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孤懷寥落,米芾行書《晉紙帖》,大師的心痛

孤懷寥落,米芾行書《晉紙帖》,大師的心痛

米芾的晉紙帖,釋文如下:此晉紙式也,可為之。越竹千杵裁出,陶竹乃復不可杵,只如此者乃佳耳。老來失第三兒,遂獨出入不得,孤懷寥落,頓衰颯,氣血非昔。大兒三十歲,治家能幹,且慰目前。書畫自怡外,無所慕。芾頓首。二曾常見之,甚安。

關於米芾,袁騰飛在他的百家講壇「兩宋風雲」第一集里曾提到過,說宋徽宗愛好藝術,對一個像米芾這樣的區區書家就法外施恩,不但厚賞有加,還容忍他的怪誕行徑。他所說的應該都有出處,但是對他的評價我不敢苟同。米芾是有過拜奇石為兄的怪事,但從上面的這個帖子來看,他也是一個有自己的苦悶憂傷的凡人,一個視書畫為自己生命的藝術家,他不僅僅是區區書家,不僅僅是看到皇帝的硯台就愛不釋手的可愛文人,而是為後世留下大量珍貴墨寶的奇才,一個對後世藝術影響深遠的書畫大師。

在他的這幅晉紙帖的後半部,他訴說了他晚年的一些狀況。其實他的壽命也就57歲,他所說的晚年,估計就在50歲以後吧。他說,老了老了,自己的第三個兒子卻去世了,這個打擊太巨大了,據史料記載,他的第二個兒子在先前已經去世,只剩下大兒子和兩個女兒。他感嘆「孤懷寥落,頓衰颯,氣血非昔。」身體一日不如一日了,不過,值得自己欣慰的是,書畫,只有書畫,是自己的慰藉,可以聊以欣慰,可以自娛,是唯一能讓自己心情舒展的出處。「書畫自怡外,無所慕」其他的,都不值得羨慕了。

從這幅作品本身來看,前半段字跡優雅大方,筆墨濃重厚實,字體舒展,連貫,字跡優美,最後一個「耳」字,拉長了一大筆,似乎在呼出自己心中的一口悶氣。後半段記述自己的狀況,字跡顯得情緒波動,寫到「孤懷寥落,頓衰颯,氣血非昔。」這幾個字時,字跡大小不一,傾斜不定,墨跡粗細疊加,顯示出自己內心的傷感落寞情懷。到最後兩行,字跡出現波動的更加明顯,行與行之間甚至偏差,歪斜,最後兩個字出現輕微的收斂,但筆畫也變得很輕了。

從整篇作品來看,由於是手札,隨意性很大,裡面注入了作者極大的情緒因素,這是最珍貴的。就像魯公的祭侄文稿,東坡的寒食詩帖一樣,無意之間出珍品。這幅作品雖然遠不及那兩幅出名,但仍為我極喜歡的作品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米芾 的精彩文章:

抗日名將戴安瀾將軍故里,安徽無為縣

TAG:米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