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竇性心律到底是什麼?竇性心律不正常了會有什麼影響

竇性心律到底是什麼?竇性心律不正常了會有什麼影響

每年的體檢或者日常的體檢中,心臟檢查基本是所有體檢套餐內必做的檢查,很多人拿到心電圖報告後顯得懵懵懂懂,不知從何看起,不知結果好壞,往往看到「竇性心律」四個字後就憂心忡忡。其實竇性心律這四個字不是你需要關心的點,我們更應關心的,是後面的心律數值。我先解釋一下什麼是竇性心律。

心臟內部有個控制心臟跳動的精密系統,由「指揮部」和「情報網」組成。總指揮竇房結髮射訊號,通過「情報網」將訊號傳遞給右心房,心房收縮,接著再將訊號傳遞給心室,心室收縮。

人體正常的心跳就是從竇房結髮出的,是「心臟起搏點」。竇房結每發生1次衝動,心臟就跳動1次,在醫學上稱為「竇性心律」。

心臟正常的跳動就應該是竇性心律,因為人體正常的心跳就是從竇房結髮出的,所以,假如您是非竇性心律,那就是說心跳訊號產生的位置不是竇房結,這叫做異位心律,一般會影響心臟功能。

除了竇性心律,還有什麼心率?

如果「指揮部」竇房結沒有正常工作,或者傳導通路的某些部分被阻斷,為了保證心臟的正常跳動,身體會自動形成一個「臨時指揮部」。

如果這個「臨時指揮部」是在心房,那麼這種心臟節律就叫做房性心律;在房室結,就成為「 節性心律 」;在心室,成為「 室性心律 」。

這些非竇性心律的出現,說明心臟可能出現了問題,最好及時到醫院檢查清楚。

是竇性心律就一定沒問題嗎?

非竇性心律一定不正常,但是是竇性心律不一定正常。

我們要先弄清楚正常的竇性心律是怎樣的:竇房結正常的頻率每分鐘60~100次,但有25%的青年人心率為50~60次/分,6歲以前的兒童可超出100次/分,初生嬰兒則可達100~150次/分。

竇性心律失常的癥狀可能大家都沒什麼感覺,不痛不癢,但是有的時候卻感到心胸特別的悶,因此很大程度上竇性心律失常患者不會引起自身竇性心律失常的重視。那麼、常見竇性心律失常的癥狀有哪些呢?

常見竇性心律失常的癥狀有哪些?

心悸(一種患者自身能夠感覺到的心跳變快加重)

心跳緩慢

不規則心跳

心跳之間心臟暫停。

嚴重疾病引起的心律不齊,多伴有一些癥狀,常見有頭暈、胸悶、胸痛、氣急、多汗、顏面蒼白、四肢發冷、抽搐、昏迷等。輕微的心律不齊仍可以照常工作和學習。

竇性心律失常的種類

竇性心率失常是指激動仍然起源於竇房結,但其速率及節律有所變異的一類心律失常。有如下幾種:

竇性心動過速:竇房結自律除極的頻率增加,超過正常竇性心律的上限,即成人超過100次/分,兒童則高於相應年齡的正常範圍,即稱為竇性心動過速。

竇性心動過緩:當竇性心律頻率低於60次/分時,稱為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動過緩常伴有竇性心律不齊。

竇房結暫停:竇房結在一個或多個心動周期中不能產生衝動,以致未能激動心房或整個心臟時,稱為竇房結暫停。

竇性心律不齊:指竇房結不規則地發出激動所引起的心房及心室的節律改變,稱之為竇性心律不齊。

竇房傳導阻滯:竇房結髮出的激動,不能通過竇房結與心房肌組織的連接區,便稱為竇房傳導阻滯。

導致竇性心律不齊出現的原因是什麼?竇性心律不齊這種疾病是很常見的,這種疾病出現的原因也比較多,病因也很複雜,所以大家最好可以了解一下,這樣既可以幫助大家預防疾病,也能幫助患者治療疾病。那麼,導致竇性心律不齊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誘發竇性心律不齊的原因有多種,有病理性的,也有非病理性的。

第一種誘發竇性心率不齊的原因,也就是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發生機理是由於在呼吸過程中,體內迷走神經與交感神經的張力發生變化,使竇房結自律性也因之發生周期性、規律性改變。吸氣時交感神經張力增高,心率增快,呼氣時迷走神經張力增高,心率變慢。心率快慢變化的周期恰等於一個呼吸周期,停止呼吸時心律轉為規整。這種心率失常一般多發於兒童、青年和老人,屬於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第二種誘發竇性心率不齊的原因,也就是引起非呼吸性心率不齊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有人認為與生氣、情緒不穩定、或使用某些藥物(如洋地黃,嗎啡等)有關。

