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中國的「毛民」與「黑人」——以《山海經》、《荀子》等為例

古代中國的「毛民」與「黑人」——以《山海經》、《荀子》等為例

李濟先生在《中國文明的開始》文中提到了上古中國有「毛民」與「黑人」的存在,他那時分子人類學還沒有誕生,自然有言之未盡的遺憾。我們現在以分子人類學的一些邊角材料對李先生所述稍加補充,以窺見上古中國各種族融合的過程。

01東亞的人群分類

Y 染色體主幹單倍群的區塊分布示意圖

如今我們都知道所有中國人與北京猿人毫無關係,後者是在現代智人之前走出非洲者,早就在冰河時代被盡數淘汰。至於山頂洞人,也只是現代中國人的祖源之一。

所謂黑白黃棕這樣的體質人類學的分類已經是過時的凹特理論。2003年人類基因譜測繪完畢後,分子人類學異軍突起,其提出新的分類標準,男性的Y染色體DNA單倍群與女性的mtdna。根據分子人類學的檢測我們可知,現代中國人的祖先至少包括Y染色體單倍群C(C*/C3)、D、Q、O(O1/O2/O3)、N諸多類型。

其中C、D二者是第一批走出非洲的現代智人,他們於14萬年前走出非洲,於4萬年前散布在整個東亞、東南亞與澳洲。D首先進入東亞,C隨後進入,對前者進行了「融合」。結果是C佔據了東亞大陸的主要地區,D則被排擠到青藏高原、西伯利亞與日本列島等邊遠地區。

C除了東亞外,還進入了澳洲。後來冰河結束海平面上升,澳大利亞與世隔絕,上面的土著一直要等到公元1606年白人到來後才再次看見人這種動物。

6萬年前,第二批智人——Y染色體單倍群F819(即通俗所說的黃白人種的祖先)——走出非洲,來到伊朗高原。而後四面散開:

有一部分人群向西,進入冰河時代的歐洲,他們就是Y單部群I,考古學上稱之為克羅馬農人,他們取代尼安德特人。(請參【隨筆】《極簡人類史》之五:獅王爭霸——歐洲上古史(上))

有一部分人群一直斜插向西北,追逐猛瑪象,鑽入冰河封鎖中的大地,直抵白令海峽,來到美洲,他們就是印第安人(嚴肅的說法是美洲原住民Native Americans),Y染色體單倍群為Q1a3*-M346(印第安人還有極少量的P*、C、F*)。這支勇敢的長征隊伍在沿途留下了許多人群,其中散布在中國北方、東北、西伯利亞者,他們單倍群是Q1a1-M120。

有一部分人群向北停留在裏海北岸、南俄草原,他們就是後世所謂的白人,Y染色體單倍群R,而後又分為東西兩支,西支R1b在4800年前駕著馬車沖入歐洲,「融合」了克羅馬農人等,他們就是著名的顏那亞人。其中的東支R1a則一路抵達中國的北方,從新疆至山東,成楔形插入,他們就是著名的吐火羅人。

又有一部分向東沿著印度洋海岸線來到東南亞,待1萬年前冰河結束後,大隊北上。這就是O與N,一路與C「融合」。當他們北上到達中原後,就遇到了北方的Q,以及從西方遠道而來的R。

這樣,在上古中國的北方,就存在著Y染色體單倍群C、D、O、P、N、Q、R,如此之多的人群,此斷非東周所塑造的炎黃子孫、萬世一系所能涵蓋。

後世N繼續北上,在東亞只留下小部分。N型高頻分布在極北地區如芬蘭。O型成為東亞最主要的人群,CDQN則各佔一定比例。故而今日所謂漢族,並不是在血統意義上而言,他是O、C、D、P、N、Q、R均有兼存的群體。

