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他山之石:一文揭示東南亞地區國際學校發展現狀

他山之石:一文揭示東南亞地區國際學校發展現狀

他山之石:一文揭示東南亞地區國際學校發展現狀

在東南亞地區,國際學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24年,但直到近20年才發展出自己的市場。他們最初創建的國際學校的目與中國相同,只是為了滿足外交人員子女教育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內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夠獲得與西方先進理念接軌的國際化教育,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國際學校也逐漸發展為將西方國際化教育引進本國,向更多國內孩子提供國際化教育的平台,從而使本國國際化學校得到了快速發展。

今天對東南亞地區國際學校走過的發展之路做一個簡要介紹,希望能對中國國際學校行業的發展起到些許借鑒作用。

在整個東南亞,即使是在石油危機和多數外籍家庭離開的情況下,大多數國際學校的入學人數也仍然保持增長狀態,從2015年9月到2016年9月增長了10.1%。根據ISC研究在2017年一月份進行的調查顯示,在該地區的6個國家(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和新加坡)已經有超過100所國際學校。

事實證明,外籍子女不再是國際學校的主要學生群體。越來越多的本地家庭希望把自己的子女培養成為全球化人才。在東南亞,大約有9700萬孩子進入公辦教育機構,而有3100萬孩子選擇民辦教育機構。儘管從入學率來看公辦教育機構佔優勢,但民辦教育機構佔地區居民教育支出的額度要遠遠大於公共機構。

根據AI Masah Capital對亞洲各國教育市場的分析,民辦教育機構將繼續佔據主導地位,並預計到2020年其價值將達到5200億美元。

新加坡現狀

類似中國的九年義務教育,新加坡公辦學校實行免費的、強制性的6年小學教育。在K12教育階段,學校會通過各種測試幫助學生確認他們的能力和興趣,以確定將來的學習方向。新加坡中小學、初院/高中的畢業統考--即小學離校考試(PSLE), 新加坡-劍橋普通教育證書普通水準會考(GCE "O" Level)、及新加坡-劍橋普通教育證書高級水準會考(GCE "A" Level)。公立學校大部分是當地學生,但持有「相關通行證」的國際學生也能就讀這些學校。如果父母是馬來西亞人,必須在子女第一次入學時一次性繳納5000新元或3000新元的贊助費。

新加坡民辦國際學校提供國際認可的文憑,比如IB課程認證。新加坡民辦國際學校的教學質量不盡相同,學費也相差較大,從每學年8000新加坡元到3萬新加坡元不等。(註:1新加坡元=4.8579人民幣元)

他山之石:一文揭示東南亞地區國際學校發展現狀

在這個國家,學校統一由教育部管理,但是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有一些不同的規定。比如,國際學生需要持有相關通行證才可以進入公辦學校就讀,而新加坡籍學生進入民辦學校就讀也需要經教育部許可。這一規定一方面限制了學生自由選擇權,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民辦教育機構的發展。


新加坡的國際學校發展早於亞洲各國,根據Ernst&Young在 《東南亞教育》 (Education in Southeast Asia)的報告,2011年新加坡是全球最大的國際學校市場,估計收入超過7億美金,當時有超過10萬當地學生和約3.5萬外籍學生就讀於新加坡民辦學校。2015年的數據顯示,在民辦學校就讀的學生數量降低到10.6萬,其中7.7萬當地學生和2.9萬外籍學生,相比2011年這一人數有顯著下降,這主要是由於政策上的一系列變化引起的。

2015年起,新加坡國際學校行業遭遇了巨大衝擊,為了保證民辦學校的教育質量,政府實施嚴格的規定,因而導致2015年有18所民辦學校停課。2016年,有25所民辦學校被民辦教育委員會(CPE)撤銷資格,其中包括南洋教育學院(Nanyang Education Institute)和M2學院(M2 Academy)等知名學校。

截至今年,新加坡民辦學校減少到293所,這是自2012年以來,這一數字首次降到300以下,嚴格的規定淘汰了無數家無法滿足標準的學校。CPE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國際學校行業的重組是不可避免的,未來幾個月還要不斷整頓,政府將重新改造行業,以便更好的滿足學生需求、滿足經濟發展需求。現有的這些學校必須不斷改進,才能保證學校的教學更有意義、更有活力。而新加坡最大私立學校SIM全球教育(SIM Global Education)的CEO則表示,公司會隨著政策的收緊繼續整頓。新加坡管理與發展研究部的秘書長R. Theyvendran認為更多的民辦學校會退出舞台,但這並不是壞事,希望更多高質量的公司可以留下來,政府也會支持他們發展。

新加坡是整個東南亞地區國際教育發展較早的國家,其國際教育行業發展相對成熟,已經從爆髮式增長階段向著成熟有序嚴格管控的階段轉型。然而這種管控是否合理,是否能夠真正使國際學校行業更加健康蓬勃發展,還需要時間的檢驗,而新加坡的在這方面的摸索將為中國國際學校的發展提供非常有意義的借鑒作用。

越南現狀

The Pie News今年5月的報道Vietnam: local enrolments at foreign schools expected to grow after cap removed中提到,越南2012年頒布的第73號法令第24條中規定,在越外資小學中越南學生不得超過總學生數的10%,外資高校中越南本地學生則不得超過20%。但值得高興的是,政府已經決定修改這一法令,新的法令允許學校自主決定招收多少越南學生。

這個政策的變更為新學校的出現提供了巨大的機會,因為目前有很多學生還在等待學校有空缺,現有的學校遠遠不能滿足家長的需求。但是,「第73號法令」並不是阻礙越南國際學校進一步發展的唯一原因。根據ISC東南亞研究主管Sami Yosef的說法,越南的「世界銀行集團營商環境指數」排名第78位,並不是外資投資的首選。以上是外資國際學校發展受阻的兩個主要原因。

這一新政策有望在近期推出,其主旨是為了鼓勵更多的父母將孩子送到越南國內的國際學校,不再送到國外國際學校。

馬來西亞和緬甸的現狀

2017年4月《EducationInvestor Global》刊登的一篇文章South East Asia hotspots提到,與越南的情況類似,馬來西亞在2012年取消了「只允許40%的學生是馬來西亞籍」的限制,國際學校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自由選擇各國籍的學生。在這一政策的影響下,在過去的5年里國際學校的數量從108所增加到170所,入學的學生人數也從3萬人增加到大約7.15萬人。ICEF Monitor報告顯示,在2002年K-12國際學校入學人數僅佔總入學人數的1%,而2013年則達到了15%。

馬來西亞不僅取消了本國學生就讀國際學校的人數限制,而且還取消了外國投資者所有權的限制,並制定了稅收優惠政策。由於馬來西亞的公辦教育系統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入學需求,因此引入民辦學校,目前民辦學校招生人數已超過公辦教育。資料顯示,馬來西亞學生是東南亞學生在西方重點大學讀書的主力,說明這一教育模式已卓有成效。

緬甸在建立新國際學校方面也有很多的變化,但情況略有不同,因為該國剛剛開始發展基礎設施、電信、能源供應和全球銀行業。目前,緬甸的國際學校主要滿足那些幫助緬甸發展的外國人的需求。

如何使中國國際學校沿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下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或許可以從東南亞K12國際學校的發展中得到一些啟示。

(本文轉自新學說,作者NSI)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