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婚姻從來都是一個挑戰,你是in還是out?

婚姻從來都是一個挑戰,你是in還是out?

文 / 非非馬

1

Marriage is a wonderful institution. But let』s face it, who wants to live in an institution?

婚姻是一個很棒的制度/機構,但讓我們面對真相吧,誰願意生活在一個制度/機構里呢?

在《王冠》(The Crown)第二季的第一集中,這句台詞就蹦了出來,當時便預感到「婚姻」將會是《王冠》第二季的一個重要主題,果然。

這句話,語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的私人秘書邁克·帕克、也是他一生摯友,帶給他很多「放鬆的歡樂」。

而彼時,菲利普還沒跟女王以維繫婚姻作為要挾,索來「親王」之封號,仍是愛丁堡公爵。

最後,這位私人秘書邁克·帕克因出軌被妻子訴離,也引發了一場漩渦中的皇室婚姻危機。

第二季中涉及的婚姻危機,可不止這兩對。英國前首相哈羅德·麥克米倫默許了妻子長達三十餘年的婚外情;叛逆的瑪格麗特公主嫁給了情人眾多的攝影師;來訪的美國第一家庭肯尼迪夫婦,人前光鮮、人後的婚姻生活也是千瘡百孔……

對於婚姻這個 「institution」的探討——不論你將它譯作為制度,還是機構 、習俗, 我覺得它還有另外一層更深的含義,marriage(婚姻)就如同the crown/mornarchy(王權/君主制)一樣,都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而今,它們仍然以某一種形式存在,仍然是我們普遍認可和接受的社會制度與習俗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們也都遭遇著各自的深刻危機,一如女王對王權的形容,too fragile,太脆弱。

也正如女王自己對婚姻的總結:

Marriage is a challenge,in any situation. (婚姻從來都是一個挑戰。)

問題只在於,你是想in還是out?And how to cope with it.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些來自英美ruling class的充滿危機的婚姻故事,這裡面出現的悖論——如果你願意,還可以將它看作為一個關於任何體制悖論的隱喻——矛盾、衝突與悖論,其實存在於任何體制之中。

而這,其實也正常,因為無論是體制,還是宗教,它都是人為的設計,是為了某些特定目的,引導或者制約人性的某些特徵的。從來都沒有完美的制度與人。

2

就先來說說菲利普的私人秘書邁克· 帕克與他妻子艾琳·帕克的婚姻吧。

英媒曾經刊登過一篇文章和照片,這個站在女王的夫君菲利普右手邊的邁克·帕克是誰?

這個邁克對於菲利普有多重要呢?advisor(顧問),私人秘書,志趣相投的一生摯友。

他,在幫助菲利普創造「有趣輕鬆的生活方式」上,可謂「功不可沒」。

對於沒有實職、女王就是自己job的菲利普而言,無論是宮內「留著長鬍子的老爺爺們指手畫腳的管束」,還是平淡日常的婚姻生活,都讓他感到生活缺乏生氣,於是,「找樂」帶來的新鮮刺激和存在感,就很重要。菲利普發起了「星期四午餐俱樂部」,邁克是聯合發起人之一。

在第一季中,菲利普在俱樂部的聚會上眼瞄女侍應的鏡頭,讓人印象深刻。

他常常因頻繁參加聚會、party而酒醉夜歸,每每在車裡坐他身邊的,就是這位邁克。

女王埋怨菲利普:我至少有一半的時間,不知道你在哪裡,在幹什麼!那麼,緊跟菲利普的邁克,自然也是常年缺席家庭生活的。一如艾琳的埋怨:長期不著家,不顧家。隨菲利普去5個月的海上巡遊,女兒生日了,連個電話都不打。

只可惜,在當時那個年代,「常年不著家」、「忽視家庭」是不能作為訴請離婚的「正當理由」的。

那個年代,一方要提出離婚,只能是出於三個原因:通姦,非理性行為,精神失常。

艾琳去找離婚律師,年長的律師勸她:

在這個社會裡,離婚的女人通常會被孤立,離婚對女人很不利。你真的想好了嗎?其實並不是,得不到的那個會更好。Grass is rarely greener. (別處的草,並不會更綠。)

閱歷無數的律師,說出這樣的話,並不令人意外。

教堂里婚姻誓言的神聖性,基督教婚姻體系里崇尚的價值與秩序,其實,很早就在現實社會裡大面積崩塌了。

艾琳堅信自己的丈夫確有不忠行為,她只是需要證據。

律師繼續勸慰艾琳:

我建議你堅持一下,很多人也都是這麼過來的,事情會好轉。我想,這是對每個人最好的方式。

這樣的勸說,對於那個年代絕大部分的女性,都是管用的。我相信這位律師也成功因此「挽回」了諸多岌岌可危,行將坍塌的婚姻。但是,這位艾琳女士,是不一樣的。

艾琳扮演者與真實的艾琳

她不僅高度自尊、不願忍受羞辱,也個性倔強決絕到連女王都敢懟。

她去丈夫發起的「星期四午餐俱樂部」餐廳找線索,後門口,與一位年輕漂亮的女侍應相逢。女人的直覺告訴她,這位姑娘就很可能與自己的丈夫有染。

果然。女侍應在不知邁克有婚姻的情況下,與他約會過多次,在不同的地點。邁克從未曾提到自己有家有室。

本來么,他是來找樂的,又不是來找一位新的婚姻伴侶的。

姑娘不忍艾琳在不幸婚姻中所受的煎熬,決定幫她拿到邁克不忠的證據。

要在一個蒼蠅愛叮的雞蛋上找縫,從來都不難。很快,證據就來了。

平時不寫信給家裡的邁克,卻熱衷於將艦隊在巡遊中的「趣聞樂事」寫給「星期四午餐俱樂部」的會員們炫耀。比如,白紙黑字地炫耀他們如何在每一個港口狎妓找樂,比較著全球各地的女人們。

