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解讀《莊子》之《內篇·齊物論》七

解讀《莊子》之《內篇·齊物論》七

莊子,名周。生活於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之間。

《莊子》一書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大部分。原有五十三篇,現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個。其中,內篇為莊子思想的核心,有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

莊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一起並稱為「老莊思想」,莊子繼承並發揚了老子的學說。筆者水平有限,今解讀《莊子》唯一的目的是在自己的有限範圍內,讓大家對國學有所了解。

《莊子》之《內篇·齊物論》七

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無特操與?」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影子的影子問影子說:「先前你在走,現在你又停下來;先前你坐著,現在你又起身,為什麼你沒有固定獨立的操守呢?」影子回答說:我是有所依持才會這樣的嗎?我所依持的還有它所依持的才會這樣嗎?我所依持的象蛇要依持腹下的鱗片才能保持滑行,象蟬依持翅膀才能飛行一樣嗎?我怎麼知道為什麼這樣!我怎麼知道為什麼不會這樣!」

從前莊周在夢裡變成了蝴蝶,是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感覺非常合乎心意,愉快極了!已經不知道自己是莊周了。忽然醒來之後,自己卻還是僵硬直躺著的周庄。不知道是莊周在莊周的夢裡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在蝴蝶的夢裡變成了莊周?莊周與蝴蝶,必然是有分別的。這種物我的轉變融化為一就叫做物化。

本節莊子以影子與影子的影子為喻,說明事物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太多的事情並非是由主觀所能夠把握的。既要遵循自然規律,又要與外物相聯相生,互為依託,自己只是萬物中的一物,不可過於誇張。

莊子又以現實中的莊周與夢中的莊周化為蝴蝶為喻。提出物化理念。在莊子的理念中之所以天、地、人同體,萬物合一是因為事物是可相互轉化的。觀察的角度不同,主體的狀態是不同的。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從無到有的過程,一物的轉化是一種狀態的轉化,而非固定模式的持續存在。

至此,已分節解讀了《齊物論》的各節,從中讓我們了解了莊子的齊物理念。那是萬物同源、萬物同生、萬物一體的大宇宙一體的概念。將每一個體融入並支撐宇宙的理念,既提出個體之渺小,機會近於無;又提出個人的偉大,它是支撐宇宙萬物的基礎。

歷代史學評論家幾乎異口同聲地認為莊子的思想中有太多的消極思想,而筆者認為莊子的思想是積極向上,而且對人生是有巨大指導意義的。

首先,莊子提出無欲、無爭、無所作為。目的是提示人們首先是保護好行事有為的載體一身體。人們只有在一種無欲、無爭的狀態下,才會達到情志的平和,才會積累更多的精氣神,才會擁有更多的時光從而才會具備有為的硬體。

而為了讓人們達到這種平和,莊子才舉出許多「消極」的觀點,如「形可使如枯木,心可使如死灰。」

其次,莊子的思想是有層次概念的,他描繪地種種生活狀態是指在人們在不同的層面應有的不同狀態,正如人籟、地籟、天籟的區別。當人只是依靠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強為會事倍功半。當有了外力、器械等助力,也不過是事功相抵。當遵循大自然的規律才會事半功倍。不但不是消極等待,而是要先明道、悟道,再在正確的道路上前行。

再次,莊子的思想是有時空概念的。同一個人、同一件事在不同的時空中,選擇的方式,所得到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如同一個人做同一件事,在他三歲時,在他十三歲時,在他五十歲時,是完全不同的;您能勉強劉翔三歲時就去參加奧運會嗎?莊子所用的寓言,是提示人們每時每刻達到一種「自知者明」的狀態。當止則止、當退則退、當進則進。

再次,莊子的《齊物論》的核心是讓我與物合一。正是一種積極上進的思想基礎,當人們能將自己當成別人,把別人當成自己,他還會自私自利嗎?他還會不顧及別人,不顧及社會嗎?是否他真正可以做到愛人如愛己,愛人之幼如愛己幼,愛人之老如愛己之老呢?

最後,《莊子》的字裡行間充滿著慈悲,充滿著愛人、愛社會的公益之心,他所求的大同,是一種真正的和諧,他所提出的天人合一是種在美麗自然環境下的美好社會。

無量天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蘊國人 的精彩文章:

解讀《莊子》之《內篇·齊物論》六

TAG:五蘊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