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朝中央巡視員——巡台那些事兒

清朝中央巡視員——巡台那些事兒

中國古代巡視制度

文 |石祿生

01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歷經多少王朝和皇權,自古就有朝廷中央派員巡視地方的傳統。

可以說,古代官方巡視制度是統治者對地方實施有效統治或管轄的重要輔助手段。

歷史上最早的巡視制度,可以追溯至堯舜禹時期。

舜帝南巡圖

譬如唐堯將部落領袖之位禪讓給虞舜之後,舜在即位之初,便對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的管轄區域進行了一輪巡狩,並由此定下了「五歲一巡狩」的規矩。

由堯舜時期確立的巡視制度,後來被夏、商、周等政權繼承和發揚。

自秦漢以來,巡視制度更是朝廷中央監察功能的重要體現。

清朝官員巡視

巡視主要有四種形式:帝王親巡、御史巡視、中央監察機構對地方巡察、地方行政長官或監察機構對下轄區域巡視。

說到帝王親巡,受歷史文本記錄的影響,我們大體有這樣的印象:秦始皇嬴政、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隋煬帝楊廣、清聖祖康熙、清高宗乾隆等,都是歷史上酷愛親巡天下的帝王人物。

乾隆南巡圖

然而,帝王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們對於江山民情的了解,還得通過巡視御史們的眼睛,才能「看清」天下。

所謂御史,顧名思義,往往是經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巡視員,其功能相當於欽差大臣。

自古以來,御史就是朝廷中央監察功能的「眼睛」。

當然了,御史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各朝各代,具體的職務名稱不盡相同。

比如兩漢時期,行使監察職責的官職名為「刺史」;魏晉時期則為「司隸校尉」;隋唐時期則有「巡按使」、「按察使」等。

就御史「巡視」的政治作用來說,巡視監察制度的巔峰時期,要數明清。

清代雍正年間巡台御史巡視吏治

那時候,由朝廷中央派出的御史,他們的巡視範圍和力度,不光在傳統中原地區有所強化,巡視觸角更是延伸到了邊陲省份及地方。

而說到邊陲地方的巡視工作,清代朝廷中央對於台灣地區的遠程巡視安排,顯得尤為特殊。

為什麼特殊呢?

台灣自古以來就屬於中國的一部分,但因為歷史上的台灣長期屬於未開化的「生番」地區,跟中央的聯繫是比較鬆散的。

直至清康熙末年,康熙皇帝為了維護大清領土完整的需要,同時也為了加強台灣地區的開發建設,才設立了一年一度的御史巡台制度。

02

巡台御史一年派出一次,可見清代統治者對於台灣這塊富饒的處女地有多麼重視。

那麼,巡台御史千里迢迢從京城趕到台海的對面去,到底行使哪些方面的職責呢?歸納來說,大體有三個大方面:

一是在考察地理民情後,巡台御史直接向皇帝報告,奏請擴增建置、開闢田地等。

因為彼時的台灣人口稀少,相對來說地大物博,有很多山林、土地值得開發,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台灣的土地開發當然要經過皇家同意了;而且開發台灣也需要人力物力,這些都是需要朝廷中央的批准和調度,才能著手開展的。所以說,巡台御史的作用很重要。

其二,一方面,開發台灣需要人力;另一方面,台灣的富饒和寧靜,也吸引著福建周邊的民眾,大批閩人都想自發渡海遷徙到台灣去生活,但這同樣需要朝廷中央的批准和管制。

什麼時候可以去,分批次去多少人,什麼樣的人可以去,等等,這些都是閩台移民需要合理管制的方面。所以,巡台御史考察完台灣的地理民情後,會形成書面報告,供皇帝決策。

其三,中華五千年,儒家文化是封建帝制下的社會人文之靈魂。台灣作為彼時新一輪大規模開發的「生番」之地,不管開發出來的新田地有多寬、新建的房屋多麼繁華、新增的人口多麼稠密,這些都不是根本。

至關重要的,是文化教育事業要跟得上。脫離了文化和教育的統一性,兩岸一家親就是句空話。

所以,巡台御史要密切觀察和分析台灣社會文化教育的發展狀況,如實向皇帝彙報,該申請經費、該調撥文化人員、該增建學堂等,一併奏請。總之,要努力推動台灣的文化教育事業之建設。

