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都有成為惡魔的潛在可能

我們都有成為惡魔的潛在可能

在心理學史上最著名的具有爭議性的實驗,是1971年斯坦福大學的監獄實驗。它從微觀上展現出社會環境會怎樣影響人的行為。

斯坦福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領導的研究小組,在設在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地下室的模擬監獄內,進行的一項關於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獄中的權威和被監管者行為影響的心理學研究,充當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學的在校大學生志願者。囚犯和看守很快適應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過了預設的界限,通向危險和造成心理傷害的情形。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評價為顯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傾向,而許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創傷,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實驗。最後,津巴多因為這個課題中日益泛濫的反社會行為受到警告,提前終止了整個實驗。

斯坦福監獄實驗經常被拿來與米爾格拉姆實驗進行比較,米爾格拉姆實驗是於1961年在耶魯大學,由津巴多中學時代的好友斯坦利·米爾格拉姆進行的。津巴多作為監獄長。 死亡實驗是一套故事基於斯坦福大學監獄實驗的電影。

斯坦福大學(Stanford)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系辦公大樓地下室里建立了一個「監獄」,他們以每天15美元的價格僱用了24名學生來參加實驗。這些學生情感穩定,身體健康,遵紀守法,在普通人格測驗中,得分屬正常水平。實驗者對這些學生隨意地進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為「看守」,另一部分人為「罪犯」,並制定了一些基本規則。然後,實驗者就躲在幕後,看事情會怎樣發展。 兩個禮拜的模擬實驗剛剛開始時,被分配做「看守」的學生與被分配做「罪犯」的學生之間,沒有多大差別。而且,做「看守」的人也沒有受過專門訓練如何做監獄看守員。實驗者只告訴他們「維持監獄法律和秩序」,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亂語(如「罪犯」說,禁止使用暴力)當回事。為了更真實地模擬監獄生活,「罪犯」可以像真正的監獄中的罪犯一樣,接受親戚和朋友的探視。但模擬看守8小時換一次班,而模擬罪犯除了出來吃飯、鍛煉、去廁所、辦些必要的其他事情之外,要日日夜夜地呆在他們的牢房裡。

「罪犯」沒用多長時間,就承認了「看守」的權威地位,或者說,模擬看守調整自己,進入了新的權威角色之中。特別是在實驗的第二天「看守」粉碎了「罪犯」進行反抗的企圖之後, 「罪犯」們的反應就更加消極了。不管「看守」吩咐什麼,「罪犯」都唯命是從。事實上,「罪犯」們開始相信,正如「看守」所經常對他們說的,他們真的低人一等、無法改變現狀。而且每一位「看守」在模擬實驗過程中,都作出過虐待「罪犯」的事情。例如,一位「看守」說,「我覺得自己不可思議……我讓他們互相喊對方的名字,還讓他們用手去擦洗廁所。我真的把『罪犯』看作是牲畜,而且我一直在想, 『我必須看住他們,以免他們做壞事。」』另一位「看守」補充說, 「我一到『罪犯』所在的牢房就煩,他們穿著破衣服,牢房裡滿是難聞的氣味。在我們的命令面前,他們相對而泣。他們沒有把這些只是當作一次實驗,一切好像是真的,儘管他們還在儘力保持自己原來的身份,但我們總是向他們表明我們才是上司,這使他們的努力收效甚微。」 這次模擬實驗相當成功地證明了個體學習一種新角色是多麼迅速。由於參加實驗的學生在實驗中表現出病態反應,在實驗進行了6天之後,研究人員就不得不終止了實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資格姐 的精彩文章: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職場新人

TAG:資格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