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漢代人信仰生活和生死觀念探析——以畫像石中的蟾蜍和西王母形象為例

漢代人信仰生活和生死觀念探析——以畫像石中的蟾蜍和西王母形象為例

摘要:蟾蜍在原始圖騰崇拜中具有生殖崇拜和死而復生的寓意,還是一種延年益壽的神葯,具有神秘的傳說色彩。漢代,蟾蜍與畫像石仙境中西王母的形象相結合,或雙手捧盒,或口銜仙草,以各種配合型的方式出現。其所代表的信仰寓意逐漸與西王母相融合,體現了漢代人「世間不朽」「彼世不朽」即在世長壽成仙或死後成仙的生死靈魂觀念。

關鍵詞:生死觀;畫像石;蟾蜍;西王母

蟾蜍的形象能夠與西王母的仙境相結合,這和蟾蜍自身所具有的特性是分不開的。早在新石器時代,蟾蜍便為先民們所重視或崇拜。新石器彩陶中蛙紋大量存在,從考古發現,有:河南省澠池縣的仰韶村、陝西的廟底溝,陝西省華陰縣的西關堡,臨潼縣的姜寨,甘肅省的馬家窯,青海省樂都縣的柳灣。這些文化遺存中出土的蛙紋十分豐富,從象生、寫意到抽象,可以排出系列。陝西臨潼仰韶文化類型早期姜寨遺址出土的彩陶盆上的蛙紋是至今發現最早的蛙紋。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蛙紋最多,數以萬計,而柳灣則亦在八千件左右,課件新石器時代蛙文化的繁盛。這與蟾蜍的生殖崇拜有關,蟾蜍一次產卵兩萬餘枚,一年可產兩次,在壽命短、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人口是重要的資源,在時人看來,蟾蜍是一種神秘的自然力量,是一種生殖信仰崇拜。同時,蛙類具有冬眠的習慣。先民發現冬天的蟾蜍全部銷聲匿跡,於洞穴中不飲不食不活動。到了春天,蟾蜍又繼續鳴叫產卵,猶如復活了一般。蟾蜍被看作是「死而復生」的象徵。

蟾蜍本身具有神秘的藥力,這在諸多典籍中有著體現。《太平御覽·蟲豸部六·蟾蜍》引成書於東漢的《四民月令》:「五月五日取蟾蜍,可治惡疽瘡。」這說明,到了東漢,人們已經認識到蟾蜍的藥用價值。蟾蜍的藥用價值,在後世的醫藥典籍中也有非常之多的記載。如唐孫思邈稱:「蟾蜍除惡腫,神也。」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蟾衣乃其蓄足五臟六腑之精氣,吸納天地陰陽之華寶,如若獲其一,一切惡疾,未有不愈。」蟾蜍的藥用,為後世人所尊崇,在《宋書》中還有記載實踐成功的例子:「(孫暢)弟牧嘗為猘犬所傷,醫雲宜食蝦蟆膾,牧甚難之。暢含笑先嘗,牧因此乃食,創亦即愈。」蟾蜍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這也是被現代醫學所證實的。在古代,蟾蜍極高的治病功效被誇張附會為靈丹妙藥,食之即可長壽。《抱朴子內篇·卷十一·仙藥》介紹不死靈藥有五種:稱五芝,即石芝,木芝,草芝,菌芝,肉芝,「肉芝者,謂萬歲蟾蜍,頭上有角」。同時,還載「蟾蜍三千歲」,又言「蟾蜍千歲,頭上有角,腹下丹書,名曰肉芝,能食山精。人得食之可仙。」在《太平御覽·蟲豸部六·蟾蜍》卷九四久引《玄中記》(志怪小說)載:「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蟾蜍可長至千歲,頭上的角叫做肉芝,食之能夠長壽或成仙。蟾蜍作為能夠長生不老的仙藥,在漢代人的信仰生活中是作為製藥而存在的。《樂府詩集》載東漢《相和歌辭·董逃行》,有仙藥「蝦蟆丸」:「採取神葯若木端,白兔長跪搗葯蝦蟆丸,奉上陛下一玉柈,服此葯可得神仙。」這都是蟾蜍作為長生信仰的基礎,也是能夠與西王母仙境結合的條件,這也意味著蟾蜍是瑞獸,具有降福納祥的寓意。

我們從新石器時代的蛙紋和漢晉時期的史籍中看到的具有神化色彩的蟾蜍及其特異的功能,一定是以現實為素地的。蟾蜍具有長生不老和降福納祥的象徵功能以及其本身所具有的極大的藥用價值,將其與掌管長生不老仙藥的西王母結合起來,也就沒什麼奇怪的了。西王母在漢代時成為重要的民間信仰,其信仰中包含著道教對長生的需求。後來,西王母被尊為道教的神,蟾蜍在道教典籍如葛洪《抱朴子》、張陵《道書》中出現也就不足為奇。

