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秦朝對邊遠地區的開發!

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秦朝對邊遠地區的開發!

匈奴是我國北方古老的民族,過著遷徙不定的游牧生活。戰國時期,匈奴的氏族公社開始解體,正向著奴隸制階段過渡。匈奴貴族經常對中原地區進行掠奪,尤其與它接壤的趙、燕、秦三國所受威脅最大。趙國不僅在北部廣築長城,修建關塞,還在邊郡派駐重兵,以防禦匈奴的侵擾。趙孝成王時,名將李牧以精兵擊敗匈奴,此後十餘年間,趙國邊城才得以安寧。匈奴與趙國成攻守之勢,彼此接觸相當頻繁。

秦滅六國期間,燕國岌岌可危,太傅鞫武主張急送逃亡的秦將樊於期入匈奴,並聯合匈奴及其他諸侯國抗秦,反映當時匈奴與中原地區關係密切。

秦調兵虎符

秦統一中國前夕,各諸侯國因忙於戰爭,匈奴乘機長驅直入,佔領了河套地區。為了消除匈奴的威脅,維護北方地區的安全,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朝派蒙恬率兵30萬北擊匈奴,迅速收復河南地區(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一帶)。第

二年,又迫使匈奴繼續北撤,在榆中(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一帶)以東,沿黃河北至陰山(今內蒙古包頭市北)的廣大地區,設置44個縣,遷徙罪徒前往開發。接著,蒙恬渡過黃河,奪取高闕(今內蒙古烏拉特後旗南)、陽山(今內蒙古狼山)、北假(今內蒙古烏拉特中旗南一帶),佔領河套以北地區,並置九原郡統轄該地。

萬里長城圖與此同時,秦朝開始在北部大規模的修建防禦工程,即萬里長城。這種城防之類的建築,早在戰國時期,幾乎遍及各諸侯國。秦擊敗匈奴之後,對原來秦、趙、燕三國北部的長城進行修葺、連接或擴建延伸,築成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郡內,長達5 000餘里的長城,號稱「萬里長城」。萬里長城這一氣勢雄偉,工程浩大的古代建築,成為世界建築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蹟,它是中華民族偉大創造力的見證。

為了加強對北部地區的控制,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又使蒙恬修築從咸陽經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可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的直道。

此外,秦朝還派蒙恬將兵長期駐守上郡,以對付匈奴可能的侵擾。這些措施對維護北方的安寧,起了積極的作用。

與北擊匈奴同時,秦朝又致力於南方的開發,包括東南沿海、嶺南一帶以及雲貴地區。

戰國時期,我國東南沿海及嶺南一帶,散居著一種稱為「越人」的少數民族。越人支族眾多,種姓繁衍,因此又稱「百越」。其中,分布在甌江流域(今浙江溫州一帶)的越人,稱為東越。居住在今福建地區、閩江下游(今福建福州一帶)的州一帶)的越人,稱為東越。居住在今福建地區、閩江下游(今福建福州一帶)的越人,稱為閩越。散居嶺南一帶(今廣東、廣西一帶)的越人,稱為南越和西甌。東越和閩越地處東南沿海,過著以農業為主、漁獵為輔的生活,生產技術比中原地區落後。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立東越、閩越首領為君長,以該地置為閩中郡。

與閩越緊鄰的南越,北接楚國,西連西甌及駱越。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社會習俗與東越、閩越有別。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屠雎將兵50萬,分五路進軍嶺南地區。

靈渠示意圖

諸路秦軍進入南越、西甌的地區後,遭到了越人的抵抗,以至三年不解甲弛弩,長期處於戒備狀態。秦軍南征長期受阻,給養轉輸困難,只得命令監祿開鑿人工渠,以打通轉運糧道。監祿在湘水上游,即今廣西興安縣境內,開鑿一條連接湘水、灕水的人工渠,使漓、湘二水成為貫通南北的河流,並溝通長江、珠江兩大水系。這條人工渠稱為「靈渠」,全長約五六十里,不僅解決了秦軍轉輸問題,對南北的經濟交流,也起了積極的作用。

靈渠修成之後,秦軍長驅南下,深入越人腹地,擊殺西甌君長。越人被迫逃入深山叢林與秦軍迴旋,搞得秦軍疲憊不堪。他們又利用夜間突襲,造成秦軍傷亡慘重,連屠雎也被殺喪命。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繼續補給兵源,終於平定了南越,並在那裡設置桂林、象、南海三郡。翌年,又遷徙50萬罪徒戍守嶺南,與當地越人雜處,共同開發南方地區。

秦朝疆域圖

秦從滅六國到統一百越,前後經歷十餘年時間,終於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至此,秦朝的版圖東臨大海,西至今甘肅、青海,南起南海,北至今內蒙古以及遼東。在這幅員遼闊的土地上,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的建立,對於促進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朝 的精彩文章:

TAG:秦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