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復旦大學余蔚推薦閱讀的歷史學書目

復旦大學余蔚推薦閱讀的歷史學書目

來源:復旦歷史系分團委學生會

現任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宋史、中國政治制度史。代表作為《中國行政區劃通史·遼金卷》。

學術論文《兩宋政治地理格局比較研究》(原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曾獲第五屆鄧廣銘學術獎勵基金論文類二等獎;《完整制與分離制:宋代地方行政權力的轉移》(《歷史研究》2005年第4期),獲第六屆上海市歷史學會獎(2009年4月)。

推薦書籍:

(一)《史記》

作者:司馬遷

薦者寄語:

中華文明雛形生成的時代,和我們相隔兩千年以上,我們若還有些尋根的慾望,那就讀《史記》,看看兩千多年前最偉大的史家,如何以他新創的紀傳體,將中國歷史的前半部分納入寥寥數十萬字。相對我們來說,那段歷史對他還是比較新鮮的。如果說我文言文水平不夠高,所以不去讀這本書,這真的不是很好的理由,沒有誰得等古文好得不得了了,才去讀古籍,我們是在閱讀中提高文言文水平的,再說,《史記》的文字較之先秦的典籍要直白易懂,清鮮而傳神,不僅史學界視同拱璧,文學界也同樣樂於推介。同時,言外之意又非常豐富,相當有深度,可以治一治今人習慣淺閱讀之後大腦皮層較為平滑的毛病。

作者介紹: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書籍介紹: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人們稱為「信史」,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司馬遷花了13年的時間所完成的。全書共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記載了上起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約公元前3000年)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約三千多年的歷史。它包羅萬象,而又融會貫通,脈絡清晰,「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詳實地記錄了上古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

(二)羅馬帝國衰亡史

作者:愛德華?吉本

薦者寄語:

18世紀的作品,當然也算是古物了。不過,這部剛剛出版之時曾引起轟動效應的巨著,現在仍有其重大價值。羅馬帝國由盛轉衰直至君士坦丁堡淪陷、東部境土被佔領,其中經歷了歐洲的古代和中世紀,已經快到近代了。在如此長的時間、如此巨大的內部差異之下,把握歐洲文明的走向,非有廣博的見識不能為之。當今史學研究早已趨向細化,古羅馬的社會與政治,各方面都有更為精確、可信的研究,古羅馬的邊疆與外部問題,比如與蠻族的關係,也不斷得到修正,但初學者若欲作一整體觀,吉本的這部舊書,倒是當今的作品很難替代的。商務本雖是節選,但內容和份量還是足夠的。

作者介紹:

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出身於一個擁有大地產的資產階級家族。據他追記,其家族在14世紀時開始擁有土地。到16世紀後期,其遠祖已獲得縉紳(一種較高的官職)的稱號。當時風氣,農村殷實之家,大都把子弟送往城市習商。這個家族已有幾代人到倫敦從事商業活動,並出現過一位周遊西歐並遠遊美洲的旅行家。吉本的祖父愛德華曾任南海公司董事,由於一次船隻失事而破產,但他東山再起,又復積資十萬英鎊。吉本的父親亦名愛德華,曾就讀於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為托利黨人,擁有縉紳稱號,一度擔任倫敦城的區長,並曾當選英國議會下院議員。吉本的母親朱迪思?波頓為倫敦商人之女。吉本於1737年出生於倫敦附近的帕特尼鎮,是父母的長子。他後來在回憶錄中頗以其出身門第而自豪:「我出生於一個自由而文明的國家,一個科學和哲學的時代,一個門第榮耀、家資富有的家庭。」

書籍介紹:

《羅馬帝國衰亡史》以堂皇宏闊的篇幅,敘述了羅馬帝國從公元2世紀安東尼時代的赫赫盛極,到l453年君士坦丁熙陷落時黯然謝幕的l300多年的歷史風貌。作者在近400萬的洋洋文字中,既發懷古之幽思,悲愴嘆惋千年帝國的無奈衰頹乃至煙滅;又闡思辨之深徹,詮釋剖析盛衰興替的永恆歷史命題。

