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白居易與元稹的生死之交 元稹的詩《菊花》《離思》欣賞

白居易與元稹的生死之交 元稹的詩《菊花》《離思》欣賞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別字威明,漢族,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

元稹8歲喪父,15歲以明兩經擢第。21歲初仕河中府,25歲登書判出類拔萃,授秘書省校書郎。28歲列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遺。母鄭賢而文,親授書傳。舉明經書判入等,補校書郎。元和初,應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09)為監察御史。因觸犯宦官權貴,次年貶江陵府士曹參軍。後歷通州(今四川達州市)司馬、虢州長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員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誥。長慶元年(821)遷中書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為同州刺史、浙東觀察使。大和三年(829)為尚書左丞,五年,逝於武昌軍節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贈尚書右僕射。稹自少與白居易倡和,當時言詩者稱「元白」,號為「元和體」。其詩辭淺意哀,彷彿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其樂府詩創作,多受張籍、王建的影響,而其「新題樂府」則直接緣於李紳。與白居易齊名,並稱元白,同為新樂府運動倡導者。作有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為後來《西廂記》故事所由。有《元氏長慶集》60卷,補遺6卷,存詩八百三十多餘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 卷。

他非常推崇杜詩,其詩學杜而能變杜,並於平淺明快中呈現麗絕華美,色彩濃烈,鋪敘曲折,細節刻畫真切動人,比興手法富於情趣。樂府詩在元詩中佔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並序》「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啟發了白居易創作新樂府,且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缺點是主題不夠集中,形象不夠鮮明。和劉猛、李余《古樂府詩》的古題樂府19首,則能借古題而創新詞新義,主題深刻,描寫集中,表現有力。長篇敘事詩《連昌宮詞》,在元集中也列為樂府類,旨含諷諭,和《長恨歌》齊名。其鋪敘詳密,優美自然。元詩中最具特色的是艷詩和悼亡詩。他擅寫男女愛情,描述細緻生動,不同一般艷詩的泛描。悼亡詩為紀念其妻韋叢而作,《遣悲懷三首》流傳最廣。在詩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韻相酬」的創始者。《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均依次重用白詩原韻,韻同而意殊。這種「次韻相酬」的做法,在當時影響很大,也很容易產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傳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創以古文制誥,格高詞美,為人效仿。其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敘述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悲劇故事,文筆優美,刻畫細緻,為唐人傳奇中之名篇。後世戲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創作出許多戲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和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等。元稹曾自編其詩集、文集、與友人合集多種。其本集《元氏長慶集》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卷。事迹見新、舊《唐書》本傳。今人陳寅恪有《元白詩箋證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譜》。

白居易與元稹的生死之交

唐寶民詩歌史上有「元白體」之說,語出自南宋嚴羽的《滄浪詩話》,嚴羽將白居易與元稹的詩體並稱為「元白體」,蘇東坡也曾將其二人相提並論,稱為「元輕白俗」。白居易與元稹不但是詩歌創作上的同道,也是志同道合的生死之交。

白居易與元稹是貞元十七年(801年)在長安相識的,白居易進士及第,元稹則考中了明經,後來通過了吏部的「書判拔萃科」考試,同時被授予校書郎的官職。這是個沒什麼事可做的閑職,二人便一起遊山玩水、飲酒吟詩,成為親密無間的朋友。二人都準備參加制科考試,便一起住進華陽觀學習。元和元年(806年),二人在制科考試中雙雙勝出。以後的歲月里,宦海沉浮、萍蹤不定,二人聚少離多,屈指算來,二人在一起相處較長的時間只有兩次:一次是在長安應試的五年;另一次是同朝為官的兩年,但這並沒有影響到他們的友誼。

元、白二人不僅在文學上情趣相同,在政治主張上也具有相同的理念,白居易文集中有《策林》七十五篇,宋人洪邁將《策林》看作是元、白二人合作的作品,是在華陽觀準備制科考試時共同撰寫的,《策林》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是針對當時的現實提出的政治主張。

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在華陰縣的敷水驛與宦官發生衝突(史稱「敷水驛事件」),但由於宦官當時權勢熏天,唐憲宗竟然將挨了打的元稹貶為江陵士曹參軍,白居易挺身而出,連上三書為元稹鳴冤,要求朝廷公正處理此事、以還元稹的公道,白居易如此為元稹仗義執言,不但會得罪宦官,而且會得罪皇帝,但他不管這些,足見他與元稹的感情之深。