第三種誘發竇性心率不齊的原因為與心室收縮排血有關的竇性心律不齊,是由於心室收縮排血異常致竇房結血液供應不均勻,從而造成竇房結的自律性發生改變而誘發的。

第四種為異位心律誘發的竇性心率不齊。因異位激動,尤其是發自心房的異位激動,有時可使竇房結的激動提早發生,繼之竇房結受抑制,因而發生一過性異位激動所誘發的竇性心律不齊。

上面介紹的就是竇性心律不齊出現的具體原因。這患病因素都是比較常見的,所以希望大家可以多了解,多學習,因為這種疾病給大家帶來的傷害是很大的,大家應該知道心臟病的危害,心律不齊就屬於一種心臟病,危害也是不容小覷的。

竇性心律不齊的治療

竇性心律不齊是我們在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疾病,那麼竇性心律不齊的患者應該如何治療?專家稱,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才是最為重要的,因此竇性心律不齊的患者應該如何治療需要我們重點了解一下為您介紹竇性心律不齊的患者應該如何治療。

病因治療

包括糾正心臟病理改變、調整異常病理生理功能(如冠脈動態狹窄、泵功能不全、自主神經張力改變等),以及去除導致心律失常發作的其它誘因(如電解質失調、藥物不良副作用等) 。

非藥物治療

包括機械方法興奮迷走神經,心臟起搏器,電覆律,電除顫,電消融,射頻消融和冷凍或鐳射消融以及手術治療。反射性興奮迷走神經的方法有壓迫眼球、按摩頸動脈竇、捏鼻用力呼氣和摒住氣等。心臟起搏器多用於治療緩慢心律失常,以低能量電流按預定頻率有規律地刺激心房或心室,維持心臟活動;亦用於治療折返性快速心律失常和心室顫動,通過程式控制的單個或連續快速電刺激中止折返形成。

直流電復律和電除顫分別用於終止異位性快速心律失常發作和心室顫動,用高壓直流電短暫經胸壁作用或直接作用於心臟,使正常和異常起搏點同時除極,恢復竇房結的最高起搏點。為了保證安全,利用患者心電圖上的R波觸發放電,避免易惹期,除極發生心室顫動的可能,稱為同步直流電覆律,適用於心房撲顫、心房顫動、室性和室上性心動過速的轉復。治療心室撲動和心室顫動時則用非同步直流電除顫。電除顫和電覆律療效好,是快速終止上述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療方法,但並無預防發作的作用。

藥物治療

心律失常的治療應包括發作時治療與預防發作。除病因治療外,尚可分為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方面。

病因治療包括糾正心臟病理改變、調整異常病理生理功能(如冠脈動態狹窄、泵功能不全、自主神經張力改變等),以及去除導致心律失常發作的其它誘因(如電解質失調、藥物不良副作用等)。

藥物治療緩慢心律失常一般選用增強心肌自律性和(或)加速傳導的藥物,如擬交感神經葯(異丙腎上腺素等)、迷走神經抑製藥物(阿托品)或鹼化劑(克分子乳酸鈉或碳酸氫鈉)。治療快速心律失常則選用減慢傳導和延長不應期的藥物,如迷走神經劑(新斯的明、洋地黃製劑)、擬交感神經葯間接興奮迷走神經(甲氧明、苯福林)或抗心律失常藥物。

目前臨床應用的抗心律失常藥物已有50種以上,常按藥物對心肌細胞動作電位的作用來分類。

Ⅰ類葯抑制相除極,曾被稱為膜抑製劑,按抑製程度強弱及對不應期和傳導速度的不同影響,再分為Ⅰa、Ⅰb和Ⅰc亞類,分別以奎尼丁、利多卡因和恩卡尼作為代表性藥物。

Ⅱ類為腎上腺素能β受體阻滯劑;

Ⅲ類延長動作電位時限和不應期,以胺碘酮為代表性藥物;

Ⅳ類為鈣內流阻滯劑,以維拉帕米為代表性藥物。

近年又Sicilian Gambie分類法。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不破壞致心律失常的病理組織,僅使病變區內心肌細胞電生理性能如傳導速度和(或)不應期長短有所改變,長期服用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副作用,嚴重的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或心臟傳導阻滯而致命。因而臨床應用時宜嚴格掌握適應證,並熟悉幾種常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的作用,包括半衰期、吸收、分解、排泄、活性代謝產物、劑量和副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寶貴醫生 的精彩文章:

心力衰竭的發作,約有80%一90%的病人是在一定誘因作用下引發的

TAG:孫寶貴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