本書內容包括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如何興起,以及羅馬帝國周邊國家對羅馬的影響,有波斯、阿拉伯、匈牙利、保加利亞、俄羅斯、蒙古等國家的簡短歷史,甚至還提到了長城和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以及北匈奴的西遷,忽必烈的艦隊對日本不成功的入侵。整部著作氣勢恢弘,是一部堪稱巨著的作品。

《羅馬帝國衰亡史》出版後傳誦兩百年迄今不衰,其文學光彩與史學成就同樣為後人稱頌。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作者:溫斯頓?丘吉爾

薦者寄語:

惟一一部讓作者混到諾貝爾文學獎的史學著作,當然是非常特異的。二戰把世界強行扭到一種新格局,在新格局下成長起來的人們無法忽視它。二戰的材料留到今天的,汗牛充棟遠不足以形容之。所以二戰史可以不斷出成果,出很多好書。但卻沒有一部書能如此引人入勝。過去沒有的話,當然以後更不會有。現代社會最特殊的時代、最重要的戰爭中,起到最關鍵作用的親歷者,跑出來現身說法,所以這部作品是無與倫比的。丘吉爾早年寫慣傳記和回憶錄,他有收集材料的習慣,二戰中勝利一方的最高層秘密,但凡能說的,都不厭其詳地呈現出來。他賴以多年轉戰議會和政府的雄辯,也給此書增色不少。對於現代世界感興趣的讀者,此書恐怕是不得不讀的。

作者介紹: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爵士(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國首相,政治家、演說家及作家,1940-1945,1951-1955兩度任首相,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帶領英國獲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195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書成之際,丘吉爾立刻受到諾貝爾文學獎青睞,以極具「歷史寫作和傳記價值」,一舉奪下文壇最高榮譽桂冠。

書籍介紹:

本書是丘吉爾在二次大戰剛結束,被英國人民以選票請下台後,花費六年時間完成的曠世巨作,洋洋洒洒360萬字,收錄大量政府文件、會議記錄、來往函電、個人保存資料,以及200多幅珍貴史料圖片,卷帙繁浩,氣勢磅礴。全書記述30年代初期一直到二戰結束後,當代重大國際事件和進程,極具史料價值。全書按事件發生時間分為六冊:《風雲緊急》(1919年-1940年5月),《最光輝的時刻》(1940年5月-1940年底),《偉大的同盟》(1941年),《命運的關鍵》(1942年-1943年5月),《緊縮包圍圈》(1943年6月-1944年6月),《勝利與悲劇》(1944年6月 -1945年8月世界大戰結束)

(四)讀史的智慧

作者:姚大力

薦者寄語:

讀書只讀出「功利」二字,不僅會倍感世界之無趣,也應該覺得自己很無趣。要洗去這麼多年電視與通俗歷史讀物吹到身上的「利益」、「陰謀」的塵埃,讀讀姚大力先生的書,會有用處。智慧這個詞太有高度,要博通,要銳利,更有一樣不可或缺的,是關懷——或者說信仰也無妨。此書之中,滿滿的兩個字是「關懷」。

作者介紹:

姚大力,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1975年畢業於昆明師範學院(今名雲南師範大學)史地系。1986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研究生院,並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87年至1997年任教於南京大學歷史系,曾任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1987年至1991年)。1993年至1995年在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和東亞語言文學系當訪問學者。1997年調至復旦大學王作。先後發表專題論文三十餘篇,著有《北方民族史十論》,並參加了韓儒林主編的《元朝史》、由陳得芝擔任分卷主編的《中國通史》 「中古時代?元時期」的寫作。

書籍介紹:

本書系知名學者姚大力教授多年來閱讀有關史學著述的各類隨筆,計三十餘篇,內容涉及如何讀書,歷史學家的人文思索,書籍、學問與社會人生以及書評,取名「讀史的智慧」,大體反映出他寫作這些文章的用意和重心所在。通過閱讀,讀者大體可以看到一個歷史學家如何用樸素而張力十足的文字構織起嚴謹、朴茂的思想世界,看到一個以「極高遠底於平實」作為人生和學問之境的長者是如何在讀史和治史的學術生涯馳騁個人的思想智慧。