巡台御史的全部職責,當然不限於以上,但這三點是他們的核心使命。就這樣,一年一派遣的清朝巡台御史制度,持續實施了三十多年。

直到乾隆十七年(1752),因為發生了駐台清軍和相關民眾被叛民殺害事件,而當年的巡台御史立柱、錢琦對此卻一問三不知。

乾隆皇帝對此大為不滿:「巡察御史年年有,但看起來是徒有虛名,台灣發生啥事兒你們都不知道,真是沒卵用!反正有道府和駐軍在台灣坐鎮,朕覺得巡台御史就不要去得這麼頻繁了,以後每三年去一次吧。」

就這樣,憑藉乾隆的一句話,巡台御史制度,正式改為三年一派

錢琦題【藝苑聯標】匾額

福建品藏文化收藏

不過話說回來,乾隆改革巡台御史制度,當然不是真的出於情緒之見。

依筆者看來,真正的原因是,經過數十年的開發和移民等,台灣的土地開發、不動產建設、人口增量等,已經達到了一個歷史頂點,需要暫告段落了。

接下去的工作重點,是台灣的防護和維穩。如此一來,巡台御史的作用還真就沒那麼大了。

不如節約皇家資金,減少御史巡台頻率。再則巡台次數少了,也避免了對道府官員和駐軍官兵的過度干擾。這才是乾隆改革巡台御史制度的根本原因。

03

經過三年的巡台暫停,乾隆二十年(1755),終於到了巡台制度改為三年一派後需要派出御史的年份了。

作為巡台御史改為三年一派後首批至台巡視的御史,到底由誰擔任比較合適呢?

乾隆皇帝思忖再三,決定派出官保和李友棠兩個人,形成滿漢搭檔,前往台灣行使巡台御史之責。

官保,烏雅氏,滿洲正黃旗人,後來做到了吏部尚書。

乾隆皇帝骨子裡信不過漢人大臣,所以需要派出他所信任的滿人大臣行使監督功能。官保就是他信任的人。關於官保此人,本文不贅述。

李友棠圖冊

重點是巡台御史當中的另一人,李友棠。李友棠乾隆十年(1745)考中進士,一直以來仕途並不順利。但作為名臣李紱的孫子,他的才幹是杠杠的。對此乾隆也很清楚。

所以,一是為了挑選一個辦事得力之人,二是為了給李友棠一個提拔重用的機會,所以乾隆把李友棠從陝西鄉試副考官任上直接調用為巡台御史:「小李啊,朕知道你很有才幹,一定不會辜負朕的期望。此去台灣,務必如何如何。」

您看,乾隆皇帝很擅長做人心工作,把勉勵的話說得冠冕堂皇的。但李友棠之所以被任命為巡台御史,真正的原因是此人廉潔律己,絕不會收受賄賂。

之前的大清巡台御史,或多或少都有在台灣當地索賄、收受錢財的劣跡,簡直是跟台灣當地的官員合起伙來掏皇家的腰包,乾隆能不心疼嗎?

更要命的是,凡是收受賄賂的巡台御史,必然會瞞報台灣地方官員的工作不足,遮掩台灣社會的亂象等,哪豈不是耽誤皇家了解台灣實情嗎?

所以,這一次,乾隆決心派出一個絕對廉潔的人,行使巡台御史職責。李友棠就是這樣一個完美人選。

乾隆畫像

四月十六日,李友棠、官保二人開始了巡台之旅。既然眼下台灣的要務是以防務為重,所以他們首先開始巡察軍營:在台灣鎮標三營及城守營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觀看了安平協三營、水師陸路隊伍的操演。

並對各路官兵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大清的官兵弟兄們,大家辛苦了!台灣是我大清版圖上的珍珠寶地,你們務必為大清守好這片江山。還有,我們兩岸一家親,你們要對台灣本地民眾愛護有加……」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四月二十一日起,李友棠和官保開始巡查台灣南部,巡視重點是民情和農業。其中,鳳山縣、阿里港等地,均在巡視之列。

他們一路南下,深切考察了南部的雨水、稻穀種植及米價情形,對台灣的耕種和民生狀況形成了嚴密的書面報告。

不消說,考察報告直呈北京紫禁城,為乾隆皇帝了解台灣農業提供了重要依據。

期間,李友棠和官保在台灣一待就是四個月,對台灣南部的地理、水利、農業、人文、民生等要務,像放大鏡一樣審視。加之寫報告等,著實累得不要不要的。

直到八月十六日,李友棠和官保結束了南部巡視,開始對台灣北部進行考察巡視。其中,諸羅縣、彰化縣、中港、淡水廳等,均在考察之列。巡視的程序大體跟南部差不多,無非是視察軍營操演,訪查民情等。

