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別再吐槽老人帶娃了,他們的委屈你知道多少?

別再吐槽老人帶娃了,他們的委屈你知道多少?

關注創創媽媽的碎碎念,讓我們和寶寶一起成長

老人帶娃

最近看到一條新聞,一位五旬大媽在某小區16樓樓頂欲跳樓輕生。原來大媽為了兒子特意從四川來杭州幫忙帶孩子,可是在照顧孫子的問題上與家人存在意見分歧,大媽心生委屈,一時想不開,起了輕生的念頭。

這種兩代人因為帶娃的問題產生矛盾的新聞其實並不少見,但網友的評論卻一邊倒的指責大媽。

網友一:也是作的,最怕這種婆婆,可能私底下欺負死媳婦了還自己假裝得委屈要跳樓。

網友二:也是個戲精,這種動不動就尋死的婆婆是最難纏。

誠然,大媽的做法的確有些偏激,跳樓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也許回家後還會激化矛盾。但大媽心裡的委屈應該也是真的,一個人背井離鄉來城市裡,兒子兒媳外出工作,大媽需要自己做飯、做家務,還要帶娃,身體上的疲憊不言而喻,而自己的辛苦付出不但沒有得到認同,反而被指責,自然是委屈加倍。曾經的一項調查中顯示,老人得抑鬱症,三成都是帶娃導致。

是啊,現如今老人幫忙帶孩子似乎已經是大多數家庭的生活常態了。可是,兩輩人的觀念和生活習慣難免會有不同,衝突和矛盾也就在所難免了。吐槽老人帶娃,這應該是媽媽群里最有共鳴的話題之一了。

就拿我家來說吧,創創出生後,公公婆婆就從老家來到青島和我們住到一起,全身心投入幫忙料理家務、帶孩子。可和很多老人一樣,他們性格固執、愛嘮叨、有些潔癖,喜歡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別人的意見很難聽進去,說多了還會暴怒。

剛開始相處的一年裡,我感到特別苦惱。雖說大家的出發點都一樣,目的就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具體到帶娃的每一件小事上,他們的有些做法我實在難以接受,直接說吧,傷感情,而且他們在家裡發怒,對孩子的成長也有影響,不說吧,憋在心裡實在難受!

沒辦法,只能嘗試改變自己的心態,想方法,在和公婆「鬥智斗勇」的過程中,我也逐漸摸索出了一些更有利於家庭團結和孩子健康成長的「戰略方針」,既能「和平共處」,又能增進婆媳感情,何樂而不為呢?

首先改變自己的心態,去發現老人帶娃的好處

其實,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沒有哪個家庭的日子是過得一帆風順的,更別說這些日子伴隨的是一個小生命的成長曆程。想要和睦相處,首先就要多發現老人帶娃的好,從改變自己的心態開始吧。

01

老人生活閱歷豐富

老人教訓我們的時候總愛說:「我吃的鹽比你們吃的飯多;我走過的橋比你們走的路多。」雖然有些誇大其詞,但是老人的人生閱歷確實要比我們豐富很多,考慮事情也會比我們謹慎很多,在照顧寶寶上也是一樣的。雖然有時我們嫌他們啰嗦、麻煩,還覺得他們會束縛孩子的手腳,但是不得不承認很多事情確實會因為「不聽老人言」而讓孩子吃了虧。所以我們還是要充分地尊重老人的意見,至少也要把他們的話聽完再做決定。

02

孩子的知識面會更廣

老人愛嘮叨,但是在帶孩子上,這就變成了優勢。他們和孩子的聊天內容豐富,遠遠超過了故事書和卡通片里的內容,孩子的知識面會變得更廣。很多知識現在看起來並不重要,但是它們會成為構建孩子生活、工作能力的一部分,讓孩子今後也有更多的機遇。另外,很多老人帶出來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都很強,這也和老人愛嘮叨的「優勢」分不開。

03

老人比保姆讓人放心

如果自己不能親自照顧寶寶,那麼請老人幫忙怎麼說也比頻繁地換保姆強。老人對孫輩的愛是任何保姆都無法比擬的。這樣的愛才會使孩子的心理、情感成長穩定,有充分的安全感。孩子健康地成長,父母也能放下心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04

「慢」生活更真實

孩子和老人在一起,體驗的其實是如今最流行的「慢」生活:他們慢悠悠地遛彎,順道買點兒菜,邊玩邊摘菜、洗菜……他還能體驗到最本源的生活:餃子是先和面,然後把菜包進去才能煮的,不是天生就躺在超市的冰櫃里;花生米外面還有一層硬殼呢,不是每次出現在飯桌上的那個「白胖子」……這些細微的感觸,都能幫助孩子認識真正地生活,對於他將來獨立生活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

有問題借別人的「嘴」來說

老人嘛,仗著自己帶大過孩子,難免會把之前的一些老經驗搬出來,不但自己親力親為認真「貫徹」,更恨不得能把你也一起洗腦了。

比如,關於新生兒6個月內沒有特殊情況不需要額外喝水的問題,公婆就覺得很不能理解。在她的觀念里,認為人每天喝水是必須的,怎麼可以不喝水呢?

