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宗憲 「一號先生」的拍場傳奇

張宗憲 「一號先生」的拍場傳奇

他是馳騁於全球拍賣場的「羅伯特·張」,他是中國文物拍賣市場的推動者,他是收藏界不老的江湖傳奇。這個教父一般存在的藏界大佬,半個多世紀以來,遊走于海內外各大拍場,可謂呼風喚雨,縱橫捭闔。見慣了藝術市場的動蕩起伏,張宗憲往往能以敏銳的嗅覺預測和把控市場。同時他又率真隨性,並不受制於任何陳腐規矩。猶記得採訪那天,年屆九旬的張宗憲先生精神矍鑠、言語風趣,暢談各種逸聞趣事與精彩往事。正如書中所言,他像極了平靜池塘中的一尾鯰魚,常常打破常規,換上新玩法。

清乾隆 鎏金掐絲琺琅鳳形花插 (嘉德藝術中心供圖)

清乾隆 御制銅鎏金掐絲琺琅鴨形提梁壺(一對)

風雅「90後」

在古董行業浸潤了一輩子的張宗憲的確風雅。

粉色豎條紋立領襯衣,暗紅紋棕色格子褲,黑白相間的毛外套夾克;或者全套粉藍西裝搭配白色皮鞋,再戴一頂米色巴拿馬禮帽,這是他出現在豪華酒店或者拍賣場上常見的行頭。醒目、張揚、有派頭,他每次出場總是盡顯倜儻風流的英姿,彷彿賦予了某種儀式感。

素來不拘泥於客套規矩,如今的他更加率意洒脫,自稱「90後」,講起話來依然幽默風趣。在發布會上,他與來自全國各地500多位觀眾談起那段「花花公子」學生意、初涉商海跑單幫的日子,以及初到香港,身上只帶一個箱子、一兩黃金、24美元,幾乎流落街頭的經歷很是輕描淡寫雲淡風輕。但我們都或多或少了解,那些風風雨雨、起起落落都是他人生不可多得的寶貴經驗。

著名收藏家張宗憲

從初到香港的落魄艱難,到創立永元行,再到將自己的古董生意經營得風生水起,張宗憲的人生發生了重大的轉變。這一路既有父親的指點,貴人的幫助,還有師傅帶路,「我儘管走得艱難,卻也深感幸運。」

從1959年創立永元行,到20世紀80年代初,張宗憲的古董店生涯持續了二十多年。此後,他關閉了香港的五家店,全身心地衝進了拍賣場。這一次,憑著多年的經驗以及敏銳的嗅覺,他深知新的時機已到。

起初他嗅到了海外拍場的商機。於是頻繁出現在倫敦、巴黎、紐約和義大利的古董拍賣會上,尋獵中國藝術品。尤其留意明清官窯。用香港佳士得前亞洲區負責人林華田的話來說:「20世紀80年代,幾乎整個官窯市場都掌握在張宗憲的手上。」

明永樂 青花葡萄紋大盤

他的魄力體現在拍賣場上,但遠比所謂「膽量」要複雜得多,包含著眼力、膽識、果斷,還有殺伐之氣。熟悉張宗憲的人都記得,他遇到想要的拍品都會將手裡的金筆高高舉起,看起來很兇猛的樣子,眼神中充滿志在必得。

見過張宗憲風頭的人都說,用「活躍」兩個字已經不足以形容他在清官窯拍賣市場上的地位。事實上,他擁有的是一種控制力。

1985年之後,張宗憲的官窯收藏達到了他古董生涯的鼎盛時期,Robert Chang(羅伯特·張)的名字開始在國際古董拍賣圈子裡叫響了。

「一號先生」的排場

現在說起早年的拍賣場面,張宗憲言語間總有點留戀,慨嘆今不如昔:「早年倫敦拍賣,現場的客人都打著領帶,規規矩矩的。舉牌的不慌不忙量力而行,你出3萬,他出3.1萬,斯斯文文地叫價,幾個回合下來便落槌成交。哪裡像現在,各種人隨便出入像場子一樣,叫價也是從3.1萬直接叫到31萬,最後直接賣到310萬,可真正想買的人還是沒買到。」在他看來,現在的人,就是不太講規矩。

拍賣,是一個不見硝煙的競技場,是眼光品位和經濟實力的雙重角逐,張宗憲喜歡這個「場」。一場拍賣,就像一場演出,你出價了就要參演,但屏幕上數字翻飛,買家的心也是跌宕起伏,其中的刺激並不是人人都享受得來。日本收藏家坂本五郎曾說過,「20世紀70年代,我在倫敦拍賣行競拍一件元青花釉里紅大罐,當最終以31.5萬英鎊的價格落槌時,由於過度緊張,五臟六腑都感到劇烈疼痛,猛喝一大杯白蘭地才緩過神來。」

張宗憲則不同,他似乎享受馳騁拍場的感覺,深諳其中的藝術,駕輕就熟,幾乎從不緊張。相反,他是那種能控制拍場氣氛的人。於他而言,拍場就是排場。

「1號先生」的拍場風采

而在內地拍場,他的風格依然鮮明。第一排,一號牌,一號拍品,最好是首拍,競得的價格還要高於市場價。如此光鮮華麗,率性恣意的張宗憲總能刺激著人們對於市場的想像,贏得了矚目,製造出傳奇。直到現在,很多拍賣行的一號牌還留給他,這就是他的地位,也因此有了雅號「一號先生」。

