全身熱量的再分布相關,麻醉誘導後外周血管舒張,部分核心熱量轉移至外周,導致核心溫度的下降和體表溫度的上升,而在蘇醒期間,隨著麻醉藥物對外周血管擴張功能的消失,外周的熱量轉移到核心,從而造成了體表溫度下降,核心溫度升高的現象。另外,全身麻醉的病人產熱量顯著性降低,也是核心溫度降低的機制之一,而在蘇醒期,產熱量逐漸身高,核心溫度升高。
所以,基於以上觀點,可以用於我們的一些臨床思路指導。比如在全身麻醉後,核心溫度與體表溫度的差值會縮小,而當患者即將蘇醒期間,此差值會逐漸增大;核心溫度與體表溫度的差值,在休克患者中,可能扮演者極其重要的作用,比如隨著失血量的逐漸增多,處於休克狀態患者,核心溫度與體表溫度的差值會比逐漸增大,隨著休克狀態的逐步改善,此差值會逐步縮小。根據我自己的臨床經驗,動態的觀測這個差值指標會更有意義。例如,在麻醉維持期間,出現了難治性低血壓,但是不能確定是否由於容量不足誘發的,如果同時出現了核心溫度與體表溫度的差值增大的現象,可以進行試驗性補液,如果溫度差值減少,則證明容量補充有效,低血壓原因是由於容量不足導致的。至今為止,關於液體治療改善休克狀態,以及與核心溫度與體表溫度的差值之間相關性的臨床基礎還非常罕見,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研究下。
參考文獻
[1]Hynson J M, Sessler D I, Moayeri A, et al.The effects of preinduction warming on temperature and blood pressure duringpropofol/nitrous oxide anesthesia[J]. Anesthesiology, 1995, 79(2):219.
[2]Sessler D I, Mcguire J, Moayeri A, et al.Isoflurane-induced vasodilation minimally increases cutaneous heat loss[J].Anesthesiology, 1991, 74(2):226.
[3]康孝榮,王保國,王恩真.全麻下核心及體表溫度的變化[J].中華麻醉學雜誌, 2000, 20(7):399-402.
麻醉醫生張立民公眾號致力於麻醉科普、前沿介紹,以及生活雜談,歡迎大家閱讀!
張立民,醫學博士
滄州市中心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
日本岡山大學O-NECUS交換生
笹川醫學獎日本臨床修鍊醫師


TAG:麻醉醫生張立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