02三個山頂洞人頭骨

老年男子、中年女性、青年女性

1933年在周口店發現了山頂洞人,根據德國古人類學家魏敦瑞(Franz Weidenreich,1873~1948,時任北京協和醫學院人體解剖學教授,是頭骨的第一個鑒定者)1939年的報告,頭骨分屬三種不同的種族,老年頭骨是原始蒙古人(按,即以往所謂黃種人)、青年女性頭骨屬美拉尼西亞人(按,Melanesia源自希臘語,指黑人群島,則此頭骨有著太平洋黑人的特徵,其實這些太平洋人不是非洲黑人,而是單倍群D的矮黑人),另一中年女性則屬愛斯基摩人,而且這三人很可能屬於一個家庭。魏氏認為他們生活在2萬年前。另一個哈佛大學的侔維斯教授寫信給李濟,認為根據洞里動物來看,當在1萬而非2萬年前。當然魏氏並未肯定他們就是典型的土著,說不定是從外地移過來的。(按,因為數據來源單一)但是哈佛大學虎頓教授(Professor E.A.Hooton,又譯虎滕,李濟先生的老師之一)提出自己的觀點,認為那個所謂的原始蒙古人種的山頂洞老人,更像一個具有古代澳洲人種特徵的原始歐洲白人,並且其頭骨幾乎與近代的蝦夷人的頭骨相同。

不幸的是,在1941年的日軍入侵中,山頂洞人遺骨和北京猿人的化石一起失蹤了,從此杳無蹤跡。後來人們只能根據魏敦瑞的助手胡承志製作的三個十分精準的石膏模型來研究山頂洞人。

我們今天幾乎可以肯定,這三個頭骨,所謂的原始蒙古人或蝦夷人的老年人頭骨屬單部群C型,所謂青年女性美拉尼西亞女性頭骨屬單倍群D型,另一具中年女性則屬單倍群Q型。至於ON,他們當時還躲在東南亞大本營沒有北上呢。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來看此三類人的特徵。

其一,老年男子。虎頓教授的專業素養令人肅然起敬,他憑頭骨就能得出與今天DNA測定相同的結果。蝦夷人在外表上,確定具有原始歐洲白人特徵,然而他們的Y單倍群是C,與澳洲土著完全一致。

澳洲土著與蝦夷人

所謂蝦夷人亦稱阿依努人。他們是日本的土著,創造了繩紋文明。後來O系自大陸遷入日本,C系的蝦夷人便被迫北遷,現大部分住在日本北海道、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在阿伊努語中,「阿伊努」即「人」的意思,而「蝦夷」則帶有貶義,直譯是「毛人、囚俘、蕃人」的意思,是日本人對原住民的蔑稱。純種蝦夷人身材矮小,膚色淺黑,在世界已知人種中體毛最盛。他們的頭骨似乎同時具有黃白人種的某些特色。男子低額多須,高眼眶、深眼窩、深陷的鼻根、突出的眉弓,絡腮鬍須濃厚,婦女沿嘴邊有髭狀痕迹。日本古代有所謂征夷大將軍,所征之夷即為蝦夷。幾千年的同化已使純種的蝦夷人瀕於滅絕。現在的蝦夷人幾乎沒有純血統的,體格趨像日本人,他們本族的語言和宗教也瀕於消失。

其二,青年女性。她當屬於單倍群D,最典型的為尼格利陀人(Negrito),又稱矮黑人,最大特性是身材身材矮小且皮膚偏黑,眉弓較為突出,今天在東亞已經沒有原生態的D型了,零星分布於菲律賓、馬來半島、泰國和安達曼群島,我們可以參見安達曼群島的D型,他們保留了祖先的模樣。

尼格利陀人

其三,中年女性,所謂的愛斯基摩人頭骨。她當屬Q型先民。因為當時除了CD外,只有Q了。古愛斯基摩人父系先祖屬於Q1a*類型。他的兄弟類型,Q1a1主要見於東亞諸民族,中國北方民族也經常測到一些。

古愛斯基摩人700年前已完全滅絕,這裡是構想圖

遺傳學的證據顯示,從西伯利亞遷徙到美洲和北極的移民至少有三波:首先是今天的美洲原住民,接著是古愛斯基摩人,最後則是現代因紐特人。最先踏上美洲大陸的是印第安人(24000-14500年前),其次是愛斯基摩人(5000-700年前),隨後是因紐特人(1000-700年前)。以往所稱的愛斯基摩人是古愛斯基摩人(Palio-Eskimo),而所謂的新愛斯基摩人(Neo-Eskimo)就是因紐特人。