這封信被轉交到了艾琳手中,轉呈給律師。畢竟事關大體,消息迅速傳到了王宮,也傳到女王耳中。

女王親自去見了艾琳。

艾琳告訴她,心意已決。

有些婦女會忍受這種屈辱,但我和我孩子的自尊心不允許我忍受它。

女王在看了邁克的親筆信之後,深知這樣的醜聞曝光會對王室形象、王室婚姻造成多大的衝擊與傷害,她懇請艾琳暫緩發布離婚公告,避免讓民眾將邁克的行為與菲利普牽連。

卻被艾琳懟得無言以對。

為了你們,為了你們!我早已厭倦了為你們這些人的利益而忍氣吞聲。你不知道這些對我自己和家庭的傷害究竟有多大!

是啊,現代社會的文明進步標誌,就是給民眾開放出更多的自由選擇權。王權和王室利益面前,民眾的利益也理應得到捍衛與尊重。

這一齣戲和對話,不僅僅是兩個女人對不同婚姻觀的堅持與捍衛,也體現出了王權與民權的某種對峙和較量。

3

最後,在菲利普、邁克等巡遊還未結束之際,艾琳請律師正式發布訴請離婚的公告:

承受了多年的不幸婚姻生活,我帶著悲傷決定,分開是對我們兩個人最好的決定。我的丈夫對婚姻,對為人父母都沒有絲毫的熱情與責任心,離婚是唯一的方法。

鑒於邁克和菲利普之間的親近關係,舉國嘩然。

王室婚姻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媒體與民眾紛紛猜測宮帷之後的隱秘故事,帕克所描述的諸如群體性狎妓等不堪行為,愛丁堡公爵有捲入其中嗎?女王又如何分析與看待?

女王與菲利普的故事,我們接下來會詳細寫,此處我們先聚焦邁克和艾琳。

最後,邁克當即被要求「辭職」,不等巡遊結束,即刻下崗。「你知道我們的規矩,不能有醜聞,也沒有人情味的空間。」

但是,這個澳大利亞籍人士和菲利普的友情實際上卻持續了一生。後來,在邁克即將飛回澳大利亞前,菲利普前來送別,感謝他曾帶給自己的那個時代,無限慨嘆一個時代的就此結束。

有意味的是,兩人舉杯互碰時的台詞:

邁克:致妻子們與甜心們 (to our wives and sweethearts)

菲利普:願他們永不碰面(May they never meet)

4

1958年,邁克與艾琳正式離婚。

在這段失敗的婚姻里,顯然,邁克從內心深處,並不認同、也不尊重「上帝創造婚姻制度的真正用意」。他追求的是絕對的個人自由與享樂。這與篤信基督教義的女王成鮮明對比。

這樣的人本該選擇單身,可是,婚姻如同教會、王權一樣,仍是代表著主流社會秩序與禮俗的強大存在,作為一個社會人,他需要躲在這種庇護里,一方面是獲得體制與主流的認可,另一方面又得著實際婚姻生活所帶來的好處,比如有人給生兒育女,有人照看家庭。於是,他享受著制度帶來的好處,同時又肆意地破壞制度。說白了,就是體制內外的好處,他都想要。本來,男權中心社會,制度的設計也主要是為男性利益而服務的。

而艾琳這樣具有現代意識、高度自尊的女性,不願意忍受這樣的羞辱。看得出來,她對理想的婚姻生活是有期翼、有追求的,如果眼下的婚姻已經證明很不幸,是stay in還是out?她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太多的女性為了各種原因會選擇妥協,而能堅持自我的人,除了一份自尊心,還需要有承擔選擇後果的能力,以及重塑生活和幸福的能力。

好,今天這是第一回,下回待續。

非非馬寫在後面:

豆瓣評分高達9.3分的《王冠》第二季的確好,甚至值得再三品味。不是說它作為一部歷史劇一定真實到可以當作歷史考據的線索,而是,作為一部電視劇,它所探索思考的主題、它的情節編織、台詞、剪輯、表演、音樂、造型等等,無一不在很高的水準上。所以很推薦給大家:)

關於本文,需要特別說明的一點是,電視劇里講述的故事,未必都真實,我也無意做嚴謹的歷史考據——主要是不具備這個考據能力和資源。這篇文提到的情節,絕大部分來自電視劇,部分來自一些英文媒體的報道。我的主要目的還是,就這些被解讀、被「翻譯」出來的故事,來談些自己的小思考和疑問,也期待聽到你的分析和見解。

非非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非非馬 的精彩文章:

愛得長久的確難,但也不是完全沒轍

TAG:非非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