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類戰爭正式步入集群作戰時代?

人類戰爭正式步入集群作戰時代?

近日,俄軍駐敘利亞軍事基地遭無人機集群攻擊的新聞持續發酵。武裝分子在一次行動中使用13架無人機的做法引起了各國軍隊高度關注。有媒體驚嘆,當美、中、俄等大國競相發展集群作戰能力時,最先在實戰中運用集群戰術的竟然是敘利亞的武裝分子!不少防務分析師認為,此次襲擊開創了無人機集群作戰的先河,標誌著人類戰爭正式步入集群作戰時代。事實果真如此嗎?  答案是否定的。  集群作戰的靈感來自蟻群、蜂群等自然界生物群落,目的是通過模仿群居生物的溝通和協作方式,成倍增強整體功能,自主協同完成複雜任務。集群作戰的主體是智能機器,本質上是智能時代的非對稱性消耗戰。需要指出的是,機器集群並非是大量無人作戰平台的簡單聚集,它要求平台之間能夠進行溝通並形成集群智能,進而完成複雜任務。正如蟻群,單只螞蟻的智商並不高,但整個蟻群卻能高效尋找食物,並找出將食物搬回蟻穴的最佳路線。一般來講,集群作戰具備三大基本特徵。一是網路化溝通,集群成員通過數據鏈相互聯通,實時共享感測信息,進行非等級化溝通。  二是自適應協同,集群成員能夠感知彼此方位,通過自主協同實現步調一致,形成有機整體。「無協同,不集群」,狼群和群狼的區別就在於此。  三是擁有集群智能,集群成員在交互過程中湧現出高水平智能,形成1+1>2的倍增效應。例如,大量無人機可通過分散式「投票」有效解決目標識別、導航定位等複雜問題。顯然,此次攻擊俄軍基地的無人機群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集群,攻擊行動也不具備上述特徵中的任何一條,因此不屬於集群作戰。目前而言,集群作戰的複雜性遠遠不是恐怖組織或者非正規武裝能夠駕馭的,即便是美、俄等大國軍隊也尚不具備集群作戰能力。美軍是集群作戰研究的搶跑者,早在2005年美國國防部就委託蘭德公司研究信息技術支撐下的集群作戰。2014年以來,美軍各軍種啟動了一系列集群作戰演示項目,雖然取得了長足的技術進步,但至今未能在實戰中開展集群作戰。

資料圖

當前,集群作戰要從構想變成現實,仍需克服兩大難關。一是技術瓶頸。目前,研究人員在實驗中已經成功演示了簡單的機器集群,但還沒有開發出通用模型用於理解「簡單的規則如何生成複雜的行為」。2016年10月,美國國防部戰略能力辦公室在惡劣天氣條件下開展了一次無人機集群測試,103架「灰山鶉」無人機共享一個分散式「大腦」進行集體決策,可自主規劃航線和協調行動,並成功識別和包圍了目標。然而,要使無人機集群從實驗室走向戰場,還需要在集群控制演算法、通信網路設計、編隊控制技術等方面取得較大突破,否則難以適應複雜的戰場環境。事實上,目前的無人機集群尚不能有效執行點對點補給任務,更不用說實施攻防作戰了。二是理論短板。近年來,許多未來學家大膽暢想了機器集群將如何主導未來戰場,部分軍事科學家也預言集群戰術將演變成機動戰的一種高級形式。然而,絕大多數理論研究聚焦於探討集群作戰的優勢,而對於如何在作戰中運用機器集群往往淺嘗輒止。事實上,集群作戰依然停留在構想層面。除非開發出可行的作戰概念,並制定相應的戰術、技術和程序,否則集群作戰仍將是「水中月、鏡中花」。  儘管存在上述障礙,圍繞發展集群作戰能力的競賽已經在各國軍隊間悄悄展開。在這場競爭中,中、美處於第一梯隊,其中美國在技術研發和理論積累方面略勝一籌。為了加快推進機器集群的實戰化運用,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在去年啟動了「進攻性集群賦能戰術」項目,意圖讓機器集群在複雜城市環境中完成多樣化任務;美國陸軍也啟動了「分散式和協作式智能系統和技術」項目,計划到2022年解決異構化集群的控制問題。雖然如此,從現有項目的規劃以及技術成熟度看,集群作戰要走進戰場,將是5~8年後的事情。

責編:吳美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軍視網-國防視野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軍視網-國防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