現在我們要來補充一下魏敦瑞教授的推測,魏氏說這三人很可能屬於一個家庭,我們認為,這三人很可能屬於一個臨時家庭(一共發現7具頭骨,其餘4具太過破碎無法整理)。

1.8萬年前,東亞大地還籠罩在漫天冰河中,被嚴寒消滅大半的C、D先民早就放棄爭鬥、相互扶持,躲在洞穴里艱難度日,他們瞠目結舌地看著一隊又一隊的猛人追逐著猛碼象向西北衝去,當然他們的隊伍中也不斷地有人生病、迷路、掉隊……於是C、D就收留了他們一起生活。

當然現代學者有其它意見。如英國學者斯特林格(Stringer)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的研究論文稱,他將這三個頭骨與歐亞大陸發現的其他古人類頭骨相比較,認為他們非常相似,接近走出非洲的智人的原初型態,當是在距今四萬到一萬年之間歐亞大陸的古居民,並且他把這一顯著相似性作為現代人類非洲單一起源論的一個證據。

03 「毛民」和「黑人」的命運

那麼這三支人在後來的命運如何呢?

其一,C型的「毛民」。李濟先生緊跟著提到了《山海經》的「毛民」,這一卷專門敘述古代東方的東北地區,包括中國東北、西伯利亞東部、庫頁島及日本一帶。公元4世紀的郭璞注釋稱,這些毛民他們的臉上和身上都長滿了長毛。李濟認為,《山海經》的作者非常熟悉毛民的外表,否則他們的描述不會和現在仍然生活在日本北部的蝦夷人的外貌那麼相符。

這些毛民,不僅熬過了冰河時代,還一直生活到了商朝。公元3世紀的《荀子》也有對「毛民」的描寫。《非相》一文中,荀子反對以貌取人,批評迷信和骨相學。他提到「閎夭之狀,面無見膚」,即面部長滿了毛。這個閎夭是周朝創始者智囊團的十大功臣之一。《荀子》的記載幾乎是我們文獻中關於毛民的最後一次。而後,他們便與其他人群普遍通婚,漸漸融合消失了,只留下諸多美髯公飄逸在歷史時空中,如關羽。

其二,D型的矮黑人。他們似乎很不幸,經常被當作商人的犧牲來祭祀。李濟先生認為在古代中國銅器的繁複花紋中,也有酷似他們人種的外貌。如著名的虎抱小童卣。

按:即虎食人卣(yǒu)。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青銅器珍品,是商代的盛酒器,共有兩件,相傳出土於湖南省安化、寧鄉交界處,後來都流入國外,一件藏於法國巴黎市立東方美術館,一件藏於日本泉屋博物館。其中以日本泉屋博物館所藏較著名,通高35.7厘米,重5.09千克。卣作為一件禮器,它是貴族階層的標誌,商代以虎作為該器物的表面紋飾,是試圖顯示貴族權勢的威嚴。

另外還有更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二立耳各飾以二虎食人圖案,虎口之人首,也是小黑人的樣子。

按,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另外,這種雙虎食人像在赫赫有名的婦好墓中也有,是為兩虎食人首銅鉞。

李濟先生在《中國民族的形成》一文中引用《魏書》,稱大秦即羅馬來使至越南,看到小黑人覺得很稀有,於是當地政府送了男女各10人給他帶走。李濟先生認為,直到9世紀或更晚,中國南部還有小黑人存在。他引用了白居易的詩,認為道州居民還有小黑人。愚以為,其實唐朝時著名的崑崙奴應該就是指矮黑人。至於再往後,我們還可以看到他們的存在,當然不僅僅限於南方。

下圖是元朝劉貫道1280年繪製的《元世祖出獵圖》,我們可以看到,最右側的紅衣人,策馬揚鞭者,正是他們。

《元世祖出獵圖》

拉近一些

所以,他們不僅頑強地生存下來,可能還獲得了勇武的美名,漸成為大丈夫的模範膚色,故而我們看各種演義形容猛將常有「面如重棗」四字,當然,最有名的「黑人」就是他嘍。

演義中的包公形象

至於Q型,他們後世躍馬南下,融合北上的O系,開創了輝煌的商朝,此是後話。

少禹西元二〇一八年一月廿九日如如堂

參考文獻:

李濟:《中國文明的開始》,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崔少禹 的精彩文章:

世界觀,一二三

TAG:崔少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