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物體生而賦有獨具的能量——能量動力學

生物體生而賦有獨具的能量——能量動力學

佛學+科學,如同用雙目凝視,發現深邃,達到佛學或科學無法獨自企及的深度。

能量+意識,尤其如此。

Energy Dynamics

Like focusing two eyes on the same reality, the integration of Buddhism and western science may discover a deeper vision than either tradition has achieved on its own.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of the realm of

energy and consciousness.

作者介紹:

布魯斯?艾倫?華萊士:充滿活力的講者、不斷進步的學者、著作等身的作家,以及藏傳佛教相關著作譯者。他不斷尋求將佛教實修與西方科學相結合,推進心學的研究。著作有《主觀的禁忌:邁向意識新科學》、《選擇現實:物理現象和心靈現象的佛教觀點》等。

中國、印度及希臘古代文明中孕育出的傳統生命能量理論,在現代科學與哲學界普遍看來,都是民間生理學的陳舊說法。所有這類觀念似乎都是「生機論」學派的變體,即認為生物體生而賦有一種生命獨具的能量。而物理學或生物學都沒有找到這種能量。

生機論的衰落可以追溯到能量守恆定律的建立,1847年,赫爾曼?馮?亥姆霍茲給出了這一定律的第一個數學公式。在同年的一篇論文中,赫爾曼把力學現象、熱、光、電和磁視為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並準確地預見這將會成為物理學中的一個統一性原理。兩年後,「能量」首次作為一個通用的基本概念由威廉?湯普森開始使用。在湯普森看來,能量是一種客觀真實、數量不變的存在,它的形式可以轉換,並且通過能量轉換網把宇宙萬物聯繫起來。

西方觀點

亥姆霍茲認為他的能量守恆公式是「全面理解宇宙」的關鍵,(彼德?邁克爾?哈曼,發表在《19世紀物理學概念的發展: 能量、力和物質》,劍橋大學出版社,1982),這一定律能夠完全依據機械論加以解釋。對於光,電和磁,這種機械論的解釋必須要有光的傳播媒介——以太的存在。但在1887年,存在這一電磁能機械媒介的斷言被著名的邁克爾遜-莫利實驗所否定。回顧歷史,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他的同事利奧波德?英費爾德宣稱「所有關於以太的假設都不會有什麼結果!」(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利奧波德?英費爾德,《物理學的進化》,最初發表於1938年)。這是對以機械論的觀點解釋整個自然界的致命一擊。

在1905年,愛因斯坦以獨特的相對論革新了科學界對能量的理解。那個著名的方程式:E = mc2,表明了物質和能量可以相互轉換,而且事實上,物質只不過是能量的一種形式。隨著之後量子電動力學的發展,能量和物質被看作是空間中抽象場量的振動。這與在十九世紀中期機械論的理想化解釋相差甚遠,其實,被看作為粒子和波的甚至連真正的空間振動也不是,因為實際上沒有任何東西在振動。用物理學家亨寧?根茨在《虛無:真空的科學》(珀爾修斯出版社,1999)一文中的話來說:「在這個意義上,實際的宇宙系統就是『真空的激發』,就像池水表面的波紋是池水激發出的一樣……真空本身是無定形的,但它可以呈現出特定的形狀。在這樣呈現的時候,真空就變成了物理現實,一個『現實世界』」。即使在絕對零度時,真空中也包含無限的輻射能量。

能量守恆定律在其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機械論宇宙觀,現在已被物理學自身所推翻。理查德?費曼總結道,能量守恆定律是一個數學原理,它並不是一種對機制或者具體事物的描寫。此外,他承認:「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在今天的物理學中,我們不知道能量究竟是什麼。」

把這個結論與西方科學和哲學的源頭聯繫起來看一下,畢達哥拉斯以他所說的「萬物皆數」而聞名,後來畢達哥拉斯學派將數字與幾何形式緊密聯繫到一起。受到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啟發,柏拉圖發展了自己的理論,即現象世界是純粹理念構成的深層世界所派生出的產物。另一方面,德謨克里特斯聲稱,這個世界最終是由空間中運動的離散原子組成的,並且所有主觀體驗都是原子構型的派生物。依據量子力學對能量的本質理解,沃納?海森堡在《物理和哲學》(企鵝出版社,1989年)一文中評論道:「關於這個問題,現代物理學採取了明確的立場反對德謨克里特斯學派、柏拉圖學派以及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唯物主義。」

笛卡爾給科學界留下了一筆遺產,將世界劃分為絕對客觀的物理現象領域以及絕對主觀的精神現象領域。在此背景下,經典物理學認為,能量是客觀物理世界的主要屬性,所有主觀的精神現象被視為原子構型的二級派生性特性。但是,鑒於上述對現代物理學進展的討論,我會如此來描述真實物理世界的特徵,它只不過是某種量子化背景的動力學構型,對此,有多種數學理念。這些數學理念有助於辨認出可能的規律,這些規律或許有某些預測和解釋真實物理世界的價值。一些人認為這些理念是人類靈魂的主觀產物,而另一些人認為這些理念是獨立於意識存在的客觀實體。另外,正如柏拉圖所提出的,還有第三種解釋:這些理念可能屬於超越一般的人類思想的意識層面,並且在整個宇宙的形成階段中起著關鍵性作用。

