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話中國節——讓中國節活起來

對話中國節——讓中國節活起來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民族眾多,文化燦爛,正如諺語所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節日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那什麼樣的日子才能成為節日?

約定俗成的節日,都有以下幾點:

一、節日有一定的祭祀或紀念對象,如春節祭祖,人勝節祭人祖,臘月二十三送灶神等等。

二、每個節日都有一定儀式,如清明節有吃寒食、掃墓和踏青,七夕節有乞巧等等。

三、每個節日都與豐富的神話傳說聯繫在一起,如端午節與屈原、曹娥的傳說等等。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很長一段時期是沒有節日文化的。

那時候是「山中無曆日,寒暑不知年」

後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宗教的產生和生活的頻繁,需要在一些比較固定的日子裡進行勞動休整,展開娛樂活動,或舉行某種祭祀儀式,於是逐漸出現某種節日。加之,天文曆法知識的不斷豐富,也為節日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可能。

那我們的節日是什麼時候的出現的呢?

中國節日可追溯到史前時代,商周以後不少節日上升為禮俗,變成國家的祭典。但當時的節日儀式比較簡單,宗教色彩濃厚,節日時間不固定。秦漢時期節日基本定型,如除夕、元旦、人日、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陽等。不少歷史人物已成為某些節日的膜拜對象。

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節日文化有了大的發展,由於各民族文化的溝通,促進了節日文化的交流,節日文化內容也不斷得到充實。如我們所熟知的登高、鞦韆等,也都是後來添加到節日文化之中的。

節日在發展中有變異,在繼承中有出新。但是節日的發展發展比較緩慢,有相對的穩定性。節日文化根植於悠久的農業文化的土壤中,各民族經濟文化具有很強的向心力,歷代統治階級對某些傳統節日的肯定和提倡,同時它也是和人們某些願望、需求緊密相連。

節日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一、緬懷先人,藉以寄託自己的思念。

二、節日的飲食是飲食文化的精華,是中國古代烹飪技術的集中表現。

三、通過節日活動可以防病去災,在這些活動中,有積極的方面,如打掃衛生、開展娛樂活動。

四、節日期間所進行的文化娛樂活動,諸如踩高蹺、辦燈會、耍龍燈、盪鞦韆、放風箏等等。

中國的節日文化是一份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 ,是民間文化的重要載體,內容極其豐富,包括歷史文化、漢族節日而涉及的領域有生產活動、衣食住行、人生禮儀、天文氣象、文化娛樂等等。

為了讓小橙子們更加我們的傳統文化,為此我們特別推出最近推出對話中國節系列微信,通過神話故事,讓孩子們更深入每個節日的由來,提高文化素養,增強民族凝聚力。

成長從青童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童時代 的精彩文章:

TAG:青童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