主要內容包括:談古論今第一人——司馬遷和他的《史記》,漫談讀書,二十世紀中國的元史研究,二十世紀中國的元史研究,顛撲不破的老生常談——讀弗拉埃寫給青年學生的一封信等。

(五)敬畏歷史

作者:虞雲國

薦者寄語:

此書與我推薦的其他幾部中國現代學者的著作一樣,易讀而深邃,真要是有些地方讀不太明白,也沒有關係,慢慢來,至少不會把人讀壞。虞雲國先生學術精嚴,但文筆不羈,摹寫一事一物,都曲盡其妙,不過最值得一說的應該是他的識見高遠,本系姜鵬老師不久前說過,虞先生是未被充分重視的一位史家。我們共同的看法是他的「史識」。他最近幾年出過幾本精採的論文與史評的合集,此書是所涉的面較廣的一本。

作者介紹:

虞雲國,浙江慈溪人,1948年生於上海。現為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宋史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宋代歷史與文獻的研究。撰有《宋代台諫制度研究》、《細說宋朝》、《宋光宗宋寧宗》等專著,主編《宋代文化大辭典》、《中國文化史年表》,整理點校《文獻通考?四裔考》、《南部新書》、《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薊漢三言》等古籍十餘種,發表《論宋代第二次削兵權》、《史壇南北二陳論》等論文數十篇。近年的文史隨筆結集為《古今多少事》、《水滸亂彈》等。

書籍介紹: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一路走來的全部歷史,應該深懷敬畏,坦然然面對。在民族與國家的歷史記憶中,必然既有輝煌與榮光,崛起與成功,也有劫難與恥辱,沉淪與失敗,其中,正面與負面共存,美好與醜惡交織。然而,無論是非成敗,無論盛衰榮辱,對一個自信的民族與成熟的國家來說,只要正視與善待,不管何種歷史記憶,都是一筆無可替代的珍貴財富。

虞雲國的這本《敬畏歷史》主要選取了與中國歷史相關的書評、隨筆與自序,內容包括:「歷史上的中國人如何應對外部世界」,「那樁關於海瑞的公案」,「黎東方:完美的歷史說書人」,「當代史家眼中的《黎東方講史》」,「一部幾乎被遺忘的拓荒之作——張家駒與他的《宋代社會中心南遷史》」,「保聖寺的聯語與塑像」,「口袋本摭談」等。

推薦書目:

(六)方言與中國文化

作者:周振鶴,游汝傑

薦者寄語:

游先生是語言學界有數的高人,周先生是通人,嘗涉獵中國文化多個方面,其中語言-空間的研究在他的學術歷程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而此書是諸多相關作品中影響最大的一部。相比一般的語言學作品,它是難得的可讀性強的作品。另一個特出之處是其寫作角度之巧妙,方言這個中國文化中最關鍵的要素,在時間和空間形成的多個維度中移動和鋪開,猶如一幅水墨畫的創作過程,作為方言的載體,我們每個人可以在畫中找到自己所在的一點,這是一種非常優雅的尋根方式。

作者介紹:

周振鶴,1941年生於廈門,1959-1963就讀於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礦治系;1978年考入復旦大學讀研究生,師從譚其驤院士,1983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為我國首批兩名文科博士之一。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兼職有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行政區劃與地名學會行政區劃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擅長政治地理、文化地理、地方制度史、近代新聞史、以及文化語言學、語言接觸史的研究。

游汝傑,生於1941年,浙江溫州人,1981年獲復旦大學文學碩士學位。現任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漢語方言學和文化語言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專著有《漢語方言學導論》、《西洋傳教士漢語方言學著作書目考述》等,並在《中國語文》、《方言》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

書籍介紹:

本書由歷史地理和文化語言學家周振鶴與復旦大學中文系語言學家游汝傑合作,以紮實的歷史地理和語言學知識為基礎,從移民、栽培植物、地名、戲曲、小說、民俗、文化交流等方面,對漢語方言在歷史上的流變及方言與中國文化的複雜關係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梳理分析。本書在研究方言時所採用的歷史地理分析法尤為學界所讚賞。獨特的研究視角、清晰的分析思路、新穎獨到的見解再加上流暢、通俗的文風,使得本書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趣味橫生。本書初版曾榮獲全國高等學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

(七)中國歷史通論

作者:王家范

薦者寄語:

寫通史最難,難處有二,一是對不同時代、不同主題,作者都能有自己的高明識見,錢穆、呂思勉的通史,卓然於此。二是能以特別的思考方式,讓讀者每讀一段,掩卷三嘆——於是也讀得慢,但是慢得值得,由問題意識帶動的行文,令讀者如入寶山,斷不至空手而歸,此類作品更少,內藤湖南的《中國史通論》或可算是其中之一。而王先生此書,可謂兼而有之。若說這六十餘年所出的形形色色以灌輸知識點為目標的通史是「授人以魚」,當然王先生此書,可謂「授人以漁」。王先生自己也覺得這部作品有點特別,所以稱其為「論」。

作者介紹:

王家范,男,1938年9月生,江蘇崑山人。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江南區域史研究中心主任、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985創新基地中國江南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上海市歷史學會副會長。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教學與研究,主攻中國社會經濟史,側重明清時段與江南地區,於史學認識論與方法論方面亦有探索,代表作為《中國歷史通論》。

書籍介紹:

本書以勾勒輪廓、闡釋整體特徵為限,又包含著對百年來「傳統」向「現代」轉型的「中國情結」的特殊關注。在統合百家的基礎上,從通貫和整體詮釋的角度,對國史中的重大問題做出個性化的解讀,進而揭示中國歷史變遷的內在脈絡。通史的意境,全在通古今之變,歷史由此才重顯出它的節律脈動,是一個活潑潑的跳動著的「集體生命體」,有它特殊的生命歷程和內在的新陳代謝機制。

(八)歷史學基礎文獻選讀

作者:包偉民

薦者寄語:

編選是綴玉聯珠的活,借他人的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意思,當然和著作不是同一回事,但同樣體現操刀者的才識和觀點。編選歷史學基礎文獻的,亮出的是編選者對於史學史的認識。難得的是包先生兼重中西史籍與理論,不過我從他精採的前言中讀出:盡可增廣見聞,不過始終要有一絲清明,對於理論、主義,多一些質疑不是壞事。按編排的史學論文的次序讀下來,是一部史學的進化論,先通覽一遍,不僅粗通史學史的脈絡,並且還能增強免疫力。要知道,能在史學上開宗立派的,都非泛泛之輩,初窺門徑者直接進入某一學派的著作,免不了被捲入其中難以自拔,那時自限門戶,眼界便局促了。不如由人指點著,先抬頭看看滿天的星辰,對了,第一篇選得別有深意,有立此存照的意思,須予特別關注。

作者介紹:

包偉民,1988年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博士學位,現為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主任,浙江省歷史學會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宋代史、中國古代經濟史、近代東南區域史。代表作為《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

書籍介紹:

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裡,無論是那些歷經周折、迷途知返者,還是那些得到過高人指點、不費吹灰之力即大踏步登堂入室者,都非常清楚找到門徑的重要性。這個門徑就是讀經典文獻,讀最少但確實是最重要最有用的文獻。本書為「人文社會科學基礎文獻選讀」中的一本。本書主要講述了溫泉關戰役,史德歷史已經形成了「世界精神」的合理的必然的路線,史之意義及其範圍,記唐代之李武韋楊婚姻集團,交換縱橫談,新史學,商周青銅器上的動物紋樣,孟姜女故事的轉變,歷史是什麼等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學考研和就業 的精彩文章:

3分鐘讀懂「魏晉南北朝」400年

TAG:歷史學考研和就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