佛教的見解

在德謨克里特斯和笛卡爾機械論觀點的影響下,物理學在一個擯棄了任何意識和主觀體驗的世界中探索空間和能量的本質。但是,我們的現實世界,我們唯一知道的存在,就是我們感知到的這個世界。許多傳統文明認為,這個體驗到的世界中充滿了能量,並且以不同的方式構思這些能量。希臘人說普紐瑪,印度人說普拉那,藏地人說龍(譯註:藏文???? rLung,讀音為「龍」;意思是「四大」中的「風」,或者「呼吸」等),中國和日本人說氣,印第安人說馬納,他們都相信這些存在於人體和外境之中。正如物理學家說的能量,馬納被視為所有生理和心理現象的基礎,使它們得以運轉,並能調節所有的生理和心理現象。

在佛教里,能量如何在人體運行需要通過親身體驗來檢視。首先要通過複雜的定學修行來錘鍊專註力。調節這些能量的方法有很多種,有身體鍛煉、調息、觀想和誦咒等。還有一種方法是被動的正念呼吸,也就是不試圖用任何方式去調整或改變呼吸。通過這樣的修持,體內的能量自然會達到平衡。這樣做的同時,也會讓心平靜下來。佛陀對此盛讚,如是宣說了這種修行方法的功效:

「正如熱季中的最後一個月,大量的灰塵和污垢在空中盤旋,一片這個季節中罕見的巨大雨雲,當下驅散了炎熱,並平息了灰塵和污垢。專心靜觀呼吸同樣如此,當發展和培養出這種專註時 ,心是平靜和莊嚴的,是一個芬芳的住所,而且它會當下驅散和平息有害的、不健康的狀態,不管它們何時出現。」(《南傳雜阿含經》,卷二,譯者:菩提比丘,智慧出版社,2000)

熱季末一月 非季雨雲大

塵垢厚旋揚 散息於當場

正念呼吸法 培養專註力

平靜又莊嚴 甘露安住處

不凈惡態生 散息於當場

(《南傳阿含經相應部》卷二 英文版譯者:菩提比丘,智慧出版社,2000)

正念呼吸修持法是佛教諸多修行法門中的一種,用來培養注意力的穩定性和細微性。這種修持法的極致是達到高度精細的止或禪定狀態(奢摩他),可以讓心處於圓滿的專註狀態達數個小時。止的修練與禪修所緣境的三種相(禪相)緊密相連。第一種是遍作相,是一種預備修持的相。在正念呼吸中,遍作相包括呼吸的觸覺感受。第二種相是取相,對於不同的人顯現的相可能不同。有的人的是一顆星星,有的則是一串寶石或珍珠,一束花環,一陣煙霧,一片蛛網,一朵雲彩,一瓣蓮花,一個輪盤,一輪月輪,或一輪日輪。呼吸的這些相全從心間生起,每一種相都和禪者個人的性情相關。第三種是對應相(似相),是相所代表的呼吸或「四大」中的「風」的整體質量的一種微妙的、象徵性體現。(Paravahera Vajira??na,《佛教禪修理論與實踐》,佛教傳教會出版,1975)

更高的狀態

似相」的體驗對應於禪定的成就,這需要體內能量顯著地移動變化。最初的特徵是頭頂上有沉重感和麻木感,這種感覺和內心裡出現一種異常的柔軟度和適宜度相關。這種充滿生機的能量導致身體前所未有的柔軟,隨後遍流整個身體,身體充滿這種動態能量的力量。一種極樂感充盈全身,反過來觸發了內心裡的大樂感受。漸漸地,這種感受平息,而身心變得平衡柔軟。

達到「止」的狀態標誌著禪定者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存在境界或維度。在此之前,人的心被困在欲界之中。之所以稱為欲界,是因為它被感官慾望主宰。有了「似相」的體驗,心會上升到清凈的色界。色界是一個更為純凈的存在維度,超出了人的肉身感官。一旦進入色界,人的意識就會剝離身而為人獨有的特徵,包括種族、性別、語言以及生理和文化制約下的種種模式。自意識經驗的這個維度開始,人會超越感官覺知以及思想認知的局限。

