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理學家告訴你克服自卑的環境轉換法

心理學家告訴你克服自卑的環境轉換法

那年我到地方支教,在團里有位四十多歲的老劉,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老劉待人誠懇熱情,對待工作積極肯干,任勞任怨。特別是他對教學工作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態度.更是令人由衷的欽佩。在課堂上,他旁徵博引,風趣幽默,侃侃而談,學員們上他的課都嫌時間過得太快。他對學員極富耐心,任何學員只要有疑難,他都不厭其煩地給予極其細緻地講解。當我們完成任務即將返京時,他所有的學員都前來車站送行,每個人所送的東西都是又多又重。甭看他的學員有好多都是三四十歲的人了,可這時也像孩子似的拉住他的手,不願讓他離去……

後來回京以後,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從老劉單位的一位同事那裡,得到了老劉的一些情況。我原以為根據老劉在團里的表現,他在單位里肯定也是個受人愛戴、人緣極好的人。誰知那人所說的情況令我大吃一驚:他說老劉在單位的名聲很差,因為他曾經在婚後和另一個年輕女子有曖昧關係,事發後遭到了眾人的鄙視;在工作上也懶懶散散,得過且過,領導們都習慣於不委派給他什麼重要的任務。

我當時很難置信,我在團里看到的老劉和他的同事所說的老劉,竟會是同一個人!

現在我漸漸明白了,在同一個人身上之所以出現這兩種外在形象的巨大反差、完全是環境的轉換所使然。

別小看了這空間的簡單變換,它常會令人的心態和外在表現一種根本性的轉變。由於環境變了,許多「不堪回首」的往事,包括那些屈辱、失敗、冷眼、嘲笑、偏見,統統一切都如過眼煙雲,再也不能成為壓在心靈上的沉重負荷了。

事實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啟示,新的環境有可能有利於自卑者重塑自我的形象,重新建立對自己的信心。

我曾見過「無背景生活」一詞,我以為運用它可以能很好地說明在轉換環境的條件下,自卑者為何能重塑自我。所謂無背景生活,系指完全脫離了原有背景而開始的一種全新的生活。在新的環境中,在這麼一種無背景的背景下,自卑者無須為自己屈辱失敗的歷史和以往給人留下的不佳印象,再背上沉重的精神包袱。因為在一個新的尤其是當事人自己選定的新環境當中,人們一般不大關心(也不大容易實現這種關心)自卑者的過去,他們看重的是自卑者現時的表現,這就給了他們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使他們能夠重新煥發出生活的熱情,重建人生的理想,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進而獲得內在的自信。

而在舊有的環境當中,這種自我的改變和更新是很難發生的。且不論自卑者能否獲得自我改變的機會,也不論自卑者的改變能否獲得他人對其印象的隨之改變,單就自卑者本身而言,就存在自我改變的巨大阻礙。心理學家早已發現,人們在力求變化時,同時又會為另一種恐懼所左右,他們害怕無法預測自己,變得不倫不類;害怕陷入混亂,將會不知如何是好;害怕他人又有新的非議,讓自己本就很脆弱的自尊心再遭打擊。為此人們常不願遭受改變之後的陌生之感。在現實生活中我發現許多想要改變自己而又羞於表現自己的人,之所以不能從這永無休止的自我挫敗的循環中跳將出來,正是基於上述道理。

此外,在一個比較穩定的環境當中,人剛開始被指派的角色在隨後的過程中,一般也不容易實現變更,加之不少人又有一種固守其現有的角色而懶於尋求變化的惰性。於是人自身上的許多天賦,由於所處的角色不足以引起它們的啟動和發揮,就更難於「發揚光大」了。而轉換環境後,人可以有意識地獲得他們所希望的角色分配,從而使之按照新角色的期待、要求和機會,在履行角色的過程中,發揮自身的優勢。

我認識一個青年叫小高,他學歷只是中專,但心靈手巧,無線電是會修會裝。他原來在一所學院工作。那是個講究文憑學歷的地方.因此任何好事都與小高無關,各種打雜賣體力的事,全都與他有份。好長一段時間他情緒低落,和那些博士、碩士、教授、講師一比感到很自卑。後來小高調到了一家企業單位,領導看到他動手能力強,搞設計發明是把好手,遂讓他從事有關技術攻關與革新的工作,結果小高大顯身手,搞出了多項技術發明,成了廠里的技術骨幹,並被提拔當上了幹部。如今再見到小高時,他一掃以前那種鬱鬱寡歡的神情,全手投足無不露出一股自信與怡然自得的氣派。他對我講過這樣一句話;「什麼是成功?成功就是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你發揮價值的場所。」

結構主義哲學裡有個時新的「第一原則」,這一原則指出在任何既定的情境里,一切因素就其本質而言是沒有意義的。它的意義,事實上是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它因素之間的關係所決定的。根據這一原則,我們有時抽象地、孤立地、單純地、絕對地談論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往往並沒有實際的意義。因為同一個人,在兩個不同的環境里,其所處的地位不同,與他人關係的性質不同,因而可能就會有質的差異。

這就啟示我們,在人生中一定要注意尋找自己才能的「最佳表現域」,即尋找到那些能夠最大程度激發自我才華和實現自我價值的環境領域。我們不必老在那兒自己看不起自己,而是應該有意地覺察一下所處的環境是否構成了對自我發展的限制。當我們無法在現有的環境中進入一個自我不斷進步的良性循環時,就不必非要在此環境里毫無生氣地固守著。此時我們不妨把眼光放開些,在外部世界裡尋找一下那種能讓自我的價值真正「兌現」乃至「升華」的新環境。也許我們不能立刻找到,或者找到後由於各種原因不能實現立即的轉換,但我們必須努力著、準備著一一這包括創造各個方面的條件。

當然,轉換環境並不意味著只去改變工作環境,老想著「跳槽」。很多時候自卑者如果能按照上面所說的思路,嘗試著改變一下自己業餘生活的圈子,對增強自己的自信同樣有著積極的效果。

小孫性格內向,加之學歷不高,又沒有什麼技術專長,所以在單位里是個不顯山不露水的人物,他常常為此感到自卑,偶然一個機會他經朋友引薦,加入了一個愛好郊遊的青年自發群體。由於小孫有較好的文學功底和淵博的歷史知識,所以在郊遊中他常常引經據典、侃侃而談,連他自己都對自己如此能說會道暗暗吃驚。於是在「盡情揮灑自己知識」的過程中,他「忽然發現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我」。新的環境給他帶來了一種新的心境,而新的心境又使他更積極主動的表現自我,小孫從此如同換了一個新人,對自己也更自信了。

聲明:本文為錦虹網原創文章,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錦虹網 的精彩文章:

林妹妹到底是因為什麼死的?不要做情緒的奴隸!

TAG:錦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