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賣火柴到創辦宜家 英格瓦: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可沒有時間用來等死

從賣火柴到創辦宜家 英格瓦: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可沒有時間用來等死

宜家(IKEA)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

當地時間1月27日,全球最大傢具和家居零售商、最受歡迎傢具和傢具品牌宜家(IKEA)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在其位於瑞典的家中逝世,享年91歲。 直至逝世之前,這位瑞典商業大亨一直是宜家的掌舵人。

坎普拉德曾憑藉481億美元的凈身價,當仁不讓地成為全球最富有的白手起家億萬富翁之一。如果你問暢銷書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他會把坎普拉德的成功歸功於後者具備的一些「不受歡迎」的個性特徵,比如說難相處以及不在乎別人的想法。當然,在坎普拉德的致富道路上,節儉功不可沒。

這位億萬富翁不在乎外表,沒有時髦服飾,沒有昂貴手錶,出門旅行總是坐經濟艙,他認為「簡單就是一種美德」。那麼,當年那個賣小商品的小男孩究竟是如何在全球掀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傢具革命?

賣火柴的小男孩

英瓦爾似乎時時刻刻都在小心地準備著渡過經濟危機。他的口頭禪是:「欠了人家的錢就不自由了。」

宜家(IKEA)的名字來源於創始人英瓦爾·坎普拉德的名、姓、其出生地的農場和村莊的首字母組合。英瓦爾出生於瑞典南部斯莫蘭省的一個小城,其祖父是德國移民,經營著一個農場;外祖父是本地富商。

幼年的英瓦爾衣食無憂。或許天生就流淌著商人的血液,小英瓦爾從5歲起,就對賺錢這件事著迷不已。他的第一筆生意是賣火柴。靠著從集市批發大量的火柴、轉而一盒盒推銷給街坊鄰居,5歲的英瓦爾賺到了第一筆錢。從此之後,他的「倒買倒賣」生意就沒有停止過,從打火機、聖誕卡、植物種子、鮮魚到圓珠筆、鉛筆……17歲前,這個男孩幾乎賣過所有能想到的小商品。

父親和奶奶一直是他的堅定支持者。從第一盒火柴開始,英瓦爾賣的每一樣東西,奶奶都會買下一點,並且總是誇獎他頭腦靈活;而父親在聽到小英瓦爾「要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公司」的「宏願」後,由衷地鼓勵他:「好好努力吧,這可是個好主意。」

1943年,17歲的英瓦爾真的實現了「開一家自己的公司」的願望,在叔叔和父親的幫助下,他註冊了一家名為IKEA的公司,公司標誌使用藍、黃兩色,這正是瑞典國旗的顏色。這一年,英瓦爾即將去哥德堡商學院上學。

3年後,宜家在當地已經小有名氣。

它的特色很簡單,卻很有吸引力,就是「低價」。英瓦爾幾乎把所有的課餘時間都用在生意上,對他來說,這是最好的娛樂。

很快,英瓦爾不再滿足於只向身邊的人推銷東西,他巧妙地利用瑞典發達的收奶車網路,把宜家的商品銷往全國各地。瑞典的畜牧業發達,每日清晨,乳品公司的收奶車都要穿梭於各條主要道路之間,去每個農戶家收購牛奶。英瓦爾把這個現成的渠道利用了起來,他先是印製宜家的郵購目錄,讓收奶車帶到各個家庭,再從各個家庭里收集訂單,之後,包裝好的商品會通過收奶車送到顧客手裡。

讀完商學院、服完兵役後,英瓦爾回到家鄉繼續自己的生意。此時,父母都成了他的幫手,父親負責訂單和賬單,母親負責接電話和商品包裝,宜家成了一個真正的家族企業。到1959年,宜家的員工已達到100人。33歲的英瓦爾成了當地有名的企業家。