美國詹姆斯在《漢代西王母信仰研究》中曾說:西王母是中國出現的最早、最高的神,是漢代藝術中唯一的神。關於西王母的傳說,在《山海經》中已經出現,如《山海經·海內北經》載:「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山海經·西次三經》:「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山海經·大荒西經》:「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在漢代以前的文化典籍中,西王母是個兇殘的形象,主掌生殺。西王母神話經過春秋戰國發展到兩漢,其仙話模式基本上形成,其濃厚的仙話色調最終使西王母傳說披上了「神仙」的外衣,西王母也由圖騰神搖身變為女仙之宗。《說文解字》云:「仙,長生遷去也。」《初學記》卷二十三云:「釋名曰老而不死曰仙。」可見,仙是與長生不死的觀念聯繫在一起的。

西王母是司命、生育之神,它是原始人類在求生的本能下對生死更迭問題的探索,在對日月的崇拜中,反映了人們對永生的渴望,追求永生不死的思想始終是西王母神話傳說的核心。到了漢代,文字記載的西王母由神化形象轉化為民間供奉和信仰的對象,更兼有一種宗教功能。正是由於青龍、白虎、天龍、羽人(陰陽使者)、玉兔、蟾蜍等具有神聖的符號的加入,構建了更為和諧的仙境。

西王母仙境中蟾蜍的形象主要有兩種,一是與仙藥有關,二是與舞蹈有關,三是與持兵作戰有關。與仙藥有關的畫像石,蟾蜍或抬杠(圖1),或捧盒(圖2),或口銜仙草(圖3)。圖1中,整個畫面分三層,上面一層,西王母端坐在正中央,身旁有伏羲女媧伴侍,在兩旁還有羽人和搗葯的蟾蜍。中間一層是抬缽的蟾蜍,最下面一層是侍衛的仙人。

圖1:蟾蜍抬缽

圖2中,整個畫面分為三層,上面一層,西王母端坐在中央,有持仙藥的羽人相伴,下有捧盒的蟾蜍,搗葯的玉兔, 盒中盛著長生不老葯,中下兩層則是墓主人的現世生活的再現。

圖2:西王母、公孫子都暗射穎考叔畫像

圖3中,一隻肥胖的蟾蜍,口銜仙草。在整個畫面中,西王母作為一個長生不老觀念的核心,而羽人、蟾蜍、玉兔等是作為輔配型的元素。羽人是溝通聯結陰陽兩界的使者,能夠將人的靈魂引入仙界。玉兔和蟾蜍,都是長生不老葯的象徵。

圖3:蟾蜍銜仙草

尤其是在圖2中,在中下層有墓主人現世生活的在線,而西王母在畫像石中往往是端坐在最上層,並配以各種神靈元素,這體現了墓主人的一種生活觀念,希望自己能夠在來世彼岸再現現世的榮華富貴,這也是期望自己在死後能夠升入仙界,死後成仙以長生。

圖4:蟾蜍舞蹈圖

與舞蹈有關的畫像石,蟾蜍以動態的舞者的身份出現。在畫像石中,西王母往往端坐在中央,給人靜穆的威嚴。圖4中,中間的西王母端坐在龍虎座上,戴冠而雙手拱至胸前;其座下龍虎均生雙翼;左側為三足烏和九尾狐;右側有蟾蜍,雙手持巾,正在表演漢代的巾舞;最右邊三個人,其中兩人裸體而坐,頭飾雙髻,一人彈琴,一人似在吹排簫或其他樂器,此二人是漢畫像石中常見的仙人形象,為蟾蜍起舞奏樂助興。巾舞是漢代流行的一種舞蹈,在漢代樂舞百戲中,常有舞人雙手持巾,舞姿婀娜曼妙。從構圖方式來看,自由與平衡的圖像首先體現在蟾蜍與西土母動靜結合的形象關係中。漢畫像石西土母仙境圖中的蟾蜍大多以動態形象出現,尤其是舞蹈巾舞的動態瞬間,姿勢俏媚,肢體靈動,形態誇張。而在仙境圖中的西土母,卻呈現出雍容華貴的氣質,其手搭在龍虎座上,正面全冠,靜穆威嚴。二者動靜結合,使畫而更富張力,仙境的和諧氛圍更加凸顯。

與持兵作戰有關的畫像石,蟾蜍以兵士的身份出現。《文子》曰:「蟾蜍辟兵,壽在五月之望。」《春秋運斗樞》曰:「政績乖,則蟾蜍月精,四頭感翔。」蟾蜍與地界的戰亂有關。圖5中,畫面上層是西土母端坐於幾前,身旁左右各一持仙草者,右側有立姿蟾蜍,雙手各持一劍;下層為胡漢交戰場面。

圖5:蟾蜍持劍圖

通過以上三種形式,我們可以做兩種推測。一方面,蟾蜍作為不死仙藥的象徵,與西王母仙境中所代表的長壽長生的形象相結合,並且再培養羽人等靈魂使者的形象,這意味著漢代人希望能夠在世取得長壽或長生,在彼岸取得不朽。另一方面,瑞獸舞蹈,活躍仙境氣氛,同時持兵作戰,外抗強敵,這意味著蟾蜍有降福納祥的寓意,同時,也暗示了死者對死後生活的嚮往。

蟾蜍本身的藥性,使其可以神化為瑞獸,並且與西王母掌管長生不老仙藥的神性功能相聯繫,「以此豐富了人們想像中的死後升入的仙界圖景——彼世不朽;也反映人們對於現世長生的期望——現世不朽」,在其中貫穿著漢代人對於降福納祥的美好嚮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安徽11選5預測計劃軟體免費試用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