元和元年(806年),元稹的母親去世,白居易為元稹的母親寫了一篇聲情並茂的墓志銘;元和六年(811年),白居易的母親病逝,元稹當時身在江陵,無法親自弔喪,便委派侄子專程前往代表自己弔祭,並寫了一篇情真意切的祭文,文中說自己與白居易「堅同金石,愛等兄弟。」白居易在家守喪期間,經濟拮据,元稹自己雖然也不寬裕,卻三次寄錢資助白居易,總計有二十萬錢,白居易非常感謝,在《寄元九》中寫道:「三寄衣食資,數盈二十萬。豈是貪衣食?感君心繾綣。念我口中食,分君身上暖。」元稹曾寫過一組《夢遊春》詩,記述了自己少年時代的情感經歷,他把這首詩與白居易分享,在《題序》中寫道:「斯言也,不可使不知吾者知,知吾者亦不可使不知。樂天知吾也,吾不敢不使吾子知。」顯然把白居易當成了可以傾吐內心秘密的知己,白居易收到此詩後,當即寫了首《和夢遊春詩一百韻》來唱和。元稹的妻子韋叢去世後,他寫了許多悼亡詩來紀念,也把這些詩寄給了白居易,白居易借用韋叢的口氣,寫了三首答詩安慰元稹。這樣的傾訴與安慰,正是二人情同手足的見證。

二人都是大詩人,所以,經常用詩歌來傳遞彼此的友誼,元和四年(809年)三月七日,元稹離開長安前往梓州審案,二十七日那天晚上,白居易與友人在朋友李建家喝酒,席間,白居易放下酒杯說:「微之(元稹)今天應該走到梁州了吧!」隨後提筆寫了一首《同李十一醉憶元九》:「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十多天後,有人帶來了元稹給白居易的信,信後附了一首《梁州夢》:「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馬,忽驚身在古梁州。」元和十年(815年),元稹被貶為通州司馬,三月二十九日啟程上路,白居易一直送到長安西邊的蒲池村,兩人在此借宿一晚,次日依依不捨地分手,元稹贈詩與白居易:「今朝相送自同游,酒語詩情替別愁。忽到灃西總回去,一身騎馬向通州。」白居易也寫了一首《醉後卻寄元九》相和:「蒲池村裡匆匆別,澧水橋邊兀兀回。行到城門殘酒醒,萬重離恨一時來。」幾天後,因長安陰雨連綿,白居易又為元稹擔起心來,在《雨夜憶元九》中寫道:「天陰一日便堪愁,何況連宵雨不休。一種雨中君最苦,偏梁閣道向通州。」這一年的秋天,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元稹得知消息後,寫了一篇《聞樂天受江州司馬》:「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白居易讀到此詩後,特別感動,寫了一篇《舟中讀元九詩》:「把君詩卷燈前讀,詩盡燈殘天未明。眼痛滅燈猶闇坐,逆風吹浪打船聲。」後來,他寫信給元稹說:「此句他人尚不可聞,況仆心哉?」

大和五年(831年),元稹病逝於武昌,消息傳到洛陽,白居易傷心地寫了一首《哭微之》:「今在豈有相逢日,未死應無暫忘時。從此三篇收淚後,終身無復更吟詩。」並作《祭微之文》:「既有今別,寧無後期?公雖不歸,我應繼往。安有形去而影在,皮亡而毛存者乎?」白居易又為元稹寫了墓誌。在此後的歲月中,白居易多次寫詩追憶元稹,「夜來攜手夢同游,晨起盈巾淚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宿草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阿衛韓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夢微之》)會昌元年(841年),此時元稹已離世十年了,白居易讀到了盧貞詩集中有盧貞與元稹唱和的詩,傷感不已,再次寫詩懷念道:「早聞元九詠君詩,恨與盧君相識遲。今日逢君開舊卷,卷中多道贈微之。相看掩淚情難說,別有傷心事豈知。聞道咸陽墳上樹,已抽三丈白楊枝!」

今天,距元稹和白居易的時候已經過去了一千餘年,但兩位詩人之間那種超越生死、榮辱與共的友情,卻依舊放射著至真至純的人性光輝!

元稹的詩

1、《秋夕遠懷》

旦夕天氣爽,風飄葉漸輕。

星繁河漢白,露逼衾枕清。

丹鳥月中滅,莎雞床下鳴。

悠悠此懷抱,況復多遠情。

2、《離思》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3、《使東川·南秦雪》

帝城寒盡臨寒食,駱谷春深未有春。

才見嶺頭雲似蓋,已驚岩下雪如塵。

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蘿萬朵銀。

飛鳥不飛猿不動,青驄御史上南秦。

4、《菊花》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5、《早春尋李校書》

款款春風澹澹雲,柳枝低作翠櫳裙。

梅含雞舌兼紅氣,江弄瓊花散綠紋。

帶霧山鶯啼尚小,穿沙蘆筍葉才分。

今朝何事偏相覓,撩亂芳情最是君。

6、《遠望》

滿眼傷心冬景和,一山紅樹寺邊多。

仲宣無限思鄉淚,漳水東流碧玉波。

7、《水上寄樂天》

眼前明月水,先入漢江流。

漢水流江海,西江過庾樓。

庾樓今夜月,君豈在樓頭。

萬一樓頭望,還應望我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天空的顏色 的精彩文章:

真的嗎?海底中的二氧化碳正在外泄?

TAG:歷史天空的顏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