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CPU年度回顧:AMD和Intel都使出了洪荒之力
2017年已經過去了,但這一年的DIY市場還真的比往常熱鬧了許多,A/I新品頻發,區塊鏈虛擬幣挖礦又不斷地和我們遊戲玩家搶佔顯卡資源,FLASH成本直線飆升,吃雞遊戲又一直都霸佔著各種遊戲網站的頭條...那今天就給大家理一理2017年CPU產品線的發展,順便預測一下今年的新東西。
故事要從2017年3月開始
今年最大功勞是屬於AMD銳龍的:
最早是叫"Zen"的
其實從2015年開始,AMD就一直在以各種各樣的公開、半公開或者假裝不公開的形式去發布「Zen」,當然都僅限於PPT上了,也就是說一直在給它造勢。所以業內對它的呼聲一直都很高,說「萬眾期待」也一點都不過分了。終於堅持到2017年第一季度,AMD正式有實物的「Zen」處理器上市銷售了,並且給了它一個新的名字——「Ryzen」,國內還給了一個非常霸氣的名字,銳龍。
3月份最先上市的當然就是旗艦級的型號Ryzen 7 1800X了,看看上圖我們當時給它的標題——《十年 你終於來了》,可見其舉足輕重的地位。這10年指的是到底什麼呢?其實就是Intel第二代酷睿上市開始之後,AMD由於選擇了模塊化的推土機架構,使得CPU的綜合性能一直提不起來,甚至還越來越弱,所以從那時候Intel就一直統治著高端CPU的領域(註:請不要拿FX9590之類的奇葩產品來反駁我哈哈哈)。
天梯圖
Ryzen 7 1800X的到來對AMD來說是一個劃時代的新開始,單核心性能終於能追趕上Intel,多核性能因為核心數量和SMT超線程的加持直接吊打了當時的七代酷睿i7-7700K,也遠強於很多更高端的至尊級(EXTREME)酷睿,好不威風啊。
既然被狠狠碾壓了一頓,Intel當然不能坐以待斃了,雖然多年來一直是以擠牙膏的姿態對待每一代的升級,但畢竟還是全宇宙最頂級的半導體公司之一,實驗室里多多少少還是會留一手用以應付AMD忽然雄起的底牌的,所以匆匆就把八代酷睿提上了日程,對外宣布八代酷睿馬上要來了。(補充知識:以往Intel基本上都是平均1.5年才更新一代酷睿CPU的,但2017年1月才發布了七代酷睿,10月份就馬上發布第八代酷睿了)
但在八代酷睿正式出來之前,AMD的新品依然陸陸續續地上市,高性能的產品一拳一拳地打向Intel的臉。
中端、主流級CPU陸續殺到——
4月份,AMD馬上乘勝追擊推出低一檔的Ryzen 5系列,包含1600X、1600、1500、1400等等型號,由於全部都是Zen架構的Ryzen 7 1800X屏蔽核心而來,所以設計難度很低,而且晶圓良品率也得到了保證。
當時的Ryzen 5 1600X,6核12線程也只要1999元,多線程性能又遠在i7-7700K以上,需知道當時Intel 6核12線程的CPU都得近3000塊錢,而且搭配的X99主板也遠比AMD的Z370貴,AMD又再一次拉低了多核心CPU的使用成本,逐漸地,出貨佔比開始提升,好的產品會得到市場的認可。
四核八線程開始普及:至強E3徹底走下神壇
當年四核八線程這種尊貴的象徵只有高高在上的酷睿i7才能擁有,後來E3v2、E3v3也是披著小i7的光環火起來的,這些都反映出了玩家對多核多線程的渴望,它們也因此一直價格高高在上,E3v3甚至過了兩三年還漲了幾十塊錢,這說得過去?
隨著四核八線程的Ryzen 5 1400的到來,E3這種尊貴的使用體驗不再是它自己獨有了,Ryzen 5 1400以千元出頭的價格,搭配又新又便宜而且擁有原生USB 3.1、PCIe 3.0通道的B350主板,甚至還能超頻,誰還買那破E3啊!
所以說Ryzen 5 1400的意義是把多核多線程逐漸普及開了,平民也能買到盒裝、原生、靠譜、便宜的四核八線程產品了,而它直到今天還是銳龍在電商平台上銷量最高的型號。
至於後來更低一檔的Ryzen 3就不細說了,也是一款好東西,也直接逼得Intel把i3從雙核四線程升級為八代的四核四線程。
匆匆發布的酷睿i9處理器——
全新的至尊酷睿i9全家
鑒於3月發布的銳龍1800X直接動搖到了Intel次旗艦級的i7-6850K甚至6900K,所以Intel也不得不拿出新的招式應對——酷睿i9。
而這也是Intel首次發布凌駕於i7之上的新系列,在7月份首款上市的是i9-7900X,10核20線程的它還是有足夠實力反殺8核16線程的Ryzen 7 1800X的,然而7000多塊錢的定價使得多出來的那倆核心並沒有多大的吸引力。
雖然表格上還有一大堆更高端的酷睿i9老哥,然而實際上都是很久之後才上市了,也許是因為Intel也沒料到AMD這波會如此迅猛而有力吧,把實驗室里的東西量產出來還是需要一些時間讓生產線去磨合適應的。
AMD問鼎頂級領域的線程撕裂者ThreadRipper——
在Intel的i9-7900X發布才不到一個月,AMD ThreadRipper 1950X就再次於8月份殺到了,當時看到它有什麼感受?那就是太給力了,只要8000多塊錢,16核32線程,頻率發揮穩定、溫度發熱也低,同價位根本沒有對手。
由於採用了四個Ryzen 7的核心封裝到一片SOC中的方式來設計線程撕裂者,使得產品的良率提升以及成本可大幅降低(就是面積大了一點),直接又碾壓了價位相近的i9-7900X,而這是AMD史上第一次超越Intel最頂級至尊酷睿的產品,那個讓能讓我們感覺到活力的AMD回來了。
18核36線程的i9-7980XE在PPT上發布了很久...
