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第一猛將常遇春,為何40歲卻突然暴斃?

明朝第一猛將常遇春,為何40歲卻突然暴斃?


每晚八點看欲罷不能,聞所未聞的野史奇談







▼點擊下方音頻主播魚公子為你講古▼





朱元璋開創大明王朝伊始,其手下猛將如雲,但若論及個人綜合爆發力,單槍匹馬在數萬敵營之中如入無人之境的將領非常遇春莫屬。


   


常遇春,字伯仁,號衡燕,鳳陽懷遠縣人。




早年的常遇春武藝高超,懷揣有濟世安民匡扶天下的雄心壯志。

  


然而,此時的蒙元王朝民不聊生盜賊橫行,迫於生計的常遇春無奈之下只好拜在了當時活動在懷遠一帶的綠林大盜劉聚的山頭。


  


在當盜賊的日子裡,常遇春的主要工作就是做著「此樹是我栽,此路是我開,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攔路搶劫、打家劫舍的勾當。


 


對於剛開始入行的常遇春來說,這個行當的確比較新鮮,然而打家劫舍的行當做久了,常遇春慢慢發現劉聚毫無大志,一門心思的只想著打家劫舍攔路搶劫。


 


於是常遇春打算脫離「組織」另覓良主。




恰在此時,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正在攻打和州,早就素聞朱元璋待人寬厚治軍有方,常遇春便投奔到了朱元璋的帳下準備干出一番事業,但朱元璋起初並不看好他,還認為他只是過來混口飯吃的兵油子。




(圖)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句話用在常遇春身上最為合適不過了。


  


很快,在著名的采石磯之戰中,面對河對面嚴密設防的元軍,朱元璋和他的手下陷入了久攻不下束手無策的境地,常遇春二話不說跳上一條小船划到江心,用手中的長矛挑向了對面元軍士兵,順勢借力來了撐桿跳的動作上岸登陸了,瞬間常遇春在元軍大營中左衝右突殺的敵人陣腳大亂,朱元璋趁機向元軍發起攻擊,一舉擊潰元軍,奪得太平。


  


不久,朱元璋擢升常遇春為先鋒元帥,並視常遇春為心腹委以軍政要務。

  


此後,常遇春跟隨朱元璋南征北伐,鏖戰衢州城、直取元大都等重要軍事行動中都有常遇春的身影,就連朱元璋登基稱帝後回憶道:「朕東撫高麗,西抵吐蕃,北際沙漠,南來交址、占城,莫不稽首奉命,計其開拓之功以十分,而言王(常遇春)葢居其七八」。





  


可見朱元璋早已將常遇春視為了左膀右臂。




然而,洪武二年七月七日,常遇春自開平率師南歸,行至柳河川暴斃而亡,常遇春的意外離世給朱元璋精神上造成了巨大的打擊。




這也帶給了後人無限的猜想,年僅四十的常遇春為何突然一日之內暴斃而亡,莫非其中含有為人所不知的內情?

  


史書僅以「暴疾卒,年僅四十」寥寥數語將常遇春的暴死一筆帶過,從常理來推斷,對於大明王朝創立有著汗馬功勞的一代悍將,其離奇的死因史料竟然記載的如此簡單,這完全不符合常理。





  


於是後人對常遇春之死有如下幾種猜測:




一、功高震主被朱元璋所害。



這種猜測可以說完全不靠譜,首先結合當時朱元璋所面臨的形勢我們便能輕易的推翻這個結論。元末農民起義大軍中,群雄並起逐鹿中原,除了朱元璋的割據勢力東有張士誠,西有李思齊、明玉珍,東南有方國珍,北有蒙元帝國等各方割據勢力,朱元璋在這個時候不大可能自毀長城,自斷臂膀來損耗自身的戰鬥力。常遇春的長女常氏嫁給了朱元璋最喜愛的兒子朱標為太子妃,這更足以說明朱元璋與常遇春的關係非同尋常,更不可能因為功高震主而害死常遇春。




