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也談「無愛即無憂」

也談「無愛即無憂」

佛山統考文學類文本閱讀選了一篇《無愛即無憂》。這篇散文講的是作者淘一副青花瓷字對聯的經過。文章寫得不算精彩,題目出得也並不特別出色,倒是「無愛即無憂」這幾個字頗耐人尋味。——以至於期末考試結束後同學們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考題是:結合文本,簡要分析標題「無愛即無憂」的具體內涵。而答案為:「無愛」指沒有貪婪之心;「無憂」指沒有人生的痛苦;因為「無愛」,所以「無憂」。人如果能夠控制物慾,沒有貪婪之心,那麼就能遠離煩憂;人如果放縱自身的喜愛之情,產生貪婪之心,就會招致人生的痛苦。昨晚我還看見有同學在問答案的理解是否過於淺顯。之所以會覺得「淺顯」,大概是因為它說得太直白了:因為「無愛」,所以「無憂」,這不就是字面意思嗎?解釋的空間何在?然而,「平常心是道」,大道至簡,最簡單的,在某種意義上,往往也最複雜。「無愛即無憂」之不淺顯,恰恰在於它的淺顯。道理誰都懂,但真正做得到的,卻少之又少。

「無愛即無憂」的思想,顯然來自佛家。《妙色王求法偈》曰:「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愛」,很容易發展為「執念」。「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將「利」之概念擴大,便可見人經常被「愛」牽著鼻子走。同學們在考後熱衷於引用「無愛即無憂」,顯然是一種自我安慰。正因為在意成績,才會如此焦慮。(題外話:同學們似乎忽略了文中是一副對聯,就考試而言,更應該懂得「有忍乃有濟」。)因為有「愛」,就會擔憂、害怕不得,也會擔憂、害怕失去。(如孔子所云:「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憂」、「怖」,皆是由「愛」而起。這便是《道德經》中所說的,「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時刻生活於「驚」之中,人又怎麼會快樂呢?

然而,你我都是凡夫俗子。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如果每個人都能看破紅塵,「斷欲去愛」,這人間豈不成了「極樂世界」?因為有「愛」,人才成其為人。所以我認為作為普通人,我們沒有必要過於絕情。「愛」,還是要有的。只是,正如《菜根譚》所言,「人生禍區福境,皆念想造成。故釋氏云:利慾熾然,即是火坑。貪愛沉溺,便為苦海。一念清凈,烈焰成池。一念驚覺,航登彼岸。念頭稍異,境界頓殊。可不慎哉!」凡事應當恰如其分,把控好自己的「念頭」,總歸是最重要的。「無愛即無憂」,大概強調的是一種淡然的境界。安之若素,穩如泰山,才是最理想之狀態吧!任憑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只要「一蓑煙雨任平生」,當然便「也無風雨也無晴」了。「無愛即無憂」太殘忍,也可「少愛便少憂」;但「愛」與「憂」並非對立的,只要足夠淡定從容,愛而無憂又何妨?我們沒必要追求成仙成佛,但努力做高境界的人,總是能夠的。

人生苦短,最要緊的便是快樂。而若想快樂,必須解決好自己與外物之間的關係。「以我轉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憂,大地盡屬逍遙;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順亦生愛,一毫便生纏縛。」(《菜根譚》)共勉!

那位同學還問到如果給「有忍乃有濟,無愛即無憂」這副對聯寫個橫批,如何?我昨晚想到的是「四大皆空」,但總覺得這境界太高,又只回應了下聯。現在突有啟發,不如就用「心安性定」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寄清居 的精彩文章:

這是她的黃金時代——從《呼蘭河傳》看蕭紅

TAG:寄清居 |