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姜又銘:博物館講解如何伴隨觀眾需求縱深化發展?

姜又銘:博物館講解如何伴隨觀眾需求縱深化發展?

2008年我國博物館全面實行免費開放後,博物館觀眾數量和質量的巨變對博物 館講解質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也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現代化智能導覽講解系統,如語音導覽、VR虛擬現實導覽、3D全景移動式導覽等多種電子導覽方式應運而生。

智能化的電子導覽系統,一般以一種規範性的設置與操作進行,講解 的文字經過斟酌考量描述準確,內容完善,在擴大公共服務覆蓋面上具有積極的作 用。但同時,也存在著並不能因應觀眾人文素養基礎、審美需求、觀眾收聽的即時反應等對內容作出及時調整和相應反饋等缺陷。

人工導覽目前仍是博物館與觀眾溝 通的最佳橋樑, 是博物館公共教育中最基本的存在形式,智能化現代導覽系統的內 容質量同樣取決於人員的講解水平,因此,博物館講解如何提高質量,如何伴隨觀眾需求縱深化發展是我們應當持續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每年的參觀人次達五百萬人次以上,面對這樣龐大的人群, 大都會博物館在導覽方式上探索出一種具有良好傳播效率的導覽方式。筆者在參加 2016國家藝術基金「博物館教育與策展海外人才培養計劃」中有幸了解到紐約大都 會博物館愛麗絲·施瓦茨《基於物件的教學與設計關鍵議題》的導覽方式。

該導覽方式迥異於傳統的施教式的講解方式,這種基於物件的導覽方式更注重觀眾沉浸式的體驗,讓觀者從被動接受訊息轉化為主動思考問題。觀看方式、訊息接收方式、 思考方式的轉變使得原本枯燥靜態的作品信息變得生動有趣, 提問與解讀的現場互動,有效激起了觀者的興趣,使得其對作品和展覽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所謂「基於物件的教學與設計關鍵議題」即選取一個或幾個具有共通線索的作品進行細緻的剖析、拓展,可通俗的轉譯為「重點作品講解」和「主題講解」,這也是美國各大博物館如惠特妮美術館、弗利爾美術館、華盛頓國家肖像畫廊等多個博物館的常見導覽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講解方式並不是對展覽簡單的進行局部的截取,而是基於對展覽和作品深刻理解後的講解方式「再創造」,其首先強調「有效的觀看」在藝術鑒賞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Shimomura Crossing the Delaware, Roger Shimomura (華盛頓國家肖像畫廊藏,圖片來源於網路)

以華盛頓國家肖像畫廊的館藏作品Shimomura Crossing the Delaware為例,講解人員不會在第一時間透露任何作品信息,首先會引導觀眾進行細緻的觀察,鼓勵觀 眾描述出自己的所觀看到的內容。其後,再以提問的方式引導觀眾進行細緻的「再觀察」,作品觀察部分為問題可為:

1. 形容坐船人的穿著。他們的穿著有什麼相似與不同之處?

2. 形容這幅作品的布景。你能從背景中看出什麼樣的景色? 3. 作品中能觀察到哪些物體?

4. 形容坐船人的面部表情。他們看向何方?

在對作品進行充分觀察後,接下來是一個啟發觀者思考和引發觀者好奇心的階段,

同樣可以提問的方式進行,在此階段,講解員要注重與觀眾的互動交流並留給觀眾

足夠的思考時間,作品分析階段問題可為:

5. 作者是如何通過作品中不同元素的結合來傳遞、講述故事的?深入思考布景、 人物著裝、姿勢、面部表情以及物體的意義。

6. 你能從坐船人的著裝中得到什麼信息? 7. 如何理解作品中所出現物體的存在意義?

8. 思考藝術家對人物所展現姿勢的創作意圖。我們能從中得出什麼樣的人物關 系?

9. 這幅作品如何映射了美國主義與愛國主義?藝術家運用這些元素的意圖是什 么?

在具體案例分析的第一環節——觀察環節 ,問題的設計遵循了提出觀點、尋找論據、 產生疑問的思維原則,「提出觀點、尋找論據、產生疑問」是一個能幫助學生潛入 Shimomura 作品的藝術思考過程。導覽講解時除了知識講述型的傳輸,也可以通過設計各式各樣更具互動性的環節加深觀者的作品的印象,使得思維路徑更為清晰可見。

以作品Shimomura Crossing the Delaware為例,首先,可請觀眾製作一個三列的表格, 並依次標記「觀點」、「論據」、「疑問」。在給予觀眾充分的近距離觀察時間後, 請他們在表格第一列寫下自身對這幅作品的看法,在第二列寫下作品中能夠支撐這 些觀點的視覺線索和證據,在第三列寫下圍繞觀點所產生的、未被回答的問題。

最後,邀請觀眾與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回答並引導圍繞觀眾提出的想法展開討論。這項 活動能夠幫助觀眾自主地對藝術作品進行有層次的探索。

埃瑪紐埃爾·洛伊茨 華盛頓橫渡特拉華河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館藏,圖片來源於網路)

? 在「觀察環節 part1」結束之後,向學生展示埃瑪紐埃爾·洛伊茨作品《華 盛頓橫渡特拉華河》(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館藏)

? 通過上述「作品觀察與分析」部分的問題探討兩幅作品的相似與不同之處 part1的哪些問題在我們對《華盛頓橫渡特拉華河》觀察過後得到了回答?相較兩幅 作品後,你提出了什麼新問題?

透過以上具體案例的分析可知,案例設計嚴格遵循了「引導觀察——啟發思考—— 產生困惑與好奇——提出疑問——找尋答案——成果分享」的思維歷程,在整個講 解過程中講解員的角色更多的是一個引導者與陪伴者,觀者在其中佔據了主體地位。

長期以來, 我國講解員在講解中處於主導地位,觀眾只是被動地去接受,這種施教式 的講解方式會使觀眾逐漸喪失主動思考的能力與參觀積極性。作為向公眾傳播博物 館文化的使者,講解員要發揮創新精神,探索更適合觀眾參觀需求的講解方式,也應該在具體案例分析的第二環節——相比與相較,可通過具有關聯性作品的對比分析,引發觀者更深度的觀察和思考。

思考博物館講解如何伴隨觀眾需求縱深化發展。「基於物件的教學與設計關鍵議題」 及以上具體案例分析可作為一種可參考的範式,幫助博物館講解人員轉變固有講解理念,從以講解員為主體的講解方式轉變為以觀眾為主體的講解方式,這也順應一個具有現代性意義的博物館與「以觀眾為核心」的服務理念。

(筆者為龍美術館教育部主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當代藝術名家賞鑒:畫家楊歡慶

TAG:雅昌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