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需要重新定義音樂分類,好讓大家都能聽得懂

我們需要重新定義音樂分類,好讓大家都能聽得懂

導讀:最近發表的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區分他們不熟悉的文化中的搖籃曲和舞曲。那麼不同種類的歌曲中到底有哪些相通的地方?想像下面的實驗:你隨意選擇人,並播放他們從未聽過的歌曲的片段。比如給美國伊利諾伊州的一名雜貨店職員聽八世紀柏柏爾民謠,然後給中國北京的一個孩子聽幼稚的甘比諾。這兩個聽眾如何反應?他們會立即分辨出哪首歌顯然是舞曲嗎?或者音樂風格和語言上的差異會讓他們感到困惑呢?

對於導讀中的問題,專家不同意這個答案。心理學家和認知科學家傾向於音樂的普遍性,而民族音樂學家則傾向於認為,不同的文化發展了不同類型的音樂。但是,研究這些理論是非常困難的,部分原因是因為世界音樂的資料庫傾向於一個地區、一段時間或一種類型的歌曲,而不適合無偏見的研究。

但經過多年辛苦的工作,哈佛的一個團隊建立了一個新的音樂資料庫,他們說對這個答案開始有點眉目了。在過去四年,哈佛大學的曼文·辛格(Manvir Singh)和山姆·梅爾(Sam Mehr)組建了一個名為「歌曲自然史」的資料庫。「我們把世界分成30個子區域,然後從每個地區我們收集了一首舞曲,一首治療歌曲,一首情歌和一首搖籃曲,」認知科學家梅爾解釋說。「這就像尋寶,我們在音樂庫里花了多深夜,在這些歌曲里挖掘。」該研究發表在最近的《當代生物學》雜誌。

辛格和梅爾故意收集了一些小的孤立文化的歌曲,如秘魯的葵路昆查和日本的阿伊努人。所以有人會聽到過他們在音樂庫的歌曲的可能性非常低。他們帶著128首歌曲(他們無法找到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或英倫三島的治療歌曲的錄音),開始測試人們是否可以確定一首歌曲–例如搖籃曲與跳舞的功能。他們要求來自60個國家的750名說英語的人進行在線測試。受試者聽了36首歌曲的14秒剪輯,然後猜出了歌曲的用途。

「我們發現,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得出類似的結論:舞蹈歌曲應該聽起來是什麼樣子,催眠曲應該聽起來像什麼」山姆說,「就是在世界各地,也有跨越聽眾非常高的一致性,儘管他們的音樂背景非常不同。「所以,當一首歌實際上是一首搖籃曲時,聽眾們會說:『是的,歌曲絕對是用來安撫一個嬰兒的。」辛格解釋說。

達米安·布拉西,在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在德國的一個音樂研究者,對此項研究稱讚。他認為此項工作在網上調查實驗的「方法論上提高了門檻。」以前由他的團隊主導的研究表明跨越特定之間多語言的特定音樂和功能之間有類似的聯繫,超越了文化的限制。

至於為什麼人們更喜歡搖籃曲和舞曲,目前尚不清楚。辛格說:「這是我們自己想知道的主要問題之一。專家中有兩個主要的理論。」辛格解釋說:「一個理論認為人類的思想已經演變成這樣。人們已經演化出唱搖籃曲,而嬰兒已經發展到傾聽他們的聲音。」根據這個理論,我們傾向於認識到人們認識到搖籃曲的屬性,並把它們與撫慰嬰兒的想法聯繫起來。

另一種理論是,所有人類的大腦已經開發出和音樂無關的基本認知能力,如注意到其中聲音的來源以及對一般聽覺刺激作出反應。「但音樂利用了人腦功能的這一切,並用最令人愉快的方式給出人類正他們想要的東西」辛格說,就像藥物一樣。

布萊希說,世界各地的人們也可能通過類似的方式使用音樂來表達自己。例如,他寫道:「人類社會可能會(獨立或不獨立的)選擇複雜的歌曲來跳舞。」也許像擁有更多的歌手和樂器或更快的速度這樣的音樂屬性,可以成為人們炫耀自己社區有多強大能力的一種方式。

作者說,下一步是測試更廣泛的聽眾樣本,而不僅是互聯網上的講英語的人。他們將在線實驗翻譯成其它28種語言,並希望與研究更孤立文化的人類學家合作,為這些人播放音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貓科普 的精彩文章:

「先知」和「巫師」之爭:2050年如何解決地球超過100億人的溫飽問題?

TAG:科學貓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