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閱覽室的午後時光

閱覽室的午後時光

新華社大院里,有兩排建於民國時候的二層樓房,磚牆石階,紅門紅窗,大家習慣稱它"小紅樓"。閱覽室就在前排"小紅樓"的一層,約二三十間房,分作報刊閱覽室和圖書閱覽室,東西各據一半。

午飯後,從食堂出來,很自然的就漫步到這裡。刷卡通過武警的崗哨,往左一拐,邁上幾個石台階,輕輕推開一扇紅木門,就來到了另一個世界--書報刊的世界。

圖書閱覽室一溜十幾間,房間內部都連通著。靠北一面整牆,是通頂的書架,靠南牆一面,每個窗戶兩側,都放置了半人多高的書架,豎頂著南牆,形成若干相對獨立的隔斷,每個隔斷中間置一張書桌,桌南北兩側各有一張雙人沙發和兩張單人沙發。桌上、架上間或放幾盆綠植。

午飯後來這裡的人,大多不急著翻書。先是找一張靠窗的沙發坐了,脫下外套,或是喝幾口自帶的水,或是沙發上一歪,將外套蓋在身上,打起了盹兒。午後的陽光,透過白窗紗照進來,照在厚厚的沙發套上,似乎也變得慵懶起來。在這座百年的老房子里,你哪怕做上一個百年的紅樓夢,管理員也不會來打擾。這裡永遠是安靜的,有一種特別的光和氣息,時間是凝固的,一切都發生了又好像沒發生。

閱覽室管理員是位可愛的大叔,總穿一身樸素的衣服,坐在剛進門的一個圓桌旁,淡淡微笑著看你進來,淡淡微笑著看你出去。如果你要將書帶走,他就又慢慢轉到一台舊電腦前,用一隻手慢慢打出你的名字,對一下借書證的編號,然後慢慢掃書碼。偶有一次聊天,他說,來這裡打盹的、發獃的,看書、學習、寫稿的,還有搞對象的呢。

搞對象的?來多少次也沒見過。倒是常碰到新華社電視台CNN的在這裡錄節目,一位年輕的女主持,穿一身淺色的夏裝,化著淡淡的妝,疊腿斜坐在一張藤椅上,反覆地念著什麼稿子。她的前方是黑洞洞的鏡頭,身後是汪洋洋的書海。每次碰上,進門都先示意一下,輕輕邁過地上的攝像機線,再繞過幾個打光燈,然後快速隱沒在書架背後沙發,免得影響他們工作。望著拂起又落下的窗紗,不由得想,如果這位女主持的短裙換作旗袍,頭上再挽上一個髮髻,不就是一幅民國風的美人畫了?

牆壁上掛著幾幅老照片,都是歷代老新華社記者拍攝的經典作品。其中有一張民國時期的魯迅,他抱病參觀木刻畫展並與木刻家座談,時間是1936年10月8日,魯迅在這之後的11天就去世了,所以很珍貴。照片上的魯迅,穿一身中式布衣,瘦削的臉、濃黑的眉、濃黑的鬍子,打著手勢仰臉講著什麼,讓人馬上想起那句「橫眉冷對千夫指",其他幾個穿著西服的年輕人則俯首靜聽。照片作者是沙飛。關於魯迅與木刻畫的關係,是偶然買到幾本木刻畫集才了解的,原來,30年代,魯迅在上海發起木刻運動,然後迅速傳遍全國,成為一種民間藝術。尤其是抗戰期間,延安的魯迅藝術學院成為全國木刻畫家的大本營,那時候經濟困難,物質缺乏,木和刀卻較易取得,另外木刻形式也很能表現民族的苦難,所以成為了党進行抗日宣傳教育的良好工具,有名的木刻畫家有古元、力群等。魯迅因此被稱為中國現代木刻之父,很多木刻家都刻畫過魯迅的形象,其中不少成為畫展、圖書封面,成為永恆的經典。

堪稱經典的,還有這座用作閱覽室的這座「小紅樓」,它原本作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的辦公樓和宿舍,屬於國會建築群的一部分。主建築是西側的國會大廈,那時稱「眾議院」,中華民國第一屆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是在這裡被"選"出來的,他與議員和洋人留下一張合影。"眾議院"現在是新華社的禮堂,仍在正常使用。這些修建於上個世紀初的建築群,全部由德國設計建造,所有材料都是原裝進口。令人驚奇的是,一百年過去了,當時的排水排煙管道仍基本完好。在閱覽室的最西一間,專門發掘出一片原建時的地基,用透明的厚玻璃鋪著,供於參觀。地基原來很簡單,只是在夯土上用磚砌成地壟,然後架上厚木板,留有排氣孔,這樣便通風防潮,冬暖夏涼,還能燒地暖。

或是出於文物保護的目的,現在房間里並沒有通暖氣,但並不覺冷。在最近室外零下十幾度的環境里,室內仍能保持零上十幾度。可惜北京至今仍沒有下雪,不然窗外大雪紛飛,從隔壁報刊閱覽室叫一杯咖啡,熱氣騰騰,看上一會兒閑書,將是何等愜意!

閱覽室里的書,基本全是小說,歷史、科幻、推理、武俠、言情,應有盡有,皆隨手可取。我的最愛是明清白話,就像小孩子聽老先生講古,忠義廉恥,貞節孝烈,都溶在這一章一回的小說里,也溶在讀書人的心裡。想起來《紅樓夢》里的一個情節,劉姥姥講了一個大雪後的早晨,有個紅衣女子在鄉村古廟外抽柴禾的故事。寶玉聽得入了迷,竟然專門去尋找這座古廟。在我眼裡,明清小說就有這種功效,明明講的是故事,卻可以讓人當真,總唏噓慨嘆上一番。

值得一提的是,北牆書架最高層放著一大長排合訂本,那是新華社自建國以來所發的通稿,按年次從西至東數十米,總數近千冊,蔚為壯觀。其實新華社的歷史並不比這座民國"紅樓"短多少,牆上掛的魯迅照片,拍攝者沙飛就是新華社早期的攝影記者,白求恩臨終還送過他相機,但建國後卻被誤殺了。一張照片尚且承載了如此沉重的歷史,那麼這一冊冊的合訂本,一篇篇的稿子里,又飽含多少蒼桑呢?

在宣武門往北數里的北沙灘,也有一座"紅樓",那裡是北京大學最早的校址,"五四運動"的發源地。這座紅樓里,也有一間閱覽室,就是毛澤東最初到北京做圖書管理員,每月拿七塊大洋的那間閱覽室。與現在新華社"小紅樓"的閱覽室極為相似,都是厚厚的磚牆,都是木門玻璃窗,都有一種特別的光和氣息。

不同的是沙灘紅樓閱覽室里的是長條木凳,而新華社紅樓閱覽室里的是柔軟的沙發,所以讓人變得閑適和慵懶。午飯後來這裡的人並不多,所以才這樣安靜。冬日的陽光透過潔白的窗紗照進來,照在厚厚的沙發套上,在這幽幽的光里,袁世凱,魯迅,毛澤東,國會,木刻畫,咖啡,明清小說,等等一切都發生過,又好像從沒發生,時間去哪兒了?

走出來,輕輕帶上那扇紅木門,所有的思考和情緒都留在裡面,邁出一步,便又是瑣碎的日子,但腳上已多了幾分從容和自信。閱覽室里那每一個似乎與世隔絕的午後,便是我的詩和遠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田說書 的精彩文章:

TAG:老田說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