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春秋戰國時代的人們都是怎麼打仗的?

春秋戰國時代的人們都是怎麼打仗的?

中原人自詡為禮儀之邦,其實就是始於西周。說話做事,吃飯睡覺,樣樣事情都有準則。夏代的時候有大禹鑄刑法,推行法制以管理臣民,更是將禪讓制轉變為世襲制,這即是徹底打開權力的潘多拉魔盒,後世諸多變亂皆因之於此,社會之亂也自此始,臣民們醞釀在潛意識中的那種反叛基因,就在歷史的演變中不斷的衍化。

《左傳》載:「昏、墨、賊,殺,皋陶之刑也」,權力階層為維護國家之穩定,即採用殘酷之刑法加以制約,但是普通的犯罪可以制約,但若是戰爭動亂,則很難控制,任何法律在戰爭面前,就會顯得非常脆弱。而在法律之外,更大的準則就是周禮,做任何事情,基本都在周禮的規範之內,就是打仗也是如此。比如說天子親征,就是個非常重大的事情,《禮記》載:「類乎上帝」、「宜乎社」,就是要祭祀太廟,要拜神明,都是有著嚴格的禮節程序的。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車馬儀仗、旌旗營陣、車陣校閱,甚至打了勝仗凱旋,還有受降等儀式,諸如種種,都要遵循周禮。

為有效遏制戰爭的發生,把持姬周家族的穩定,周天子除分封諸侯國,形成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制國家,更是大範圍推廣周禮,倡導「親親父為首……尊尊君為首」,就是所謂的忠孝仁義,而在這個時期是不存在什麼忠孝兩難全的說法的,這個時候只會是忠大於孝,就是說父親的地位永遠沒有周天子大,國家永遠要大於家。

如果諸侯國君與周天子有矛盾,國君的兒子應該認定的就是,父親是錯,周天子是對。這就是在春秋伊始,鄭莊公與周桓王開戰而後,天下人雖說鄭莊公為小霸主,但還是要說禮崩樂壞,潛在的表達著對鄭莊公的批判。在周禮中有個「五禮」,即是吉禮(祭祀)、凶禮(喪葬)、軍禮(行兵打仗)、賓禮(待客之道)、嘉禮(冠婚),這五種禮節基本囊括西周對外事宜中最重要的事情,周天子希望以此來約束諸侯國和天下臣民們的道德,並推行刑法以制衡,「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禮則入刑,相為表裡著也」,就是說不尊重禮法,就用刑法來懲罰,可謂是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而其中,軍禮的推行,則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周禮》載:「大宗伯......以軍禮同邦國。大師之禮,用眾也;大均之禮,恤眾也;大田之禮,簡眾也;大役之禮,任眾也;大封之禮,合眾也。」可見軍禮之用,都在非常嚴肅和莊重的活動中,在對外作戰的時候,封將、出師這等等,都是要告太廟的。越是要打大仗,就越是要把祭祀典禮搞大點,才能體現出天子威儀,如果是天子御駕親征,更是要莊重和盛大,這才能調動軍隊的熱情,才可能打勝仗。

在西周的軍隊建制中來看,基本上有著嚴格的規制,5人為1伍,5伍為1兩,4兩為1卒,5卒為1旅,5旅為1師,5師為1軍,也就是12500人才是一個完整的軍隊,而天子最多才享有五軍之制,也就是三萬多人,而到春秋戰國時期,晉國、齊國、秦國,甚至到後來的宋國等,都基本上超越了這個規制,因此周天子的軍禮之制形同虛設,名存實亡,在戰場之上,若是還要嚴格遵循所謂軍禮的諸侯國,往往都是較為迂腐的君主,是稱不得霸主的,比如宋國的宋襄公。

春秋戰國的前期,尤其是在春秋時代的戰爭,只有貴族才有資格上戰場,平民和奴隸是沒有資格參戰的,他們主要擔任的是糧草轉運、餵養馬匹、背鍋燒飯之類,乾的都是低級的工作,能夠馳騁疆場的便是只有那些貴族子弟,因此在那時候才有「以令貢賦」,參戰的貴族子弟們要分攤軍賦的說法,就是要打仗光有熱情還不行,還要自備車馬和盔甲,這在平民百姓看來簡直是不可想像的,要吃飽喝好尚且困難,哪裡可能還有錢來購買青銅盔甲參加戰爭呢?

兩國交戰,仗是打起來了,可是正式交戰的時候,還有麻煩事情,就是打仗都要在兩國交界的地方打,而那時候的周天子分封諸侯國太多,往往數國交界,於是打仗打的久了,尤其是開發的比較好的諸侯國,雙方都不願在自己與對方的交界處打仗,都把戰火燒到了別國,比如春秋時代的晉楚大戰,常常就把戰場打到了鄭國、宋國等國,可謂是大國交戰,小國遭殃。兩國交戰的地方,大多時候都是在野外,後來就稱之為「疆場」,也有說「野戰」。

開戰之前,交戰的雙方還要互下戰書,還要約定地點,相當於把戰爭擺明了來打,交戰書還得溫文爾雅,恭敬有禮,還得善待雙方使者,也就是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的源起,甚至於要打大仗的時候,雙方甚至可能還要舉辦宴會,奏樂賦詩,當年晉國舉辦聯盟諸侯的大會的事情,齊國因為派的使者在會盟上唱了首難聽的歌,還因此得罪了晉國,晉國帶著諸侯聯盟部隊,就要去攻打齊國。還有秦朝末年楚漢相爭的時候,項羽的鴻門宴,也是要打大仗前舉辦的。

春秋戰國時代的交戰,大多是車戰,雙方一般來說很少有那種什麼以少勝多的說法,大多數還是雙方配備旗鼓相當,就是你有100輛戰車,我也有100輛戰車,數量均等才能開戰。而且如果戰車陣法沒有擺好,還是不能開戰的。宋襄公當年與楚國開戰的時候,楚國未渡弘水,輔臣有勸宋襄公乘機進攻的,宋襄公的理由就是對方還沒有上岸擺好陣法,攻擊別人是乘人之危,是不講道德的做法,這就導致宋國失了先機,最終敗於楚國。

這種思想不止在宋襄公時有,其實在整個春秋戰國的諸侯國君心中都有所涉獵,比如戰場上不能俘虜白鬍子老頭,戰場上若是對方戰車壞掉了,也不要去追擊什麼的,看起來特別奇怪,但是歷史上還就真實有這樣的記載,當年晉國與楚國開戰,晉國敗退之時,楚國士兵看到晉軍的戰車壞掉了,還專門跑上去幫助晉軍修好戰車,然後才又開始廝殺,這看起來幾近喜劇了,但居然就在史書中看到,也是上古中原史的趣事。

在軍禮中還有個大封之禮,就是取勝的一方,會在勝利的時候重新勘定封疆,樹立界碑,將那些失散的百姓進行聚集,將其納入新的管理體系中,以這樣的儀式來宣誓勝利,證明土地的歸屬權,也就是向對方說,這裡已經屬於自己了,如果對方再次進入這個疆域,那就是搞侵略,那就是搞事,相當於挑起戰爭,到時候自己就會更加的不客氣,打到對方滿地找牙為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中國4大名劍:第3把最霸氣,刻有九條金龍,可惜已失蹤!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