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只問盛放,無問西東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只問盛放,無問西東

( 一木格子第17期推文 )

最近去影院看了電影『無問西東』,對我來說,觸動蠻深的。

電影的評價褒貶不一,毀譽參半。

覺得電影無趣的人們,應該是沒能看懂導演李芳芳剪裁電影全片手法。以四條時間線,四段中國歷史上不得不提的重要節點。影片跨越百年歷史,若是沒有完全理解到導演想要傳遞的情緒和情感,就會覺得內容雜亂無章,支離破碎。

唯有立德立言,只問真實,無問西東。

1

二十年代,民國始。

「理工科才叫實業,聰明的人都學實科。」

吳嶺瀾文學天賦異稟,文科成績異常卓越,但物理成績卻一塌糊塗。但如此這樣,他還是放棄文科,死學實科。

他自我懷疑,疑惑不解,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迷失與忙碌之中,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喪失了真實。

直到1924年泰戈爾訪華,在清華園的演講中,泰戈爾說到:「人類的文明正等著一個偉大的圓滿,等著她的靈魂的純美表現。這是你們的責任,你們應得在這個方向里盡你們的貢獻。」

因為泰戈爾,因為站在泰戈爾邊上的那些先生們,他們從容自信著談論生命的美好,這一切似乎讓他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真實,想要的平和與喜悅。

「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

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惱,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這就是真實。」

2

四十年代,抗日戰爭期間。

十幾年後的吳嶺瀾成為西南聯大的授課先生。

這座曾被日軍炮火猛烈轟炸,槍林彈雨中,依舊頑愚挺立著的西南聯合大學。那兒匯聚著中國最優秀的學子。

這裡給我印象最深的兩處畫面,一處是風雨大作,茅草屋裡先生授課,學生筆記。雖認真細聽,但老教授依舊語音難辨。

先生終於不再嘗試授課,走上講台處泰然落座,在黑板上寫上四個大字:

靜坐聽雨。

雖破瓦寒窯,一介布衣,但袖手凝神,物我兩忘,端坐在那就是一片錦繡河山。

另一處,當日軍飛機無休止的轟炸時,吳嶺瀾帶著學生躲在雲南紅土大陸的夾縫中,飽含深情地朗誦著泰戈爾的詩歌。

這該是何等的從容淡定……

學生其中,有位出眾的青年,叫沈光耀,出身名門,俊逸不凡。他身上流著三代五將的血脈,家族卻只願他亂世中明哲保身,安穩求生。

「今餓殍遍地,哀鴻遍野,兒,怎敢言累。」

他究竟是個熱血沸騰的少年。

當時國將不國,華北之大,早已容不下一張清凈的課桌時,他瞞著家人投筆從戎,為了守護這片土地,駕機撞向敵軍戰艦,在爆開的火光里,消失在了深處。

他生前說的最後一句話,是用家鄉話向母親決然道別。

媽,對不起。

國難當頭,不容退卻。

讓生命擲地有聲,讓後世民眾安穩地活著,這或許是他的心愿,他沖向船艦的赴死念頭。

3

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始。

在沈光耀戰死之前,無數次開著戰機為當地的孤兒和平民空投食物,為他們帶來了生存下去的希望。

而在這些孤兒之中,也有著這麼一個少年,他叫做陳鵬。正是因為沈光耀投下的食物,他得以倖存下來……

「你把我托住,是你的愛,支撐著我到了今天,所以我一定要找到你,不想再錯過。」

當王敏佳走在鐵軌道上時,單只的背影,漫天的風沙,一種難以名狀的壓抑感油然而生。這是我讓落淚的一幕,沒有什麼,只是走著的人心疼,看著的人心酸。

王敏佳,影片最悲情的存在。

她是孤兒,卻慌稱有親人在世;不是毛主席身邊的小女孩,卻騙過他人騙自己一生,認定自己是和毛主席合照的小女孩。外表極其堅定,內心極其敏感的矛盾體,影片唯一一處蒙太奇手法就與她相關。

當王敏佳寫信的事情被查清時,正值文革初露端倪。

批鬥台上的王敏佳被人推推搡搡,被扣上資產小姐作風。

高牆外,和她同參與的李想,正慷慨激昂地發表醫療支邊演講。

她在這邊被剪下髮辮,他在那邊收穫陣陣掌聲。

他揮拳高喊「與反動勢力劃清界限」,王敏佳輕蔑一笑,對自己對她喜歡的人。卻遭受憤怒群眾的毒打,滿身鮮血,於暴雨之中幾近氣絕。

幾組畫面交替,心痛與醒悟都淋漓盡致。

黃土將埋下她時,她沒能死,但那個年輕貌美的王敏佳卻死了,永遠的死在了墳土矮坡上。

她的美貌,她的尊嚴,她曾經心動的人已枉然不復。她日夜不眠,因為她害怕自己落下深淵,但她身後還托著陳鵬的一雙手。

那是給她刻章的手,是給她雕木花的手,是牽住她感受「核」的手,是給她寄雪花膏的手。這手把她拉出黑暗,擁入黎明。

「我就是那個給你托底的人,我什麼都不怕,就怕你掉的時候把我推開。」

他們兩人默默無言語的陪伴,於各自絕望處重獲新生,卻再次各自別離。

她踏上了尋他的荒漠之路,他走上了看她的當歸遙途。

這世界果然很小,相念的兩人時時刻刻都在念著對方,卻又永遠都見不上了……

4

二十一世紀,一個全新的世紀。

當時如願去支邊的李想,他沒忘的是陳鵬的那句「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所以當與隊員迷失雪海之中時,他用盡一切,用盡自己的生命,換來了他人的生存。

而多年之後,被他救活的兩個人的孩子,也就是最後一個故事中的張果果。在他的故事中,有爾虞我詐的商業競爭,但也有一顆童心的真誠。他救濟了貧窮人家剛生產的四胞胎,他沒有放棄她們,他一直都在。

在影片一開頭就出現的四個早產兒,看到她們其實是內心充滿希冀的。

人世間總會有暖心的坦誠相見,張果果選擇面對自己的內心幫助他人,幫助弱者;孩子一家也沒有敲詐死賴著他,他們只是想贈他胎兒的胎毛筆。

在影片的最後,問起了開頭的問題。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們要面對的人生,不知你們是否會有勇氣前來?

四代人用行動給出了答案。

他們人生的這條路,充滿了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每一種選擇,都只有一種結果。我們的一生,也只有一種命運。我們不能支配我們的生,也不能輕易支配我們的死。但在生和死之間,我們可以選擇怎樣活。

其實,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我想這就是導演李芳芳想要告訴我們的吧。

敢於立德立言,心之所向,也無怨無悔。

少年錦時,弦歌不輟,只問盛放,無問西東!

一木格子 讓美好境由心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木格子 的精彩文章:

TAG:一木格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