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學老師期末打分都有哪些套路?

大學老師期末打分都有哪些套路?

期末改卷ing,不知道學生的「要分」簡訊、微信是不是一如往常一樣蜂擁而至呢?分數一直被戲稱為學生的「命根」,但是,僅僅通過書面考試就能對學生的學習成果以及教師的教學成果作出判斷了嗎?課程成績評定,當然沒那麼簡單!

近日,國內一所知名大學的老師周凱通過郵件痛陳他的「期末焦慮」。周老師表示,作為一名大學青年教師,他最焦慮的不是「時不我待」的教學改革壓力,不是科研上「不斷加碼」的績效考核,也不是學校周邊「突飛猛漲」的房價,而是親愛的學生們對考試成績「正義凜然」的索要之風——

「老師,我要出國留學,勞煩您給我85分以上。」

「如果我這門課不能上80分,我就要被退學了。」

「如果我不幸考了84分,請老師多給1分保我上85分。」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周老師痛訴,每個學期,他最怕的是期末。從最後一節課結束到期末考試完成,學生們的「陳情」郵件會持續「轟炸」他的電子郵箱。

而勢單力薄的他總是不堪其擾、難以招架,只得忽略郵件,關閉手機,甚至乾脆逃離辦公室,這種東躲西藏、狼狽不堪的生活讓人著實心煩意亂。

近年來,學生期末「要分」之風越來越盛,甚至網上還有人調侃說,學生期末考的60分不是自己的努力,而是老師的努力。那麼,教師應如何擺脫學生「要分數」的窘境呢?這其實是門學問,也是門藝術。

教學是過程而非終極產品

在哈佛校園流傳著一個關於克蘭·布林頓的老笑話。布林頓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歷史學教授,他總是歡迎體育隊和社交俱樂部的學生加入自己的課程,而且評分時總是給他們A。有一年所有的學生都得了B。一名學生戰戰兢兢地問他為什麼,布林頓教授回答道:「噢,我知道我過去總是給A,但我今年的教學實在太糟糕了。」

這個故事蘊含了一個真理:優秀的教師整個學期都會努力改善學生的學業。他們根據學生遇到的難題準備解題模型,這樣學生就不會重複犯錯。他們隨時等待著學生來訪,幫助學生學習如何思考、推理和文字表達。如果學生在學期末的成績沒有達到開學時的期待,就說明自己沒有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美國高等教育及學生成績的評定秉承著教學是一種過程,追求的不是終極產品」的理念。在教學組織實施過程中,教師非常重視其中的每一個細節,重視每一名學生在具體課程中的進步與提高。把對學生的考核貫穿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而不是僅僅由書面考試決定。這種成績評定不僅可以更客觀、科學地體現學生的學業能力,而且對教師來說也是一種很好的保護。尤其是當某些學生質疑自己獲得的成績不合理時,日常考核詳細記錄可以說明一切。

成績並非全由考試來決定

《失去靈魂的卓越》一書中指出,關於對學生成績評分的作用有四種說法:一是,可以鞭策學生更努力地學習,防止他們調皮搗蛋;二是,評分可以鑒別和獎勵卓越,讓最優秀的學生充分發揮潛能;三是,評分可以為學生排出座次,大學以外的世界就可以知道誰比誰更優秀;四是,評分可以促進學生學到更多知識。目前這四種說法交織在一起,時而清晰時而模糊。

但大多數教授逐漸把對學生的評價,更多地視為一種教育手段,而不是作為對學生學業的檢驗。對教授而言,評分是激勵學生的工具,可以通過適當的獎懲,讓學生儘可能多地學習知識。

美國高校的課程成績評定一般由課內與課外、筆頭與口頭、理論與實踐、過程與結果等各類型成績組成。具體可分為:課堂參與、班級測試、問題與案例、設計任務、小論文、家庭作業和課堂寫作練習、第一次期中考、第二次期中考、第三次期中考、期末考試等。

例如,以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商業管理、國內與國際金融市場、城市計劃管理、電子工程材料導論課的成績評定為例,各學科課程性質、類型不同,成績評定的各項取捨標準和權重也不同。

想「改」成績,方法實在有很多

因美國高校不以課程或學業結束時的考試作為評定學生成績的唯一依據,所以學生想「改」分數,辦法有很多。在上述俄亥俄州立大學一些課程成績評定構成的基本原則下,以管窺豹,通過該校的天文學課程綱要,可更清晰地了解這一成績評定原則。

1.課外作業(15%):5次成績將佔總成績的15%,相當於一次班級測試。課外作業的布置包括4個或5個簡短問題回答,問題是開放式的,鼓勵學生相互討論。所以,學生做好每次課外作業才有助於提高課程成績的總分。

2.課堂參與(10%):記錄學生的課堂提問參與度,成績評定中佔總成績權重的10%。

3.課堂測試(45%):4次課堂測試,會去掉其中最低一次的測試分數,保留三次課堂測試計入成績評定中,佔總成績權重的45%。

4.期末考試(30%):期末考試是全面、廣泛和綜合的,覆蓋所有授課、演講和閱讀任務,佔到總成績權重的30%。每個學生必須參加期末考試,且沒有補考。

如果有學生錯過期末考試,將自動收到「未修完」的成績提醒。值得一提的是,美國高校教師十分注意學生的課堂反饋,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提問、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無論學生的提問是深奧還是膚淺,教師都會耐心、詳細地解答,努力為其營造寬鬆的學術氛圍。因此,學生提問一般沒有顧慮,再加上成績評定的政策導向會按一定權重計入總分,因此課堂氣氛相對國內高校來說,更輕鬆和活躍。

師生交流遠比分數更重要

對於成績評定結果的處理,美國高校須嚴格遵守1974年《家庭教育權利與隱私權法》(Family Educational Rights and Privacy Act,簡稱FERPA)規定,禁止發布任何個人成績結果,對所有學習記錄檔案保密。

所以說,個人最終成績絕不會以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的方式直接提供。一般情況下,學生可以參閱教授或助教所給的各項作業的百分製成績,將它們換算成以4分為滿分的GPA(GradePoint Average,平均績點),再按照該門課程各項作業成績所佔比例相加,得出自己該課程的最終成績。

如果學生對自己的最終成績存在質疑或不滿,還可以在規定時間內提出複核測試結果的要求。

評分僅是一項教育手段。它需要學生能夠理解教師的評分方式,教師也不能只關心優等生或有潛力的學生,而要平等地對待所有學生。因此,分數的主要意義在於圍繞課程建立起的師生交流渠道,而不在於把分數與其他課程,或與其他學生分數相比較,也不在於外界怎樣理解分數。

參考文獻:

[1]Yellow Brix. Final Exams Are Quietly Vanishing From College[N]. Boston Globe

[2]哈瑞·劉易斯.失去靈魂的卓越[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120.

[3]陳棣沭,韓婧.美國大學課程成績評定方式對我國大學的啟示[J].教育與科學,2009,25(6):76—78.

[4]俄亥俄州立大學網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麥可思研究 的精彩文章:

揭秘大學老師喜歡什麼樣的學生

TAG:麥可思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