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絕處逢生,地面頻道的「深耕之道」

絕處逢生,地面頻道的「深耕之道」

【微信號:yushitongjian2015】謝絕任何微信號和媒體未經許可轉載!轉載請後台聯繫,但歡迎各位轉發到朋友圈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等領域的不斷發展、政策的日漸掣肘等原因,上星衛視的生存空間不斷被壓榨,收視率持續低迷,這一點從今昔收視率的對比中便可窺見一斑。

輿情官將時間軸拉回到05年,互聯網方興未艾之時。當年,一部古裝ip劇《仙劍奇俠傳》火遍全國,收視率最高達11.3%,胡歌也因這部劇一夜成名。反觀當下,一檔綜藝的收視率破1.0%便可稱為現象級,話題影響力高如《楚喬傳》,最高收視率也才勉強破2%,二三線衛視「零收視」等言論更是甚囂塵上。

除了收視低迷外,隨之而來的是營收的愈發困難,業內估算,自2014年以來,二線三線衛視頻道廣告創收下滑嚴重,下滑幅度在30%-50%之間,收視低迷與創收艱難的雙重壓力下,上星衛視所面臨的困境可想而知。

與之相反的是,一些地面頻道,憑著創新的理念,多元化的營收方式,殺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從整體上看,15年,省市級地面頻道收視率上升的城市則累計接近80%,各城市收視平均上升0.75個百分點,同比增長最多的城市提升接近5個百分點。這其中,更是不乏領頭羊的存在,齊魯頻道,珠江頻道,浙江電視台教育頻道等,收視常年排在各省前三,這樣的成績頗有些逆風上揚的意味,在電視行業普遍遭遇瓶頸的情況下,地面頻道有什麼「良藥」呢?

定位取勝,既要「服務」,也要「引領」

地面頻道由於播出範圍的限制,具有明顯的地方化特徵, 而這一特徵,可以稱得上是地面頻道的最大優勢,也是地面頻道在不斷進行改革創新中,所不能動搖的根基。

在傳統節目設置和運營的過程中,地面頻道往往有意識的突出地方化特色,這使得地面頻道更多時候凸顯出服務的色彩,例如金華電視台教育科技頻道老節目《百姓零距離》,青島電視台五套的《一見鍾情》等,都是在生活後面去呈現和解決,「在您身邊,為您服務」往往成為這類節目的口號。

但隨著民生的發酵,「為您服務」這個角度已充分釋放。以民生新聞為例,其不僅因同質化飽受詬病,又將選材聚焦在日常生活瑣事上,理性欠缺越發明顯,「服務民生」遇到的瓶頸在這一點上得以管窺。

而「引領」這一角度的引入,使民生節目具有先行性,並煥發出新的生機。例如齊魯衛視推出的大型公益真人秀節目《節儉中國人》,就創造了地面頻道的新風氣。在節目中,12位個性鮮明的節儉達人,分成三組,分別用1000元經費,挑戰30天最節儉生活方式,不僅向觀眾推介了實用的「節儉術」,更倡導了健康低碳的生活。

第一季收官後,節目以21.2%的市場份額,10.06%的收視率高居山東省網同時段榜首,第二季播出時,又力求在第一季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新增了「行業節儉」、「變廢為寶」、「資源循環」等新環節,領作用愈發明顯。人民日報、新華網等主流媒體對其給予高度評價,可以說是收視口碑雙豐收。

另一檔梅州電視台的民生節目《民生820》,也顯現出了引領的概念。節目中有一板塊名為「邊界行」,主要針對梅州40個與外省接壤的鄉鎮進行考察和採訪,將當地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景觀呈現在觀眾眼前,這一形式引發了觀眾的追隨,紛紛表示要到邊界去旅行,這樣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導,體現了「服務」與「引領」的結合。

「不止迎合,更要引領,找到內容的制高點,就是找到了源頭活水」,遼寧廣播電視台《健康一身輕》欄目製片人杜鵑在文章中這樣說道,可見,充分發揮地緣優勢,從「服務」向「服務+引領」的定位轉變勢在必行。

內容為王,既要「大容量」,又要「新思路」

「遙控器上人人平等」,齊魯頻道總監閆愛華這樣說到。一個頻道是否能受到觀眾的歡迎,取決於內容是否足夠「有料」,只要節目內容好看,觀眾在選擇時不會考慮行政級別、或者是節目動用的人力、財力,由此可見內容的重要性。

如何使節目內容既充實又新穎,各個地面頻道都有自己的「絕活」。在老節目上,內容的改變主要體現在編排上,例如四川電視台新聞資訊頻道的新聞節目《第4直播間》,節目每日20:55-22:00播出,開播後節目類型做了微調,除了原有的民生新聞播報,還增加了熱點版塊的評述,不僅追求觀眾「想看什麼」,更進一步追求「觀眾在什麼時段想看什麼」,使內容更加充實多元。

不僅有固定時間增加內容的,還有增加時長的。《新聞快車》是太原新聞頻道的品牌民生新聞節目,在晚間18:20-18:55左右播出,後經編排,提前至18:00開始播出,18:55左右結束。節目時長增加20分鐘,擴充頻道傍晚時段的新聞內容播出量。