除了低價商品,老闆個人生活的極端節儉成了宜家的另一個著名標籤。英瓦爾被媒體稱為「瑞典最節約的人」,他出門乘公共汽車、飛機搭經濟艙、火車坐二等車廂、在大排檔跟管理層開午餐會議、住最便宜的旅館、在菜市場討價還價、理髮只花12美元、喝廉價的威士忌、買房子也要等到整個小區快賣完的時候以最低價買尾樓……關於他的節儉事迹,數不勝數。他甚至在出席剪綵儀式時,把剪下來的彩帶摺疊好遞給主人,並告訴人家這條彩帶還能重複使用。

一次接受採訪時,主持人以開玩笑的口吻提到了英瓦爾那輛開了十多年的老爺車。英瓦爾卻認真地解釋:「它差不多還是新的,才只有15年而已。」

這位當年「賣火柴的小男孩」可能永遠學不會美國大亨們乘私人飛機去國會討錢的做派,宜家的每一分錢都是英瓦爾從5歲起一點點攢下來的。英瓦爾從不借錢,對讓公司上市的建議也不以為然,似乎時時刻刻都在小心地準備著渡過經濟危機。他的口頭禪是:「欠了人家的錢就不自由了。」

極端節儉和吝嗇只有一線之隔,英瓦爾把這個「度」掌握得很好,他對待員工並不像葛朗台。1999年,英瓦爾在公司發起了一項感恩活動,他把宜家在全球範圍內一天的銷售額全部分給員工,作為新千年的獎勵,從餐廳工作人員到集團總裁,全體員工得到了同等數額的獎金。

只放一隻羊

宜家將「低成本」的原則發揮到了極致,將生產外包到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低廉的國家。

中國人有句話:一隻羊也是放,一群羊也是趕。言下之意,只要有平台有渠道,放一群羊的成本要遠遠低於放一隻羊。因此,「兼并」、「整合」總是企業家們口中的熱門辭彙。

英瓦爾卻在放過一群羊後,只留下了一隻。

1943年,宜家剛成立時,幾乎所有的小商品都在它的經營範圍內。但在10年後,瑞典政府推出「戰後百萬家庭計劃」之時,英瓦爾卻頗具遠見地發現了傢具市場的巨大潛力,於是,他果斷地放棄了所有其他業務,專門經營傢具。

轉型之初並不順利。當時,瑞典傢具市場上已經有了一個製造巨頭和一個零售巨頭,兩者之間的長期合作基本已經排除了新競爭者進入的可能。英瓦爾只得另闢蹊徑。他打破了製造商和零售商的界限:以零售商的身份向附近森林裡的獨立生產廠家採購傢具,同時以製造商的身份將傢具賣給消費者。他還將一間廢棄的舊廠房改造成宜家的倉庫兼展廳,掛上了「宜家專賣店」的牌子。

生意剛見起色便再遇難題。1955年,競爭者聯合供貨商集體抵制宜家。不得已,宜家被迫開始自己設計傢具。沒想到,這成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宜家設計的傢具追求最簡潔的線條、最樸素的用色、最實用的功能和最低的成本,這些特點慢慢形成了獨特的宜家風格。

1956年,一名員工在裝貨前拆掉桌腿的做法啟發了英瓦爾,此後宜家開始推出「平板包裝」,這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成為宜家之後所有設計的核心之一。伴隨著「平板包裝」一起誕生的,還有讓顧客自己組裝傢具的主意——這真是一個完美的點子,既讓顧客享受了自己動手的成就感,又為公司省下了不少成本。用英瓦爾的話說:這是讓顧客成為我們的合作夥伴。

宜家將「低成本」的原則發揮到了極致,將生產外包到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低廉的國家,是英瓦爾的又一項省錢策略。20世紀60年代,在全球化理論還沒有誕生的時候,英瓦爾就用自己的行動實踐著全球化戰略。他帶著宜家自行設計的圖紙,四處尋找低成本廠家。最終,他在波蘭發現了一切適合的條件:大片的森林、悠久的木材加工傳統、強大的傢具製造能力,以及最重要的——低廉的價格。於是,宜家在波蘭建立了第一個海外生產基地。很快,宜家就開始了全球性採購和生產。近幾年來,中國已經超過波蘭,成為宜家海外採購最多的國家。2008年,宜家商品中來自中國的佔21%,而來自其家鄉瑞典的只有6%。

