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在英華人怎麼過春節(上)

我們在英華人怎麼過春節(上)

2012年我剛來英國的時候,在紐卡斯爾大學讀口譯碩士,住在一間只有14平米但容納了卧室客廳書房廚房衛生間所有功能的小studio。

說是廚房,也只有一個小水池、兩眼電磁小灶,和一個A4紙大小的抽油煙機。

等到過春節的時候,研究生第二學期已經開始了。

記得除夕那天上午,我上完了三個小時的同聲傳譯課,身體已經被掏空。

想著今天是春節,於是買了點菜,準備回宿舍做點好吃的。

回到家洗洗切切後,我打開電磁爐,坐鍋熱油,辣椒爆香。

直到開始翻炒豆瓣醬,熟悉的氣味蔓延了出來,那一刻,我的鄉情爆發了!

還有比這氣味更有「中餐感」的嗎,在異國他鄉的除夕就該這樣啊……還沒消化完鄉(口)情(水),我小房間的火警警報就受不了了。

它開始尖銳地叫起來,我打開了宿舍的小窗戶但於事無補。

很快,整棟宿舍樓的警報都響了起來,我們被疏散到戶外,再然後,消防車開來了。

我怕極了,因為之前聽說過中國同學因為做飯引發火警警報被罰800鎊的事情,800鎊對當時的我來說是筆巨款。

最後消防員叔叔檢查了一圈確認沒有火災隱患,關掉了警報,然後很嚴肅地告訴我:念在我是初犯,只給我一個warning,下次就要有penalty了。我忙不迭地點頭,保證不會有下一次。

再回到房間,小屋開著窗非常冷,飯沒吃上,心裡又有點「攤上事了」的委屈,又惦記著下午還要學習,因為我們專業有嚴格的淘汰制,而馬上就要期末考試了。

2012年的大年夜,在遙遠的異國,飢餓、疲憊和無力感狠狠擊中了我,但我連哭都哭不出來。關上窗戶,把鍋扔進了洗碗池,在去學校的路上買了一個三明治,然後就鑽進同傳箱做練習去了。

但我暗暗告訴自己,如果有一天我能在英國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要有大大的廚房,大功率的抽油煙機,到時候我要辣椒熗鍋,爆炒油炸,做一桌煙火氣最重的年夜飯,有家人,有朋友……老娘要好好過他個年!

那之後幾年,生活沒有立刻安定下來,因為學業、工作和家人的原因,我們從紐卡斯爾搬到了倫敦,又從倫敦搬去薩里郡,又從薩里郡搬回倫敦,又從倫敦的西區搬到東區,我本身也不是一個儀式感driven的人,各色紀念日和節慶,都過得簡簡單單,但是每一個春節,只要有能力,我都會用心操辦。

我家的玄關

聖誕節可以擺塑料樹,春節一定要買鮮花而且是很多很多的鮮花;聖誕節的餐桌可以是半成品加工,春節的家宴菜單一定要一半個月前就開始採購和準備;Boxing Day打折購物,別人都是買鞋買包買靚衫,而我會直奔Harrods二樓和John Lewis,置辦最精美好用的家什物件,心裡的盤算都是:之後過春節用得上;估計是年紀大了,早已干不出跨年夜在河岸上苦等四五個小時為了倒數和看煙花的事情,但除夕那天一定會早早調好電視和網路,一邊包餃子一邊把春節聯歡晚會從頭看到尾。

聖誕節的餐桌都是簡單的烤箱菜

還有超市買來的半成品

想要好好過春節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春節又是如此合理和科學。

依照公曆紀元,聖誕元旦過後,北半球的人們依然生活在寒冷冬季的漫漫長夜裡,但是節慶風俗和高度發達的商業社會的消費主義刺激卻過度透支了人們的熱情、精力和錢包,最終,當節日過完,聖誕樹被扔出門外,打折購置的物品和收到的禮物還堆放著來不及拆包歸納,紅酒香檳喝暖了的身體在上班途中被冷風冷雨肆意吹打,再樂觀的人也很難不感受到季節的惡意和人生艱難,所以在英國,一月是一年最抑鬱的一個月(the most depressing month of the year),January Blue和Blue Monday的字眼總被人們切身體會,反覆提及。

然而春節不同。古代民間,「立春」之時過「春節」,這一天,二十四節氣的新一個輪迴開始;這一天,太陽抵達南回歸線,開始踏上北歸路途;這一天之後,親近天地,可以感受到地氣生髮,日漸長夜漸短,吹面之風不寒。雖然1914年起,由於當時民國政府立法倡導,春節被移到農曆元旦這一天,立春變為一個普通節氣,但是「春節」和「立春」,都是祖宗先民體察天地之心的智慧。

這種智慧就是順應天時,有守有為:冬日宅藏,春日生髮,秋日收斂,夏日生長,所以冬天是蟄伏韜養的季節,而春天即將到來的時候,人們應當開始洒掃清潔,貼紅掛綠,購置新裝,再置辦一席豐盛的家宴,好吃好喝,積蓄能量,為藏鋒守拙的冬天畫上句號,以最蓬勃雀躍的心情迎接春天,和大自然的萬物一樣,舒展身心,開始生髮。

立春,天下雷行而育萬物

所以好好過節,是向這個古老又智慧的文明表達敬意。

過年五到七天的長假,回家團聚和聽爸媽嘮叨,被七大姑八大姨考校年終人生KPI,搖手機搶紅包打麻將鬥地主,走親訪友同學聚會,然後再幸福地胖上三五斤,以上這些國內朋友的新春福利,我們在英華人全部都沒有。那我們的春節怎麼過?