佛教的禪定者所詳述的各種清凈色或想,一個人一旦進入色界就會體驗到它們。其中包括在欲界中能被體驗到的現象——如地大(堅實性)、水大(濕性)、火大(熱性)、風大(流動性)、光及空間——的純潔、原始的表現。此外,這些禪定者稱通過冥想操控這些色相就可以改變物理世界。(覺音尊者的《清凈道論》,譯者:髻智長老,佛教出版社,1979,卷二)在西方,這種能力會被看成奇蹟,但佛教認為這些是意識提升到色界維度後本具的能力。佛教開悟大德印度的龍樹菩薩和無著菩薩分別在《寶鬘論》和《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中明確指出,我們身體所感受到的世界源自於更精妙的存在維度。

通過禪定進入的色界,和畢達哥拉斯、柏拉圖提出的數字、幾何形式及思想的王國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從意識的獨立存在這個意義上來看,這些不是純粹客觀的;從人類心智的存在這個意義上來看,這些又不是純粹主觀的。不如說它們存在於一種精微的經驗維度,可以通過禪修的方式來覺知到,也可以通過數學分析的方法從概念上知悉。理論物理學為我們提供了對不具意識的空間本質的一種概念性、可量化洞察;而佛法則對充滿意識空間精細維度的本質提供了一種體驗性的洞見。

根本的覺悟

達到禪定時,受制於生理和社會影響的人類心智融入到一個更為基礎的意識維度,即底層意識(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有三大特質,極樂、光明和擺脫了人類的概念化。安住在這樣的狀態中,在意識里出現的客觀現象都如同空間般虛無、空白,再也沒有感官和精神上的顯現。在深沉無夢的睡眠中,或者暈厥、瀕死的過程中,也能進入這種狀態。但是,這些情況下,通常人的精神沒有那麼清晰,不會如實辨別出這種精神空無是什麼。

佛教禪定者的探索已經超越了心靈的這種相對「空」的狀態,進入了意識的最深維度,即本初心識。這是意識的一種非局域性、非時間性、最究竟的基礎狀態。並且,它與絕對的現象界(法界)無二無別,整個時空、意識與物質世界都是由其中顯現而出。本初心識這一光明虛空充盈著無限的能量,所有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熱能、動能、電磁能以及引力能等,都從它生出。因此,這個實相的維度超越了所有二元對立的概念,包括:物質與能量、空間與時間、主體與客體、意識和物質,乃至有與無等。

在佛教的大圓滿教法中,所有的心法和色法,都被看作是這種無限意識(覺)、空無(空)和能量的本初統一體的顯現。十九世紀藏傳佛教有名的開悟者敦珠林巴在《金剛乘精粹》(譯者:布魯斯?艾倫?華萊士;加利福尼亞州阿拉米達:智慧之鏡,2004)中以這種方式描述了絕對的現象空間(法界):

「由於這種「空間」光明、清澈的一面,它可以顯現為地,火,水,風,色,聲,香,味以及觸。正如各種反射顯現出影像,大海由於透明和清澈的特徵而反射出行星和恆星。所有這些反射影像,行星,恆星不是別的,正是大海本身,它們具有相同的本質。……由於本初心識在本性上具有連綿不斷、永不停息的效能,因此,對一切現象從來不需要融入或進入,就能全然地了知和全然地覺察。本初心識是自生的,本來清靜,不會遇到任何內外遮障。它遍及各處、光明、清澈,無邊無際,不會受到任何污染。」

互補作用

根據許多當代物理學家的觀點,真空中的能量對大爆炸之後的宇宙形成起了關鍵作用。科普作家K. C. Cole在《宇宙中的黑洞:科學家如何透過虛空的邊緣並發現一切》(紐約:哈考特出版社, 2001)一書中評論道:「就像水結成冰時向周圍釋放能量,真空的「凝固」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正如水凍結成冰一樣簡單,膨脹的真空凍結形成了結構,從而產生夸克,電子,最終產生了我們。」

這種觀點對物理世界的本質提供了深刻的洞察,然而,物理世界中不存在任何意識的作用。與此相反,根據佛教大圓滿教法的觀點,空性、遍布意識之光的心靈空間是一切存在之基。敦珠林巴如此描述這一「基」:「這一基……就像本性為液態的水在寒風中結成了冰。因為執著於主體和客體的二元對立,本來不成立為任何法的這一「基」被凍結而顯現為各種事物。」

無論是科學,還是佛教,對能量的看法都是不完全的。科學的宇宙觀幾乎從未涉及到意識的起源、本質及角色。佛教的觀念又沒有客觀、定量的方法來考查能量。當然,與其把這兩種偉大傳統的探究模式看為互不相容,不如看作是互為補充。如同用雙眼凝聚在同一個現實,隨著這兩種視角的融合,我們可能會發現更為深邃、包羅萬象的景緻,達到佛學或科學獨自無法企及的深度。

文章來源:

原文發布日期:2006.01

智悲翻譯中心

譯竟於2017.06.09

翻譯:王馳(妙慧)

一校:圓勝

二校:圓發

終審:多傑扎西、圓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索達吉堪布教言彙集 的精彩文章:

量子-佛 Quantum Buddha

TAG:索達吉堪布教言彙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