這一輪巡視,直到九月七日,才告結束。自然照樣少不得寫一堆巡視報告,直呈乾隆皇帝。

值得一提的是,李友棠在台灣的日子裡,果然遇到了如乾隆皇帝料想到的地方官員行賄的情形。

有不少地方官員給李友棠送銀兩,並赤裸裸地提要求:「一點小意思不成敬意,還請李察院大人在皇上面前多多美言。」

誰知李友棠果真是個廉潔至極的人,他嚴厲呵斥行賄的官員:「休得造次!本官絕不收受一金一銀,凡巡察所見,無論好壞,必如實上奏。」

地方官員嚇得大氣都不敢出,私下裡都紛紛議論:「我們見過的中央巡視員多了去了,從來沒見過像李大人這樣嚴厲而正直的人。」

總之,李友棠在台灣巡視了約半年之久,終於圓滿完成了巡視任務。事畢,李友棠返回大陸,直接被任命為提督福建學政。從此走上了遼闊的仕途康庄大道。

多年以後,李友棠由乾隆皇帝直接指定,擔任了《四庫全書》編纂項目副總裁的職務。由此可見,李友棠的才華和人品,確實是深得乾隆皇帝認可和賞識的。

李友棠題【德配阿衡】匾額

福建品藏文化收藏

李友棠題寫的匾額「德配阿衡」,現藏於福建品藏文化公司。該匾題寫於李友棠結束巡台御史後,接任提督福建學政期間。此匾間接鑒證了李友棠的巡台御史經歷。

04

乾隆三十年,乾隆帝下旨再將巡台御史由三年一派改為不定時酌派。至此,大清巡台御史制度名存實亡。

而李友棠,有幸成為大清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巡台御史中的一員,不可謂不榮光。

巡台御史作為臨時性的欽差大臣,在李友棠的仕途生涯中固然是短暫的經歷,但在台灣的所見所聞,卻讓他畢生難忘。

後來李友棠根據巡視台灣的經歷,憑藉記憶和才華,繪出了驚艷的《台灣賞番圖》,一時引為美談。

「台灣賞番圖卷」繪製了台灣的山川地勢、風土民俗等,比如對台灣當地人的飲食、衣飾、婚嫁、喪葬等人文面貌,均描繪得栩栩如生。

或許對於古代大陸人氏來說,海峽對面的台灣實在過於「遙遠」,所以心懷好奇與異趣;又或許是李友棠的繪畫筆法實在驚為天人,所以不少清代文人墨客頗推崇《台灣賞番圖》。

當然了,由於時間的洗禮和歷史的變遷,李友棠的《台灣賞番圖》真跡,目前不知所蹤;至少在筆者的視野範圍內,無緣得見其真面目。但《台灣賞番圖》在清代引起的人文震動,卻是千真萬確的。

彼時,不少文人墨客懷著對台灣的嚮往之心,以及對繪製者李友棠的感佩之意,欣然為《台灣賞番圖》題字或題詩。舉例如下:

清代文學家、書法家蔣士銓看到李友棠的《台灣賞番圖》後,即以「行書題李西華台灣賞番圖卷」。「西華」,是李友棠的號;李西華即李友棠。蔣士銓的該款題字作品,目前收藏於石家莊文物管理所。

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nài)見到李友棠《台灣賞番圖》,感觸良多,竟然提筆寫下了洋洋洒洒五百多字的長詩文,詩名為《賞番圖為李西華侍郎題》(全篇詩句詳見附文):

詩中有「御史監郡法秦初」的句子,道出了御史監察中央屬地,是效法於先秦時期的事實,即御史代替帝王外出巡視,最早源於先秦。

詩中又說「公與群儒聯佩琚」,意思是誇讚李友棠巡視台灣,繪製了《台灣賞番圖》,為世人留下了很有價值的台灣社會生態圖卷資料,這樣的成就,堪比歷史群儒留下的詩經篇章。

詩中還說「此圖稽典宜寶居」,大概意思是說《台灣賞番圖》作為台灣地理人文的參考依據,從中可推知台灣是個適合居住的寶地。

清代史學家、漢學家錢大昕在賞覽李友棠的《台灣賞番圖》後,更是一口氣寫下了六首詩,作為該圖卷的題詩(全部詩句詳見附文):