二、戾氣太重,殺降過多,天理報應。


  


據史料記載,常遇春殺戮過重,到了無以復加的變態地步了,究竟變態到什麼程度,我們可以舉例說明一二。據說常遇春每攻下一座城池,首先第一件事情就是忙著屠城,一次常遇春在睡夢中夢到平民們極力反抗自己,並被平民侮辱,於是憤怒的喊道「此地刁民,是在該殺」,當時手下的將士以為這是常遇春下達的命令,立刻進行了屠城。等他醒來,發現軍士都不在軍中,常遇春馬上驚出一身冷汗,急令收兵,這時大軍已屠城20里,戮殺平民無數,血流成河,滿城屍橫遍野。




1359年,常遇春在攻克九華山時,陳友諒軍隊近4000人被常遇春生擒。當時常遇春不聽徐達的苦心勸阻,私自將降兵全部活埋,這也直接點燃了陳友諒與朱元璋大戰的導火索。




  


綜合種種跡象表明,常遇春肆意殺戮的確是不爭的歷史事實,但若與戰國時期,秦國的名將白起相比,常遇春的屠城殺降不過是小巫見大巫而已。所以提出常遇春暴斃與殺降有著因果報應的說法未免太過於迷信。




三、感染瘟疫,不幸身亡。


   


這種說法更不靠譜了,根據史料記載當時北征的常遇春時值七月份,從中國地理氣候上來看,南方與北方每到七月份,都是極為炎熱的季節,而瘟疫一般產生於春秋季節,加之瘟疫都是具有傳染性的疾病,在動輒上萬人的行軍隊伍中,其他人沒有感染瘟疫而唯獨常遇春感染,這種解釋從醫學上講可能嗎?


 


因此以上種種說法都是以訛傳訛的道聽途說罷了,那麼常遇春究竟怎麼會突然暴斃?

  


我們可以從常遇春常年征戰的角度來分析。




作為一軍的統帥,常遇春卻總喜歡衝鋒陷陣。在北伐之前,朱元璋就曾提醒過他:「身為大將,顧好與小校角,甚非所望也」。當時常遇春「拜謝」,可是到了戰場,依然我行我素,「單騎突其陣」。在二十幾年的征戰中,常遇春多次負傷,加上不停的征戰,居無定所,食無定時,身體可能積勞成疾,一直處於亞健康。


  


大軍北征從5月出發,到7月班師,正值盛夏之際,天氣炎熱,一路上常遇春既要制定作戰計劃,又要披甲衝鋒陷陣,體力消耗極大,雖然表面上沒事,但身體處於十分危險的境況。而柳河川位於現在的河北省承德市境內,7月間雖然氣溫較低,但晝夜溫差極大。





  


而常遇春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患上了「卸甲風」而暴死的。可以想像,柳河川地區白天天氣炎熱,常遇春又重甲在身;到了晚上氣溫涼爽,他不顧身上的汗水,立即卸去盔甲,引發 「中風」之疾;連帶著多年傷病,身體達到了極限;加上大軍遠征,沒有良醫,遂不治身亡。

  


常遇春的死亡之謎如同歷史的黃沙掩埋了一切,今人早已無從考證,然而太史公司馬遷有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雖然不惑之年的常遇春暴斃於疆場,但其勇冠三軍,披堅執刃,勇往無前,浴血疆場的英勇事迹卻永遠激勵著後世華夏子孫,塑造出了不屈不撓開拓進取的漢民族風格,成為後世之人引以為傲的學習典範。


  


作者:

明月秋風照當年,魚羊秘史簽約作者。


特此聲明:

本文由「魚羊秘史」製作出品,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文中圖片來源網路,為影視劇作品《後宮》、《大明劫》劇照,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yymschina 的精彩文章:

TAG:yyms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