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米」估值之我見

「小米」估值之我見

有新聞報道稱小米啟動上市,多家投行爭位,估值1000億美元甚至2000億美元等等。各類小米上市的新聞突然間冒了出來。且不論上市新聞炒作是否有利於產品銷售,讓我們試著分析一個似乎十分專業的問題——上市企業如何估值?以及小米到底值多少錢?

什麼是最適合「小米」的估值方法?

企業估值是源自西方現代經濟理論的一門科學。儘管估值方法、形式有所不同,但無論是華爾街的資本市場估值,還是中國財政部的國有資產評估,萬變不離其宗,無非有以下幾種方法。

其一是折現現金流法或收益現值法。這是最難的也是最根本的估值方法。其邏輯是:投資股票其實是投資企業,而投資了企業就擁有了企業未來可產生的收益。因此,企業未來收益的折現,就是今天的價值。

但是這種方法只對專業人士才適用,而且需要掌握企業大量的業務財務數據。毫無疑問,對「小米」這樣的非上市公司,由於幾乎沒有任何公開數據,想用涉及數百上千個數的折現現金流法,無異於天方夜譚。

其二是成本法或重置成本法。這種方法往往適合於重資產類別,比如石油煉廠、大型設備裝置、生產線等,顯然不適合小米,在此我們不做深入討論。

其三是可比公司法。即盡量找和被評估企業類似的上市公司,根據其估值指標(往往是估值倍數)的數值來反算被評估企業的估值。這裡面有兩個問題,一是什麼是可比公司?二是可比公司用什麼估值倍數?

什麼是可比公司? 可比公司就是找在產品種類、業務構成、發展階段、業務規模、所處行業及市場、上市地點等與被評估企業相對最接近的上市公司。

「小米」的可比公司是誰呢?雷軍自己說是蘋果。的確,兩家公司恐怕是最相似的。兩家公司都是源自於手機,但同時已形成了相關產業生態鏈。蘋果有電腦、手錶、音箱耳機、電子玩具、電子秤等等。而小米則為之更甚,甚至包括電視、空調、空氣凈化器、手環等等。小米最新的目標,是賣百姓家庭里需要的所有電器。所以,我們下面會重點以蘋果作為小米的可比公司。由於小米已經大舉進軍其他家電,我們也會看一下家電類企業。除了成為中國的蘋果,雷軍還有一個夢想,就是進入BAT,甚至改寫成ATM。BAT都是中國的互聯網王者,各自有自己獨霸的領域。而小米的長處在於掌握了終端入口,不只是手機,還有其他家用電器。我們下面也會用BAT的指標來估一下小米。

可比公司用什麼估值倍數?最基本的估值倍數是人人皆知的市盈率(又稱P/E倍數),但是不適用,因為據說小米剛實現微利。上世紀90年代開始,為了給快速崛起的不盈利或者微利的互聯網公司估值,華爾街從傳統的P/E,P/B(市凈率,即每股價格比每股凈資產)等估值方法中脫離出來,創新了EV/EBITDA(註:EV即企業價值,含股權及債權),EV/銷售收入,EV/用戶數等估值倍數。

每一個估值倍數都是有測算邏輯的,比如,市盈率就是按此價格買了一個股票,按其對應的每股凈利潤,測算多少年能把投資拿回來;而且市盈率的倒數就是利潤回報率。所以,有一個說法是巴菲特早期從來不投資超過16倍市盈率的股票。

還有就是EV比sales,即EV與銷售收入之比,其隱含的意思是如果是一個成熟業務,其乘以一定的凈利潤率就可以推演出市盈率。但傳到國內,演變成了P/S,即股權價值比銷售收入。該指標有一個好處,就是比較簡單,不需要知道企業的債務情況。由於國內對微利或者凈利潤不透明的企業用P/S估值比較常見,而且操作簡潔,下面我們重點用這個指標,綜合考慮市盈率對小米進行估算。

「小米」到底值多少錢?

