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入侵中國的最佳方式?胡適不幸躺槍
中國國學大師胡適在一篇題為《印度吾師》的文章中曾說過,「中國花了一千年才逐漸走出印度對中國的文化征服,並取得某些程度的文化獨立和思想上的文藝復興」。不知從何時起,胡適的這句話傳到了印度,開始了它的「奇幻之旅」。
上圖:古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遺址。眾多印度典籍隨著那爛陀寺的焚毀而毀滅,使得印度研究古代歷史不得不藉助唐玄奘、法顯等中國古代遊歷印度僧人的回憶錄、遊記(圖源:新華社)
胡適先生的「中國花了一千年才逐漸走出印度對中國的文化征服」傳到印度後,幾經輾轉就變成了「印度不費一兵一卒就在文化上征服並統治了中國2000年」。這一極富印度特色的提法很快就在印度傳播開來,不僅被印度官員引用,還走向世界。
美國問答網站「quora」上,2016年時曾有人提問「印度入侵中國的最佳方式是什麼」,排名第一的答案中就提到了胡適的話,「對印度來說,最好的方式是在文化和精神上侵略中國。事實上,在文化上,印度在其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主宰著中國。」「印度不費一兵一卒就在文化上征服並統治了中國2000年——胡適。」答主自稱來自印度「India"s my motherland」。
所謂印度文化統治中國2000年,實際說的就是佛教對中國的影響。不過,了解中國佛教史的都知道,佛教自漢朝就傳入中國,但真正的大發展時期在於佛教吸收中國文化誕生了禪宗以後。禪宗的「頓悟」很符合中國人「臨時抱佛腳」的實用主義態度,這一點與印度佛教的精進苦修有天壤之別。
當然中國也有強調苦修的「律宗」,弘一大師李叔同即是南山律宗傳人,晚年嚴守戒律,「過午不食」,多次斷食苦修,堪稱一代佛學大師。但律宗苦修非一般人所能堅持,自然也就逐漸式微了,中國化的禪宗大行其道。可能也正是禪宗的大行其道,今天的中國佛教才如此的世俗化乃至市場化,名山寶剎變成了一樁生意。
而當佛教這個源自印度的宗教因中國化而在中國興盛時,在它的誕生地印度,佛教卻在外來的伊斯蘭教、本土的印度教的排擠下於13世紀消失,直到19世紀末才又出現佛教復興運動,據統計1980年時印度佛教徒不過555萬餘人。正是由於佛教在印度的覆滅以及由此導致的印度古代典籍的毀滅,印度人要研究古代歷史不得不藉助唐玄奘、法顯等中國古代遊歷印度僧侶的回憶錄、遊記。
也就說,中國的佛教不僅與印度東傳的佛教差別很大,極富中國特色,而且印度人已經拋棄佛教幾百年,現在印度人卻又以佛教來找尋對於中國的心理優勢,真是咄咄怪事。更何況,在印度共和國1947年獨立前,印度只不過是一個文明意義上的概念,很難簡單等同於印度共和國。從宗教意義上來說,佛教主張的眾生平等,實際就是對於印度文化中至今尚存的種姓制度的一種否定。
如果印度硬要以佛教源自印度,將胡適的話引申為印度文化統治中國2000年,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不過胡適也說過,「我把整個佛教東傳的時代,看成中國的『印度化時代』(Indianization period),我認為這實在是中國文化發展上的大不幸也!所以我堅持『中國的印度化時期』是中國國民生活上一個大大的不幸!」
在「印度入侵中國的最佳方式是什麼」的問題下,除了印度人也有中國人的回答,一位中國網友就送給了印度人一副對聯,上聯是「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下聯是「no try no high give me five」,橫批為「Let it go」。


※他是朱棣稱帝的第一功臣,卻為何救走了唯一知道建文帝下落的人?
TAG:小鍾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