除了較為常規的方法外,跨界擴容也成為一些節目的選擇。比如常州二套(都市頻道)整合廣播知名節目《常州晚高峰》資源,在18:15-19:00晚間車流高峰時段播出同名新聞節目《常州晚高峰》,電視和廣播的跨界交融,也成為頻道提供品牌節目的方式之一。

而在新節目上,地面頻道中的佼佼者,更是融合了多樣元素,進行創新突破。珠江頻道作為全國開播最早的省級地面頻道,為我們作出了示範。《粵語好聲音》是珠江頻道的一檔季播節目,其中最有特色的一點便是方言元素的融合,而粵語的特殊優勢又使其突破了方言的地域限制,使外地觀眾產生共鳴。

這檔音樂節目,吸引了全球20多萬選手參加海選,累計觀看量超過千萬,這樣的成績著實亮眼,也為其他頻道以超出地域的文化作為題材提供參考。

珠江頻道在自製劇上也具有獨創性。情景劇《外來媳婦本地郎》無疑更是深耕地緣文化成功的典範,其以跨地域婚姻為切入點,緊貼生活,反映時代現狀,成為幾代廣東人心中的經典,豆瓣評分更是高達8.0分,3000多集,至今仍在更新足以說明其旺盛的生命力。可見,新思路的探索也必不可少。

而作為全國第一檔與曲藝融合的新聞節目,齊魯頻道當家節目《拉呱》無疑是新思路融合的典範。在節目開頭,主持人用山東快書做節目介紹,新聞與新聞之間穿插的評論,又用相聲的形式來呈現,起到了寓教於樂的效果。另外,《拉呱》又採用口語化的表達,故事化的敘事方式,達到了嚴肅新聞無法比擬的效果。

這樣的內容創新與立台的理念不無關係,珠江頻道秉承著「奪廣東必奪珠江,得珠江者得廣東」的廣告投放理念,在16年中國電視媒體綜合實力排行榜中,獲評年度最具綜合實力省級地面頻道。齊魯頻道則將「或者第一,或者唯一」的理念演繹到極致,不停留於以前創造的成就,而是加大創新力度,繼續前行。至2017年,齊魯頻道已連續十二年取得山東省省網收視冠軍。

細到內容,大到理念,其它地面頻道都有很多可借鑒的地方。而反觀某些二三線衛視,節目類型老套無新意,排播亦是亦步亦趨,地面頻道反而成為了它們的榜樣。

模式創新,既要「抱團取暖」,也要「私人訂製」

由於廣電行業馬太效應的不斷增強,大IP,大卡司對於單個地面頻道來說不夠現實,在市場競爭中,無論是影響力還是資金,都相對處於弱勢的地面頻道,為應對挑戰,突破自我發展的傳統模式,紛紛合縱連橫,建立「聯盟關係」。

聯盟這一形式在11年就已開始出現,這一年安徽經視、河北農民,江西公共等九個頻道在瀋陽聯合組成「九合組織聯合推介會」,助力企業開拓區域城市主場。在這之後,「第一聯盟」、「地標聯盟」、「經視聯盟」等紛紛成立,這樣風險共擔,利益共攤的聯盟形式,不僅降低了風險,也讓好資源最大限度的突破地域限制,從而廣泛傳播。

購劇聯盟往往是聯盟種類中的主體,例如影響力最大的第一購劇聯盟,幾乎每年都會舉行集體採購劇簽約儀式暨採購需求發布會,這樣不僅使播出好劇成為現實,也帶動了各頻道的聲譽與威望。

除了長期合作的,還有聯手砸一檔大綜藝的。《隱藏的歌手》由上海娛樂頻道、北京文藝頻道、深圳都市頻道、廣州綜合頻道與愛奇藝聯合打造,五大平台聯手自然底氣十足,《隱藏的歌手》無論是陣容還是製作,都欲與一線衛視爭高低,朝現象級綜藝靠攏。在一己之力難為的情況下,抱團取暖不失為聰明的選擇。

如何在聯合購劇的大趨勢下,又能使本地劇集得到發展?自制情景劇、欄目劇是許多地面頻道選擇的道路,不僅成本較為低廉,又符合當地觀眾的口味。上海電視劇頻道在17年除了播出聯播劇《養母的花樣年華》外,更開闢情景劇劇場,進一步加強品牌形象的塑造,在此時間段播出具有上海風格的季播自製滬語情景劇,在聯合當中,又保留了自身的特色。

特色的定位,充實且新穎的內容,模式的多樣化使地面頻道也能脫穎而出。深入融合地緣優勢,全方位創新,令地面頻道反哺省級衛視成為可能。正如廣東廣播電視台副台長楊卓興所說:「珠江衛視敢做其他地面頻道不敢做的事」,在電視節目同質化嚴重的今天,原創基本銷聲匿跡,我們更希望不光是地面頻道,而是整個電視行業,都能拾起遺失的「敢為人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娛史通鑒 的精彩文章:

芒果台瘋起來自己都懟!看出了民眾生活的幸福感!

TAG:娛史通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