這首先取決於「小米」的業績。

據報道,小米2017年的銷售額1000億元,由於目前業務快速擴張,小米凈利潤率相對偏低。參考小米旗下申請美國上市的華米科技,其2016年營收15.56億元人民幣,凈利潤為2394萬元,凈利潤率約1.5%。假設小米去年的凈利潤率按此測算,則1000億的營業收入凈利潤為15億元。依據媒體報道,一部小米手機凈利潤為2美元,根據2017年9000萬部出貨量,則為1.8億美元的凈利潤。由於除手機之外的其他業務快速擴張,假設盈虧平衡或微利,則2017年小米的凈利潤應在15億元以內。

媒體說2017年小米手機出貨量增加了50%,假設2018年能維持增長速度,則收入可達1500億元,出貨量1.45億部。考慮規模經濟,小米凈利潤率有望提高,假設翻一番至3%,則其2018年可實現45億的凈利潤。

下面看看可比公司估值。

(一)蘋果:蘋果公司截至2018年1月26日的市值為8806億美元。其2017年年報凈利潤為483億美元,對應2017年的市盈率為18倍,對應2017年營業收入的P/S為3.8倍。根據蘋果的凈利潤增長率,對應2018年凈利潤的市盈率約16倍。

按照小米2017年1000億的營業收入,依據P/S,小米值3800億人民幣(約600億美元)。因小米快速增長,假設按照小米2018年45億凈利潤及蘋果2018年市盈率測算,則估值是720億元,略超過100億美元。

我們權且忽略按照盈利測算的估值,重點看依據營業收入估算的600億美元。

(二)BAT。參照BAT中目前「最紅」的騰訊估值,截至1月26日,其市值為4.48萬億港幣,對應2017年前3季度報告年度化的凈利潤2017年約為680億元,對應2017年市盈率約53倍,對應2017年的模擬P/S 約19倍。騰訊2017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率達30%,且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長率分別高達58%及66%。比坊間猜測的小米50%增長率還高。假設騰訊維持60%的凈利潤增長速度,對應2018年凈利潤的市盈率約33倍。

如果小米2018年45億元凈利潤,33倍市盈率,則估值接近1500億元(約240億美元)。如果按照騰訊19倍的P/S測算,小米估值在19000億元人民幣。需要說明的是,騰訊凈利潤率30%,比目前小米的凈利潤率高10倍以上,因此騰訊P/S估值對現階段小米無意義。

百度1月26日的市值為904億美元。按照年化後的2017年凈利潤計算的市盈率為30倍。即使採用2018年45億元的凈利潤測算,小米估值1350億人民幣(約210億美元)。與騰訊類似,由於幾乎沒有製造成本,百度凈利潤率高達23%,因此其P/S亦不適用。

(三)家電類公司。小米近年來大舉進軍家電,甚至家電零售。由於零售類全球估值偏低,例如中國手機零售龍頭迪信通在香港市盈率只有5倍左右,所以我們只看一下家電類公司。

以格力為例,其在A股上市,而A股估值全世界堪稱第一。例如,360以93億美元的估值在美國下市,在A股上市後即一口氣飆到3000多億元。格力1月26日市值為3453億元,對應2017年前三季度年度化凈利潤的市盈率約17倍,而且這是格力在前三季度凈利潤大漲37.4%的基礎上。如果按照P/S,格力2017年P/S為2.3倍,據此測算小米的估值也只有2300億元。如果按照格力的市盈率,即使按照45億的凈利潤,小米的估值亦只有765億元。香港上市的海爾是另一家優秀的家電企業,而且產品門類覆蓋廣。但其市盈率20倍左右,P/S約1倍,與小米期望相差太遠,不予考慮。

綜上,如果參照蘋果的P/S,小米的估值有望達到600億美元,但這恐怕是2018年小米完成上市的估值高端。如小米想比肩BAT,則需在盈利模式、競爭壁壘等方面有更多突破。

因此,筆者認為擺在小米麵前有兩條路:一是再等等,等小米找到了新的盈利模式突破口,使凈利潤率大幅提升之後,2019年或之後再上市;二是以估值「空間」換時間,今年先低估值上市,待企業發展後,再提升估值。

雷軍與董明珠曾打過10億元的賭。筆者作為百姓,打不起這種賭。但如果小米2018年真上了市,而且估值超過1000億美元,則筆者在朋友圈認個錯還是可行的。讓我們拭目以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冰糖餃子 的精彩文章:

微博公布對「存在刷榜行為的熱門話題及主持人」處罰措施

TAG:冰糖餃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