雖說6月份Intel就公布了全新的i9家族,然而最頂級的i9-7980XE則遲遲不見實物,直到11月才有少數的樣品被送到中國。
2017年AMD新U小結:
從4核主流級的Ryzen 3到骨灰級16核32線程的線程撕裂者,AMD在半年內把它們全部發布並且鋪貨完成了,700元~8500元價位都已經被銳龍覆蓋到了,而且主板價錢也實在,從B350到X399,確實讓玩家們得到了實惠。
全面升級的八代酷睿趕來救場——
八代大佬怒打七代
肩負重任的八代酷睿在我們的國慶假期10月初降臨,i7-8700K被升級為6核12線程,i5-8600K也升級為6核6線程,需知道這從第二代酷睿開始就沒變化過的核心數量,硬生生憋到了第八代才開始有真正的升級,老DIY玩家簡直老淚縱橫啊,可見「競爭」在商業世界裡的重要性,如果AMD一直都沒有能威脅到Intel的產品出現的話,這管牙膏也不知道會被擠到何年何月。
然而,Intel的定價策略也是高明的,雖然我給你擠了一大管牙膏,但價格也得相應的提高——i7從以往的2700元左右直接漲到了3399元,而i5-8600K也高達了2299元,這種「升級」一度被玩家們所唾棄,升級又升價,這跟不升有什麼區別呢?
八代i3也完全升級為4核產品——
首發的i3也是有兩款,分別是i3-8100和i3-8350K,然而價格依舊上天,首發時可以超頻的i3-8350K價格直接提到了1500元,比上代的i5散片還貴了不少...一千五買個i3是怎樣的體驗?說白了就是一個i5-7600K咯。
十分關鍵的300系主板,八代酷睿一直被詬病的一大理由就是,不能兼容上代主板(雖然大家都是LGA1151介面)(各種寫微碼、買機器寫BIOS不在討論範圍,有這種能力的人在地球上不到10萬分之一),而且並沒有主流級別的晶元組,只有Z370一種,這就意味著,如果你只是想買個i3的話,你必須配個價格昂貴的Z370...使得i3的使用成本又上升了一大截,AMD簡直良心太多了。
所以說,這八代酷睿的策略簡直就是個大坑,雖然i3、i5、i7都得到了核心數量的提升,但是價格也同時漲了不小的幅度,主板還只能選擇Z370,你讓大家如何愛你呢?
最頂級的酷睿i9來救場:Intel重新登頂性能巔峰
11月初,酷睿i9-7980XE才陸續有少量現貨出現,距離它的PPT發布其實只花了小半年時間了,也可以看得出Intel的技術儲備還是很到位的,只用了不到幾個月的時間就能讓這種性能怪獸從量產並且上市,這是一件技術含量高的事情,至於價格好不好那是另一層面的事情了。
憑藉著18核36線程這麼誇張的核心規模,以及本來就有單核優勢的酷睿架構,i9-7980XE打敗ThreadRipper 1950X還是意料之內的(大概強9%左右),只不過7980XE的價格幾乎是1950X的兩倍...至於這9%的性能值不值得追求,就看你們對Intel的信仰值夠不夠高了。
第二代銳龍與第九代酷睿已經在路上——
AMD卧薪多年憋出的銳龍奮身一擊,Intel在匆匆應戰,是不是發現2017年是近10年來CPU領域新品、新架構、新技術最繁多的一年,也是AMD和Intel能重新正面對剛的一年,這對於廣大消費者來說絕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兒,無論你是A粉還是I粉。
然而好戲還在後頭,AMD已經宣布了基於12納米的第二代銳龍將要在2018年4月發布,主要是在原有的「Zen」架構上做優化,提高單核頻率與單核性能,綜合性能的提升會是可觀的。
而基於Ryzen和Vega技術的APU也將會在過年前正式上市,其核顯會不會有質的飛躍呢?入門級獨顯是不是就可以就此收皮了呢?坐等好戲吧。
第九代酷睿
根據外媒的爆料,Intel下一代酷睿的升級也許會更加徹底,i3和i5都直接升級帶超線程,i7-9700K甚至升級到八個核心而且擁有20MB的三緩,我就問你怕不怕了!
也就是說,2018年的CPU核心之爭、性能之爭還會繼續,AMD第二代銳龍、Intel第九代酷睿,都會給我們更多的驚喜與更強大的性能,當然價格大幅下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至於原因我們下回再慢慢討論。
而2017年中這一切一切的性能不斷攀升功勞,我覺得都該給AMD打一個好評,給AMD一陣喝彩。


TAG:太平洋電腦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