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一人之下》道教思想塑造國漫巔峰大作

《一人之下》道教思想塑造國漫巔峰大作

從「神仙打架」的代表《封神演義》,到仙俠小說的巨作《蜀山劍俠傳》,再到《太極張三丰》,亦或《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道教從古至今為中國的文藝作品提供了大量素材。這其中有些作品因為「出格」的改編,對道教甚至造成了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影響。而在過去的兩年多的時間裡,有一部漫畫真真正正吸引了道教人士的注意力,這就是《一人之下》。

《一人之下》(資料圖)

上士無爭,上德不德

道教的絕大部分功法,實際上都是內練的功法,外在看起來平淡無奇。文學作品為了能讓人進行直觀地感受。往往用了外化的處理,武功即是一個被普遍運用的手法。《一人之下》並未擺脫這個窠臼,比如「金光咒」或者「奇門遁甲」都以武功的形態表現出來。但這部作品異於其他的因由在於:它讓道教的思想成為了整部作品的靈魂。

上士無爭(資料圖)

作品塑造了一系列紛繁複雜的命運線,將所謂的「正邪」兩派捲入其中,而又極大地模糊了其中的界限,頗有些「制邪之道如何?師曰:『但修己以正,立可制矣。』」的味道。但單獨從每個人對自己內心的審視來看,都覺得自己是「修己以正」,所以才會有綿延了幾十上百年的紛爭。《清靜經》里講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這在《一人之下》的眾生相中得到了最直接的體現。

給你選,而不是替你選

故事的主線,是男主角張楚嵐由被動而主動,為了探究「甲申之亂」及其祖父的真相而引發的一系列大小事件。直到目前在這個少年身上所表現的,就是一種「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的狀態。所以漫畫中身為道士的王也才會以「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來對張楚嵐進行勸誡。

人文關懷(資料圖)

這種「給你選,而不是替你選」的表達,恰恰就是道教對於人與命運關係的態度的一個最直白的寫照。道教的人文關懷,既可以是「堂堂正氣」的熱烈,也可以是「最大限度尊重你自己」的冷冰冰,這樣的魅力被《一人之下》很鮮活地表達了出來。

對「金光咒」和雷法的處理得當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點是《一人之下》對於道教元素在細節上的處理,非常到位。比如男主角的「金光咒」,強調了是「護體神功」。這其實對應了金光咒本身對於道眾的最基本功用:保護修鍊者的身心。而金光咒中的「內有霹靂,雷神隱名」,也能夠讓主人公的金光咒和雷法兩種功法有一種非常自然和循序漸進的過渡。

人身與天地合其體(資料圖)

作者對於雷法的處理,儘管也離原本的雷法相去甚遠,但是對於雷法修鍊的介紹,也還能符合道教祖師「人身與天地合其體,太極合其變。天地五雷,人本均有。是性無不備矣。」這一對於雷法修行的基本態度,這也就能夠讓讀者不至於對雷法產生原則上的誤區。最後,無論是修鍊金光咒還是雷法,都要做到「一念不生,萬物俱寂」。顯然男主角在這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就讓我們對於接下來的故事充滿期待。

對能力與門派做精心設計

再比如故事中能力與門派的對應,作者也是做了精心的設計。比如內丹與出陽神和全真派的對應;雷法與正一派的對應;太極與武當的對應;符籙與茅山上清派的對應。尤其是茅山「上清派」這個稱呼,事實上是對以南嶽夫人魏華存為祖師的茅山一脈在歷史上最為正統的稱呼。這也充分說明了作者在這方面的嚴謹性。

「清濁」兼具的女性角色

此外,還有一點值得關注的是對於女性角色的設計。以往的道教類文藝作品,缺乏極其鮮活的女性角色。多得是人為設計的「傻白甜」或者「妖冶淫邪」。而《一人之下》的女主人公馮寶寶,以及其中一段故事的核心人物之一——陳朵的設定,都打破了這樣的局面。

鮮活的女性角色(資料圖)

《清靜經》里說:「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既往的作品在塑造「天清」和「男動」方面有許多成功的例子,而《一人之下》則在塑造「地濁」和「女靜」方面非常有開創性。

道教的闡述用詞,從來都不是簡單地能夠以所謂的「價值判斷」或「是非判斷」來衡量的。清凈之旨,我們可以看到清也要去對應動,而濁也會去對應靜。比起諸多男性角色,馮寶寶這個女主角,顯然更符合「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的狀態,比幾乎所有的男性角色還要「清」。

遣其欲而心自靜(資料圖)

但同時她又是所有紛爭和未解之謎的鑰匙,最深刻地捲入其中,亦不排除最後成為最大的「反派」,這又是一種「濁」。所以這樣的塑造,深深地契合了道教的精髓,也是這部作品的靈魂與魅力所在。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一人之下》這部作品,對於道教元素的運用,是非常成功的。這部作品現在能達到這樣的關注度,也絕不僅僅是因為內容在緊湊中又「接地氣」和接連不斷的「包袱」。也因為非常恰如其分地發掘了道教這一中國本土宗教的文化。讓讀者在閱讀和觀賞之時有一種「歸屬感」。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事實上也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轉自騰訊道學,文/寇小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虎論道 的精彩文章:

淺譯《六十四日說法》之 秘傳

TAG:龍虎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