家居

現在和古時候不一樣,家裡各式清潔工具早已解放生產力,再加上有cleaner每十天上門保潔一次,所以臘月並不需要大打掃。但是調整家居內飾還是很有必要的:收拾處理雜物,稍微變換一下傢具位置;調整廚房廚具擺放使家宴大餐操作更順手;購買鮮花,更換軟裝,儘可能給家裡增添鮮艷色彩,營造節慶感。

今年V&A博物館和John Lewis合作出了一批帶有東方元素的家居用品,簡直是為我的春節量身定製,沒打折也收了

還購入了LEON大紅大綠的餐盤

年貨採購

我的年貨採購堪比《木蘭詩》里的「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開車40分鐘到倫敦西北Brent Cross的榮業行採購中式食材調料,坐20分鐘的公交車去倫敦東區的Columbia Flower Market買鮮花,步行10分鐘到家附近的Angle High Street的超市購買果蔬肉蛋奶(因為那裡齊備附近最大的M&S和Waitrose),還有就是打折季在大商場購置的家居物件(妥妥收好,等到臘月初八以後把它們拿出來一一安置)。

榮業行,一家在英國的中國超市

Columbia Flower Market是倫敦東區家居愛好者的勝地,盛夏最美好,但是陰冷飄雨的冬天,去買(扛)花也需要勇氣和耐力

現在網路購物已經很「發達了」,國內有京東一號店,我們也有網超Ocado,甚至中超都開始有送貨上門的服務,家門口也有大小超市雜貨鋪和花店,但是為了春節,我還是帶著一種使命感,一定要去最大最全和最好的地方,把時間花在採購年貨和去採購的路上。

家宴準備

除夕家宴當然是過春節的重中之中,所謂一吃解鄉愁。

雖然我和先生都是北方人,但出國久了,也會受閩南廣粵文化的影響,所以我們的家宴除了要儘力還原幾道家鄉菜外,也會雜糅一些南方菜系的特色,菜色菜名最好還能討個吉利口彩。

除了要好吃更要好看,平日里就很喜歡做幾個小菜,邀三五好友來家裡吃吃喝喝,聊天擼狗,但是春節的家宴,無論從餐桌布置還是餐具挑選,都會更用心更成體系。

平日里的家宴:

秋天吃蟹

盛夏滷味

冬天火鍋

但是除夕家宴看起來應該是什麼樣的?我參考了已購餐具的一些效果圖:

最後的成品?先賣個關子,除夕那天給大家拜年的時候再揭曉。

本周就先聊到這裡,歡迎讀萬卷行萬里路,順手關注程珠珠。

題外話

1. 剛剛過去的臘八,大家肯定都有喝臘八粥吧?我也在臘七的晚上,泡好了豆子小米。因為先生家鄉的臘八粥是熬了以後再炒,最後沒有一點水,好像雜糧版的陝西甑糕,所以認識他以後,我們家每年的臘八粥都是熬的和炒的兩份,可以說是非常講究了。

2. 我的新頭像是楊斯煜(Feiicia狒狒)的作品,在等待我的新頭像畫好的日子裡,她特別慷慨讓我從她以往的作品裡挑一幅暫作頭像用,我很喜歡這個梳著Bob頭戴著大金耳環神情桀驁的姑娘,這樣酷酷的樣子是我一直心嚮往之但不曾做到的。

狒狒現在是倫敦藝術大學的學生,但同時已經是行業內很有名的插畫師,還為New York Times畫插圖。

3. 最後的最後,不知道大家看完今天的文章會不會想到「儀式感」?對於這點我還想聊兩句,不感興趣的話就不需要再往後看啦,謝謝閱讀,我會在倫敦給你們發射新春的祝福。

關於儀式感

現在很多媒體和意見領袖都在倡導「儀式感」「幸福感」,時不時可以看到「提升幸福感和逼格的XX件小物」「最值得購買的好物」這樣的標題,然後在文章中提到及買什麼東西可以增加生活的質感/幸福感,而生活需要儀式感etc. 還有諸如「我們對生活的付出和熱愛值得我們莊重地對待自己」這樣的金句。

我對此很不以為然。

首先我覺得現在所提倡的大多數都是一種「偽儀式感」,常常是明顯或者隱晦地在灌輸一種「邏輯」:「只要擁有了某件物品或者某段經歷, 生活就會具有儀式感或你就會好好生活」。這種「邏輯」本身就帶有綁架意味。

「儀式感」最早來自於宗教儀程或一個特定群體出於紀念或目的性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進行的一系列特定有序的活動,所以應當是出於信仰或對某種文明的認知和熱愛,在此基礎上,實現儀式可以帶給參與者歸屬感、心靈慰藉、被治癒、被鼓勵等感受。因而我不認為單純的商業消費可以帶來真正的「儀式感」所起到的心理作用,生活中的一地雞毛不會因為點一支蠟燭燃一支香就被打掃乾淨,人生也不會因為一場消費就被加持聖光從此坦途。

相比儀式感,不如好好修鍊內功,建立起強大的內心秩序和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明確人生願景和現狀之間的距離,然後用最大的誠意、努力和行動力去填平它。與其為生活裝置那麼多的儀式感,不如把生活本身,當作一個不能重來的儀式,一步一步好好完成。

心之所向,無問西東,做就是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閑談「無我」與「有我」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