題詩一寫道:「奇絕平生此度游, 長風駕浪送扁舟;從來不信談天衍,真到婆沙第一洲。「全詩對李友棠渡海巡視台灣的經歷,表達了仰慕和欽羨之情。

題詩二則寫道:「青螺澳外鳳山偏,頒賞諸番例久沿;麻達暹郎襁負出,一時羅拜繡衣前。」全詩描繪了李友棠在台灣巡視的所見和所為,包括台灣鳳山縣的風光、李友棠作為巡台御史跟台灣土著人氏是如何打交道的。

題詩六又寫道:「天南盡識相如節,海外爭傳玉局詩;重遣吳裝圖粉本,烏嵌城外賞番時。」全詩誇讚了李友棠的「賞番圖」人文和藝術價值上佳,必引起世人爭相賞識。

總之,李友棠作為大清中央御史的巡視台灣之行,在清朝政治層面的歷史功績,固然不好評判,而且也終究抵不過歷史的消弭;但在歷史人文視角下,他依據巡台實踐繪製的《台灣賞番圖》,無疑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台海文化遺產。

雖然其圖卷真跡目前無緣得見,但在李友棠之後,諸多文藝家對於台灣這片熱土的實踐、採風和描繪,在不同程度上或許都受到了李友棠及其《台灣賞番圖》的影響。

晚清時期,繪製或書寫台灣「番俗」文化,更是成為顯學風尚。

(完)

附文一 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題詩李友棠《台灣賞番圖》:

禹昔導川疏溝渠,四載不及東南墟。

漫天漲海游龍魚,西界閩越東尾閭。

百島散處黑子如,自漢不屬王無諸。

聖朝持載配地輿,鄭氏世竊蠻島居。

曷不稽首朝殿除,仁皇在阼二紀余。

天戈南指皆薅鋤,設立郡縣軌同車。

御史監郡法秦初,歲在困敦月在余。

臨川黃門受詔書,南征軺傳前建旟。

舉帆度海風帷祛,宣恩諭德遍里廬。

是時萬匯蒙煦噓,啟之辟之其檉椐。

繞屋種竹及芭苴,枸榔余甘椰栟櫚。

四時青青百穀蔬,流脂稻米有餘糈。

轉市海內連籧篨,吏治清靜絕詐狙。

因俗示禮兩相於,海風不復遷鶢鶋。

番人秉性豈異余,與民雜處鼵並鵌。

春秋射獵山作阹,篾帶束腰瞻耳鋸。

身衣鹿皮弓箖箊,沙魚登岸脫填淤。

距躍三百如蟾蜍,跡纏跡速升山岨。

舍矢麗龜及豪豬,相聚牽臂飲以醵。

好人怒獸或齟齬,撫之有道難自紓。

草薙禽獮豈義與,使者治定靡紛挐。

乃命頒賞布燕譽,天清海宴風颺裾。

使者之幄面廣虛,諸番部眾從長胥。

相排壓背蟨駏驉,佩刀守將跪舉袪。

受命分賜金帛繻,牽羊肩酒持巾帤。

既賜拜舞歡情攄,蠻歌振股疑蚣蝑。

使者閱歲菑未畬,歸逾江淮超青徐。

清廟重器升璠玙,司空度地九澤瀦。

藐彼外郡鄰沮洳,有番海上思欷歔。

道山延閣冊廣儲,公與群儒聯佩琚。

春風思遠夢蘧蘧,陳圖示客言既且。

遼哉古放龍蛇沮,天子代來恩澤湑。

上褚中褚賜衣袽,黃屋之國少躊躇。

於今絕域覆腋胠,魯雞伏鵠如蜀雓。

此圖稽典宜寶居,乃知柔遠術不疏。

附文二 清代史學家、漢學家錢大昕題詩李友棠《台灣賞番圖》:

題詩一:

奇絕平生此度游, 長風駕浪送扁舟;

從來不信談天衍,真到婆沙第一洲。

題詩二:

青螺澳外鳳山偏,頒賞諸番例久沿;

麻達暹郎襁負出,一時羅拜繡衣前。

題詩三:

轅門初啟曙霞分,意氣軒軒屬使君;

帳下健兒紛夾侍,試將蠻語問參軍。

題詩四:

禾間高下足官租,織就戈紋新樣殊;

風俗依然是唐魏,不知身已度澎湖。

題詩五:

輶軒別國足清探,蠻俗方言略已諳;

狀出南中閑草木,咫聞端合傲嵇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藏天下 的精彩文章:

TAG:品藏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