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後清廷做了一件事,讓80萬清軍瞬間寒心了
由日本挑起,發生在1894-1895年間的甲午戰爭,是近代中日兩國國運的大博弈。戰爭中,中國海陸軍將士總計陣亡約二萬四千六百餘人。這些為國捐軀的士兵,本應有一方享祭之所,然而晚清以降,中國命運多舛,生者尚且如螻蟻,況死者乎。曾經為了保衛國家獻出生命的戰士們,他們姓名籍貫如何?最終安息何處?在時間沖刷中卻成了一個又一個的謎團。更因為敗軍不言勇的世俗傳統,這些付出了生命卻無法看到任何勝利希望的將士,很多時候被當做失敗和恥辱的標誌,鮮有人談及。
整個甲午戰爭中,被俘者約一千餘人,被俘官兵均被押往了日本,受盡苦難。當時被俘的中國軍人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了他們的悲慘遭遇:兩手背縛,發用繩子連接。十八日申刻,開始給飯糰一把,舌為筷子,膝作杯盤,低頭就餐。泥沙兼半,口難以下咽。口渴難耐,僅給臭水一滴。九月初八日在長江口上船,如入陷阱。坐在不出一步,屎尿均在一個船艙,污穢之氣熏蒸,當時想嘔吐。十六日至日本廣島下船,十里狂奔,幾人馬上就死了,開始登上火車。十七日到大阪府,住南御堂廠宿舍。一日三餐,無不是臟爛蘿蔔。數月間滿身都是腌臟衣服。月亮暗風凄涼,頻灑思鄉之淚。
這些被俘將士被送到日本本土後,過著屈辱的生活,打罵是家常便飯,甚至還要經常被押到街頭遊行示眾,受到大批日本普通民眾的侮辱。1895年春,隨著《馬關條約》的簽訂,甲午戰爭以中國的失敗告終。大戰終止時,兩國議及戰俘交換問題,經過多次談判,最終在當年的夏季完成交接。
8月18日,關押在日本的清軍戰俘最先被放回。當天早晨6點30分,滿載中國戰俘的日本商船「豐橋丸」抵達天津大沽口外。中國交接委員、大沽炮台守將羅榮光派遣炮艦「鎮海」號前往迎接,將放回的戰俘976人從「豐橋丸」接駁送回天津。
1895年8月26日,關押在海城的清軍俘虜568人在城外的甘泉堡被移交給中方代表——遼陽州知州徐慶璋,被中國俘虜的11名日軍士兵則被交還給日方。
按照俘虜不祥的傳統觀念,飽經折磨重歸故土的戰俘中,士兵一律就地解散,軍官則革除所有官職後遣散。被放回的「操江」艦管帶王永發曾經上書為病死在日本的部下請求撫恤,結果招致清廷的責罵。在平壤因傷被俘的軍官譚清遠等,不僅被革職,還被追究被俘的罪責。這些曾為國家付出了鮮血的「不祥之人」很快便從檔案中消失。很多返回國的清軍戰俘一分錢的撫恤領不到不說,還受到了同鄉甚至是曾經朋友的凌辱,最後悲慘離世。


TAG:娛秀大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