於是,我會把崔玉濤的育兒書不經意的放在客廳,打開電視調到育兒節目然後去洗手間,還會把相關的文章鏈接發到只有他們能看到的朋友圈裡,事實證明,這些方法都比我說的有用。

適當「嚇唬」一下

創創睡覺一直很渣,因此每次哄睡都是一場戰役。婆婆哄睡的時候,每次都抱著他大幅度來回搖晃。有一次吃飯的時候,我故意和老公聊到最近的新聞,說到一個8個月大的嬰兒因為被保姆大力搖晃,最後不治身亡。從那以後,婆婆哄寶寶睡覺時都是輕輕晃動,盡量不搖。

「佛系」一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如果老人帶娃時錯誤已經產生,甚至因此對孩子造成了傷害,我想老人的心裡應該比我們當父母的更難受更內疚吧。這個時候再去追責也無濟於事,而且有時候有這樣的教訓未必就一定是壞事,至少以後誰也不敢再犯了。

有時候公婆的一些做法或者言語讓你一時無法接受,不妨學著自我調節下情緒,說者無心,聽者如果也「無意」豈不皆大歡喜。忽略一些不那麼美好的東西,你才能有精力發現更美的。

抓住重點、忽略細節

帶一個孩子要注意的方方面面實在太多,所以啊,育兒書籍你看哪本是薄的?但是,生活中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完全照著書本來養孩子呢?再說了,老人常說的那句「我們那輩不都是這樣帶的么,也都過來了呀」,這話也不是一點道理沒有。

所以,作為兒媳婦不如學會「抓大放小」,把一些重要的直接關乎孩子健康的事情落到實處,至於一些小細節如若老人實在改不過來,也就別再過於強求。不然老人會覺得事事受到限制,說多了還以為你在故意挑刺找茬,實在是「因小失大」的不明智之舉。

從孩子入手、比從老人入手更有效

首先明確老人所做的,更多是幫忙,幫助在快節奏環境中的父母更好地從繁瑣的日常瑣事中解放出來,為我們節省一大筆時間和精力上的付出。他們所做的工作大都是「隔代幫忙」。

因此,我們自己能做的事情不要完全丟給父母,尤其是陪伴孩子的時候,質量一定要高!別玩手機、不看電視,全心全意的陪伴孩子看書、玩遊戲等,跟孩子建立起情感連接,讓孩子從你這裡獲取到安全感和滿足感。

這樣,再有隔代育兒衝突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從孩子入手,而不是想方設法改變老人的做法。不然就難免陷入:「自己做不到——老人的做法你看不慣——指責老人,但老人不改變——孩子養成壞習慣——深深自責而苦惱」的怪圈當中。

兩代人的矛盾哪家都會有,我家也不例外。只是我們在吐槽老人的時候,是不是也盡量多嘗試著先改變下自己的心態或者做法,生活也需要多一點技巧,當然,更需要包容和理解。

也許你會說:

「婆媳關係沒你想的那麼簡單,我那婆婆頑固不化,說什麼都聽不進去……」

「我婆婆挑三揀四,說話可難聽了,經常話中帶刺……」

是的,這些我都相信,既然已經無法改變她了,那為了讓自己開心一點,不就只有改變自己這一條路了么?要麼當個佛系媽媽,要麼花點心思「鬥智斗勇」。或者,乾脆自己帶!如果現實根本辦不到,那就學著釋然吧。

父母們過了退休年齡,本可以悠閑自在安享晚年,可為了幫助子女們減輕負擔,不情願也好、無可奈何也罷,最終她們還是放棄了自己的所有時間,一心幫著帶孩子做家務,作為晚輩學會感恩自是應該。

最後,跟大家分享微博上很火的一段話。

老人帶娃時,不少媽媽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吧

老人追著孩子喂飯,覺得他們不注重孩子的獨立性,對孩子太寵溺。

老人出門願意抱著孩子,覺得他們讓孩子動得太少。

老人因為人生地不熟,不願意帶著孩子遛彎,覺得孩子沒曬到太陽。

明明有嬰兒專用肥皂,老人卻和成人的混著用,我們覺得他們太不講究。

刷完奶瓶不記得開水消毒,我們覺得他們衛生意識太差。

我們疏忽了,很多老人犧牲了退休後安逸的生活,背井離鄉來給我們帶娃。

我們疏忽了正是因為他們,我們才早上起來有早餐,晚上回來又熱湯。

我們疏忽了孩子生病時,正是因為有他們,我們才不用請假。

我們疏忽了他們的滿頭銀髮,仗著我們是他們的孩子,一邊指責一邊安心享受著他們的照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