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倆兩次感嘆一個懺悔: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周顗 字伯仁,東晉開國皇帝晉元帝司馬睿時期知名人士,曾任尚書一職。而王導則是山東琅琊王氏的典型代表,司馬睿登基稱帝的主要助手,時任司空,王敦為王導的堂兄弟,時任江州牧、荊州刺史,其為人飛揚跋扈,對於東晉一朝漸有不臣之心。
周顗和王導是當時晉元帝的左膀右臂,朝廷的股肱之臣,兩人都自視甚高,周顗常常認為王導不如自己,而王導也是如此。
當時司馬睿寵幸鄭夫人,遂愛屋及烏,想廢掉長子司馬紹而改立鄭夫人所生的少子司馬昱為太子,但又擔心不能服眾而百官不同意。於是晉元帝就想了一招。司馬睿想將王導和周顗支開,其他人就好對付了。
王導和周顗來到皇宮,剛到門口就被內侍叫到東廂房去。因為是皇帝的命令周伯仁想也沒想直接就走,但王導卻撥開內侍直接來到了皇帝的御床邊問道:「不知道皇帝陛下為什麼要見我們?」
司馬睿比較尷尬,自己本想避開這倆人的,結果還是沒避開。他自己默默地從懷裡取出準備好的換太子詔書,直接撕掉了,從此再也不提換太子一事。
周伯仁後來明白了此事的微妙,他感慨到:「我常以為自己勝過王導,現在才知道不如他啊。」
但周伯仁還是感嘆的早了些,因為後來輪到王導後悔的感嘆了。
公元322年,王導的從弟王敦叛亂,率兵直抵建康城。因為是自己的堂弟作亂,王導很恐慌,他率領族人到皇宮裡向皇帝請罪,並請求周伯仁代為向皇帝說好話。周顗表面上未予理睬王導,但進宮後卻在皇帝面前求情,替王導說了很多好話。
周伯仁屬於雷鋒式的人物,做好事不留名。但王導卻誤會了,以為周伯仁這傢伙趁機落井下石不救自己,就對周伯仁起了怨恨之心,而周伯仁只是率性而為也不做解釋。
後來大將軍王敦攻入建康城要殺周伯仁,向其兄王導詢問意見,王導因為懷恨而一言不發,致使王敦最後對周伯仁痛下殺手,可憐的周顗就此死於非命。
等叛亂平息後,王導進入宮中整理中書省文件時,才發現周顗極力為他辯白的奏章。人家在背後默默地救自己,而自己在堂弟要殺周顗時默默不做聲,王導為自己的小人做派後悔不已,他失聲痛哭:「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是啊,倆人雖然都是默不作聲,默默地在做,但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道德品級高下立判。但人死不能復生,王導的懺悔又能挽回伯仁的生命嗎?顯然不能,這位名相一生的污點永遠抹不掉了。


TAG:張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