1976年,英瓦爾發表了《一個傢具經銷商的宣言》,為宜家的商業理念定下基調。在宣言里,英瓦爾聲稱:「為一個更好的世界服務,沒有比傢具更好的東西了」。他還在其中提出傢具商的「九戒」:體諒顧及、謙虛謹慎、尋找責任心、有權犯錯、有克制能力……這篇宣言後來被譽為「宜家聖經」。

只放一隻羊,就要將這隻羊養得最肥。為了減少利潤外流,宜家首創了「一體化品牌」模式,實現了製造品牌和零售品牌的融合。基於這種理念,宜家一直堅持由自己親自設計產品並擁有專利。宜家銷售的所有產品均是「宜家製造」,連宜家商場一般也是自己買地建造。

這種「一體化品牌」模式是整合產業鏈的關鍵。從產品設計、材料選擇到價格制定,宜家擁有了整條產業鏈上的絕對話語權。

生活就是工作

「80歲不算什麼,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可沒有時間用來等死。」

卡夫卡說: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尋找隱藏著的奧秘上,或許原來本沒有什麼奧秘。英瓦爾對此深以為然,他說:「簡單是種美德」。

60多年來,宜家始終堅持簡單原則:簡單的產品構造、簡單的生產過程、簡單的產品種類、簡單的管理結構。

英瓦爾總是謙虛地說:「我是個十分糟糕的組織者,我常常猶豫不決,難下決心。」但事實上,他做決定果斷得很。

為了享受低稅政策,宜家從瑞典遷到荷蘭,最後又遷到了瑞士。今天宜家集團的最終擁有者是荷蘭慈善信託基金,另外一家公司Inter Ikea Systems則擁有宜家的知識產權——包括它的概念、商標和產品設計。這種由多個基金會和離岸信託公司擁有的體系,可以確保規避高額稅收,並保證宜家不會因家族紛爭而分裂。

創始人英瓦爾有3個兒子:彼得、約納斯和馬修斯。很小的時候,孩子們就被培養著與錢打交道。要買某樣東西前,英瓦爾總是反覆地問他們:你肯定那就是你想買的?你想過要花多少錢才划算嗎?如果買了這個,你的口袋裡就一分錢不剩了。

在這樣的教育下,3個孩子身上都有著明顯的「坎普拉德家族出品」的標籤。他們都很節儉、買二手貨、並且討價還價。他們都很低調,在公共場合說話前總要深思熟慮一番。

三個人有著不同的愛好——彼得喜歡飆車和跳傘,約納斯是音樂發燒友,而馬修斯則喜歡靜靜地釣魚或者研究倫理學。

對於家族事業,他們也有著不同的理想。彼得的願望是迅速擴張,最好一年內能開25家新店;約納斯的目標是擔當一家分店的經理,並且在那個位置上待3年;而馬修斯則表示,最喜歡待在商場裡面,寫一些關於可行性改進的報告。

1986年,英瓦爾辭去總裁職務,將公司大權交給了3個兒子。不過,他還擔任著宜家的顧問,兒子們有什麼重大決策還要詢問他的意見。退休的老人在某個宜家商場里有一間辦公室,裡面只有一張書桌、幾把椅子、一個書架、一部電話和一座屏風,全部是「宜家出品」。

2002年,英瓦爾正式宣布離開宜家。他在法國南部購買了一座葡萄園——注意,是用現金,一分錢貸款也沒有。本來應該享受無憂無慮的田園生活了,但這可不是英瓦爾的作風,他開始計算葡萄園的收成,並且還出租房間來補貼開銷。

「生活就是工作,沒完沒了的工作。」目前,這位80多歲的老人還經常出現在全球各地的宜家分店裡,像一個挑剔的顧客那樣,跟工作人員討論杯子把手的彎曲度、檯燈的形狀、地墊的顏色,甚至價格標籤的擺放位置。

「80歲不算什麼,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可沒有時間用來等死。」這位著名的工作狂一直在用行動證明著這句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才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英才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