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科院科學家合作研究揭示蜈蚣捕食巨大獵物策略及發展抗蜈蚣中毒手段

中科院科學家合作研究揭示蜈蚣捕食巨大獵物策略及發展抗蜈蚣中毒手段

蜈蚣為肉食性產毒動物,廣泛分布在除南極洲外各大洲陸地,其化石記錄可追溯到4.2億年前。在長期的進化適應進程中,蜈蚣優化其毒液來進行捕食、防禦等生命活動。蜈蚣可以捕食小型哺乳動物、嚙齒類動物、兩棲爬行類動物等遠大於自身體重的獵物。另外,被蜈蚣叮咬後的患者會出現疼痛、水腫、發炎、壞死和皮下出血,嚴重者有高血壓、心肌缺血、呼吸衰竭、昏迷和痙攣等臨床癥狀,甚至導致死亡。科研人員前期工作解析蜈蚣毒液的複雜成分;探究蜈蚣毒液引發疼痛的原因,並在毒液中發現具有藥用潛力的活性多肽,但蜈蚣「以小博大」征服巨大獵物的分子機制仍然是一個謎。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科學家團隊——昆明動物所賴仞課題組、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與中科大雙聘教授田長麟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金頭蜈蚣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可以在30秒鐘內快速制服並捕食比自己體重大30倍以上的獵物。這一驚人的捕食效率是由於蜈蚣毒液中含有鉀離子通道KCNQ抑製劑毒素SsTx。SsTx通過阻斷KCNQ導致獵物大腦、肺及心臟功能障礙,從而高效捕食獵物。蜈蚣咬傷能夠導致心肌衰竭甚至偶有死亡病例。該研究團隊基於蜈蚣捕食巨大獵物的分子策略,利用臨床藥物瑞替加濱(Retigabine)治療蜈蚣中毒導致的心肌衰竭在疾病動物模型上取得良好效果,為該類疾病提供了治療手段。1月22日,相關研究成果以Centipedes subdue giant prey by blocking KCNQ channels為題,在線發表在PNAS上。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雲南省和中科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的支持。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蜈蚣捕食巨大獵物策略及發展抗蜈蚣中毒手段

(來源:中國科學院)

關注中國高科技(微信公眾號cas-hitech),參與新浪微博話題#中國高科技#,獲取更多科技前沿信息和高新科技項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高科技 的精彩文章:

中科院科學家研究超精密磁流變拋光液獲進展

TAG:中國高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