而今,這位「90後」——90歲後依然活躍的羅伯特·張先生,還奔波在世界各地的拍賣會上,看預展,買東西,神采奕奕,談笑風生。

買什麼都當是個樂兒

張宗憲的收藏包羅萬象,最精專的是瓷器,近現代書畫也有一席之地,玉器、景泰藍、鼻煙壺,他都喜歡。唯獨不買的是當代藝術。這是他的原則。

書籍內頁:張宗憲所藏鼻煙壺

書籍內頁:張宗憲所藏瓷器

「我收藏瓷器,尤嗜琺琅彩瓷,要求全美,沒有瑕疵。我很感激大維德博物館,它讓我對瓷器收藏有個第一流的標準,是我此生最重要的導師。收藏書畫的標準則是真、精、新。即使是真跡,品相破敗的書畫我也不要。新,還有一層意思,就是題材新穎、出奇,這就需要眼光、經驗和商業敏感的綜合判斷了。」

清乾隆 御制琺琅彩杏林春燕圖碗

2002年6月,「張宗憲中國近現代書畫收藏展」在上海舉辦,作品包括近現代畫壇巨匠100幅畫作。齊白石是張宗憲最鍾愛的一位畫家,因為雅俗共賞,題材豐富。張大千、林風眠他也喜歡。張宗憲購買林風眠作品那會兒,國內外對林風眠的學術地位和價值還不認可,拍賣行也很少上拍,有時拍賣行的朋友去他家,他會把林風眠的原畫給他們一張張看,很多人是從那裡感受到其魅力。再後來,林風眠的作品價格就一路攀升了。

收藏之於張宗憲,早年是立身之本、謀財之道,到後來則變為更純粹的喜愛。

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了七十年,身邊留了那麼些小東西,玩一玩,看一看,人生也多了一點趣味。「這些東西,回到家裡摸摸、擦擦,不給它吃飯,它不會說餓,不理它,它不會生氣,它還告訴你,等著等著,今天100萬,明年可能200萬,隔五年1000萬,我在給你賺錢。」

雖說收藏沒有止境,但到這個年紀,張宗憲再買什麼都當是個樂兒。那麼多古董門類,他收過了,展過了,出書了,算是告個段落。想來想去,只有玉還沒怎麼玩過。所以近兩年,他在慢慢收集玉器,如今已有300多件。他還特別提及,要在2019年他生日當天舉辦一個玉器展覽。

張宗憲先生九十大壽(寇勤拍攝)

他常常說人的一生就是個故事。他這九十年可以稱得上是異彩紛呈的傳奇。他在人們心中更是有著不同的形象。「不太熟悉的晚輩有點怕我,覺得我兇巴巴,說話不留情;相熟的朋友則覺得我樂觀率真,風趣幽默,不倚老賣老,仗義慷慨;生意場上合作夥伴眼中,我靈活聰明,頂真是個人精,但做生意絕對規矩可靠……」就像多稜鏡下的影像,所有這些構成一個生機勃勃的故事,一個有閱歷、有性情的藏家的過往。

對話張宗憲

新金融:您那時跟天津人打交道,有什麼特殊的經歷?為什麼來天津找貨?

  

張宗憲:1947到1948年間,我開始在北京、天津跑單幫做古玩生意。那個時候我經常跟人去天津找貨,因為當時不少古董店鋪在勸業場,我為了找人找貨方便,就住在勸業場對面的交通旅館,那個時候連個吃飯的地方都找不到,經常只能買幾根香蕉填肚子。不過也是在天津,我積累了不少資源和江湖人情。

新金融:您並不鼓勵人人都去做收藏。那麼,對於經歷頗多的您來說,收藏是否對專業和財富提出了更高要求?它都包含哪些門檻?

  

張宗憲:我常說一句話,收藏要看得懂、買得到,捂得住、賣得掉。很多人買了一輩子,自己以為是真的,其實都是假貨。買東西一定要買好、買貴、買精,普通的東西再過一百年還是普通的東西。好東西不怕貴,越貴越好,越貴越值錢。所以要多聽、多問、多學、多看。沒事到大的拍賣行看展,多跑跑博物館,看看博物館的東西,有好處。

收藏註定是個小圈子的事兒,它的特殊性在於學問很深,不是短短兩三年就可以磨鍊出來的,要虛心請教,多聽聽別人的意見,經過多年的專業累積,眼光自然就出來了。同時也要多看多買,在做的過程中學習,收藏沒有十年八年的經歷是做不成的。

《張宗憲的收藏江湖》一書,講述了收藏大家張宗憲先生的傳奇故事。這是「嘉德文庫」的重要出版項目,他們希望這本書既平實可信,又能生動地再現張宗憲先生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

1月13日,由嘉德藝術中心、嘉德文庫主辦,觀復文化、新星出版社協辦的「張宗憲×馬未都:暢談收藏江湖暨《張宗憲的收藏江湖》新書發布會」在新落成的嘉德藝術中心拉開帷幕。

註:其中內容經由張宗憲先生採訪口述以及《張宗憲的收藏江湖》一書,作者:李昶偉

(此文刊登於2018年1月29日《新金融觀察》報)

本文為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公眾號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Elin觀藏 的精彩文章:

TAG:Elin觀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