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譚述森:讓「中國北斗」成為「世界北斗」!

譚述森:讓「中國北斗」成為「世界北斗」!

(文章來源《院士講科學》,該書由《知識就是力量》雜誌社總策劃,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

現代社會,衛星導航系統已經是人們長途出行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搶險救災、軍事指揮、精準農業等領域,也發揮著重要的價值。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自行研製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它是繼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之後,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

在我國,有一位科學家在「北斗」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衛星導航系統總體設計專家——譚述森院士與「北斗」的故事吧。

譚述森院士簡介

譚述森,衛星導航系統總體設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大地測量裝備和衛星導航系統設計論證與應用研究,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參與了「北斗」系統三個發展階段的頂層設計與研製建設,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主要開拓者和建設者之一。

1994年,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高瞻遠矚,做出獨立自主研製「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重大戰略決策。當年已經52歲的譚述森,毅然離開了曾經奮鬥29載、功績顯赫的軍事測繪戰線,投身於這個全新的領域。

在此之前,1965年從成都電訊工程學院雷達專業畢業的譚述森,已經在原總參測繪局的崗位上,為中國的軍用地圖測繪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當原總參測繪局有關領導找到譚述森,邀請他參加「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立項論證工作的時候,他並沒有留戀往昔的成果和榮譽,而是帶著興奮接受了這個新的研究任務。

2013年10月,譚述森(右二)在與同事研討交流技術問題

「保險繩」不能交到別人手裡

永遠不能把登山的保險繩交到別人手裡!」在研發「北斗」的漫長征程中,這或許是譚述森說得最多的一句話。衛星導航技術直接關係著國家的安全命脈,因此,儘管缺乏參考資料,也沒有可資借鑒的經驗,他也仍然堅信,關鍵的技術只能依靠自己的研發,而引進仿製最終會受制於人。

作為北斗頻率設計與國際協調首席專家,譚述森以和平利用太空為依據,經過複雜的頻率設計與周密的干擾模擬計算,創造性地提出了衛星導航頻譜共用與兼容性評估準則。他的研究得到了國際科技界的認可,並且推動國際電聯制定了新的規則。經過與幾十個國家300多次艱苦的談判,「北斗」系統終於爭取到了寶貴的頻率資源。

擁有「獨門絕技」方能傲立全球

在著手研發「北斗」之初,譚述森就希望為它賦予某些「獨門絕技」。在譚述森看來,如果只滿足於跟在GPS後面追趕,「北斗」就會是一項短命的事業;而衛星導航系統的未來發展趨勢,一定將是解決「我們在哪裡」的問題。也就是說,享受定位服務的每一個人,也能知道彼此的方位和情況,並且互通有無。

因此,在建設北斗一號的時候,這套系統就在定位的基礎上,增加了授時和通信的功能。2003年北斗一號竣工之後,類似手機的北斗一號終端機,可以收到從衛星傳來的精確時間,而且能互發簡訊,甚至將簡訊發送到指定的手機上。在2008年汶川地震等嚴重自然災害中,這些衛星導航系統終端機傳送的信息,成為搶險救災工作的有力保障。

譚述森院士與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模型

在北斗一號成功之後,建設覆蓋全球大部分區域的新一代「北斗」系統旋即提上議事日程。在譚述森的主持下,第二代「北斗」系統取得了連續定位和位置報告、星地雙向高精度的時間同步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重大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連續導航與定位報告深度融合、全星座播發三頻信號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這意味著「北斗」從根本上擺脫了對GPS的依賴,也從此結束了中國需要依靠國外導航系統授時的歷史,使中國的衛星導航系統不再受制於人。

這就是譚述森院士的故事了,同學們從譚院士的身上學到了什麼?歡迎在文末寫留言分享給大家哦。

你可能感興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院士講科學 的精彩文章:

TAG:院士講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